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心理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010-02-18赵海燕卢传瑞
赵海燕 卢传瑞
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推广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形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也成为广大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如何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笔者从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学生心理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往往容易被广大教师所忽视。虽然它和具体学科没有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运用等各个方面,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影响尤其明显。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心理,而且从课件的制作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1 注重色彩搭配,增强视觉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色彩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对人产生不同的感染力。并且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对饱和度高的红色光刺激强烈,对饱和度低的绿色光刺激最弱。因此,对色彩的选择运用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摄取和记忆,所以在突出表现某一事物时,要用饱和度高的鲜明浓烈的色彩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朱红、翠绿、大黄、深蓝等。同时,学生对某一色彩的感受力与其背景的颜色密切相关,要突出表现某一事物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搭配好主景与背景的颜色对比。对比鲜明的色彩组合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降低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红底绿字、蓝底棕字等组合,虽然对比强烈,但具有跳动感,让人眼花缭乱。而采用明暗色调的差异来表现主景与背景,既可增加感受力,引起学生注意,又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白底黑字、黑底白字、白底蓝字、黄底黑字、黑底黄字等组合,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2 突出重点内容,引起学生注意
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传递文字信息时,文字放置在屏幕上方1/3处最容易引起注意。同时如果在文字下方配以有声的运动视觉形象,学生则容易被声画形象所吸引,对文字的注意力被大大干扰。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把教学的重要文字内容,尽可能地放在屏幕上方1/3处,整个画面应以文字为主,尽量不要同时配有附带声音的动画、图像等。如实在有必要用有声音的动画或图像来加以形象说明,最好用另外一幅画面呈现。这样才能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加深对重点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对于大小不同的视觉材料,显然大的更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屏幕上文字的大小要适度,文字不宜过小,否则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会加重学生的视觉负担,引起视觉疲劳。特别是一些重要文字,既可用不同的颜色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用稍大、加粗或下划线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重点图像,不仅要大小适宜,而且要清晰可辨。通过扫描获得的图像,一般清晰度较差,可以用Photoshop处理后再加以使用。另外,图像常放置在屏幕的正中,若需加有文字说明,二者所占有的比例最好是黄金分割,这样不仅能主次分明、突出重点,而且整个画面也给人以舒适感。
3 变换呈现方式,增强记忆效果
心理学上的近因和首因效应表明:在多个项目连续呈现的情况下,通常是最后和最先呈现的项目最先、最容易回忆起来,而且遗忘较少,中间呈现的最难回忆。因此,在课件制作时,不应把材料简单无目的地罗列组合,而应让图、文、声、像等呈交互式排列,使视觉与听觉交互使用,这样既可避免感官产生疲劳感,又可挖掘记忆潜能,充分利用首因和近因效应,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如果确实有同类材料需要连续呈现时,在授课过程中也需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4 集合多种刺激,改善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以听觉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为主;对图像的形象思维记忆明显超过对文字的意象思维记忆;单一的刺激听觉或视觉,其记忆效果远不如同时刺激听觉、视觉,甚至嗅觉、味觉等。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图、文、声、像等多种刺激手段,要综合运用,紧密结合,对于教学的重点内容,既要用文字表述,又要用图形说明,还要配以形象逼真的声音、动画,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刺激,让学生的思维高度兴奋起来,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适当地插入图像,及时地配以声音、动画,做到图、文、声、像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引起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正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所具有的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