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爱学生
2010-02-18程振强杨莉莉
程振强 杨莉莉
1 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分数的高低即智力的高低,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众多不同类型的学生,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天赋,使课堂教学机械、沉闷,课堂生活缺少生命性和生成性,这样的教育教学不仅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还有悖于教育规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像工厂生产出的产品一样缺乏个性的后果。
新课程吸收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生智力观。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班级内不存在差生。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即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2)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以便于教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即由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协助者;3)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环境。
2 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搬运工”,是知识的传播者,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新课程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学习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该由原来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新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关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认识,努力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知并建构自己的认识。
3 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是记忆、背诵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自由的、主动地学习。采取这种学习方式的结果是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新课程改革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以更灵活、更自由的方式参与学习,通过亲自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精神生活。
1)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新课程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笔者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选择学习,主动地进行学习,主动地去检验知识的准确性,并主动地思考问题。2)让学生独立的学习。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要独立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让他们树立独立学习的观念,增强独立学习的能力。3)让学生去体验。本次课改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让学生体验认识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将学生的内心世界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4)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传统的学习是缺乏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无思考的学习,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首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
4 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
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心境、各种需求,以及学生的状态、反应,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生活的种种乐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也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靠良好的教学能力去赢得学生的信任,还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教学。教师应能与学生在心理上互相沟通、交融,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在心理上达成无言的默契;用爱去感动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