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2010-02-18王中山
王中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它所产生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是无可比拟的,它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一个教师、任何一本教材。它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如下特点:传播媒介构成双向、多向的交流;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专业和相关网站的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知识信息的获取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这恰恰可以满足人本主义和学习个性化的需要,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 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教学整合激发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就这一点,笔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感受尤其深刻。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很多情况下学生一直难以体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帮助解决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在素材库中选取若干幅中国国画、摄影图片甚至视频作为课件的背景或插图,调用与之相匹配的音乐,如古琴曲、钢琴曲、轻音乐等,在画面的转换间隙播放。这样既营造了课堂氛围,又帮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涵。
2 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质,巧设教学环境
要真正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涵和实质,首先应该弄清“信息技术”和“整合”这两个概念。所谓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目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所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媒体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机地糅合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1 设置客观环境,突显主体
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
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电子书架(三网合一),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设置主观环境,突显团队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交流是人类心理的需要,学生在讨论中相互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1)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小组就要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2)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国内外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讨论和表决时,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学生的争论。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教学整合,变封闭为开放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整合,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信息化。网上的语文资源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其求知欲必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其能力必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教师应该继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