培养初中生数学课自主参与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010-02-18王国林
王国林
课堂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行为,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倾听、举手回答问题、观察、参加讨论、记笔记、预习、做作业等。课堂参与确保学生能够跟随和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理解、记忆知识并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故需采取各种手段引发学生参与。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能力呢?
1 自主参与形式的课前准备
著名学者卢梭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发现真理。数学教师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体动员;要注重知识探索中的能力转化;要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符合学生不爱发言、怕笑、不想答问等特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能够贴近身边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一些教师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或教具,而后由学生跟着去示范度量。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是这种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采用“先实践——再观察——后总结”的教学设计方案,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自制演示材料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动手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疑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总结探索出结论。同时也避免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2 课堂上挖掘自主参与潜能
2.1 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毕达哥拉斯曾说:在数学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知道为什么。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然而,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甚至有的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和思想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只是看教师怎样去将每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挖掘出来。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讲“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学生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又如教学“比例线段”一节内容时,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线段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多数举手设问。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自己解决,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2 提高农村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
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中的物体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又如在“分式除法”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n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m块饼平均分给n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合作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因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好中差的配合,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3 自主参与热情的课后培养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之中。如复习“分式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时,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为进一步帮助农村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复习结束前,教师设计这样一个作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课后请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下节课中由你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教师的提议引起学生的一致赞同,并在课后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