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教学中的生命关怀
2010-02-18石颖王艳凤
石颖 王艳凤
生命关怀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都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做到“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努力探索地理教学情境设置、教学方式设计和学生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关怀。
1 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在置疑引思中培养个性思维
“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探索创新,形成学生有疑便置,教师有疑便释的生命氛围。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请看以下教学片断。
师:有人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因为这里千沟万壑,地表光秃裸露;也有人认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是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同学们怎么看呢?(故设矛盾,设辨诱思)
生:因果关系,“千沟万壑”是原因,“水土流失”是结果。
生:对,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多,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因此水土流失严重。
师:有没有其他观点呢?(置疑引思,开拓思路)
生:我认为“水土流失”是造成“千沟万壑”的原因。
生:我查过资料,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植被繁茂,沟壑稀少。后来,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生:对,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今天的千沟万壑景观。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是因为你们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适时点拨、简化思路)
生:“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的。
生:“千沟万壑导致水土流失”则是针对黄土高原目前的状况来讲的。
生:这两个观点都是正确的。
生: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今天的千沟万壑,而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师:这是恶性循环,造成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反思,拓思验证)
生:地表的植被破坏。
生: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人类活动在这个循环中起到“引发”和“加剧”的作用。(归纳总结,导思解疑)
为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教学过程中通过设景置疑,创造学生思维上的冲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争论,更激发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话不讲尽、讲绝,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也给学生一个进行思考、表现、张扬个性的机会。
2 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在合作实践中享受生命体验
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享受生命的体验,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地图的基本要素”的教学设计:
1)绘制教室藏宝图——知识学习,感受成长的过程。①绘图——学生自主绘制教室平面图;②评图——小组之内互相评价作品,初步找出问题;③析图——分析地图应具备的3个基本要素;④改图——修改完成自己教室平面图,为“藏宝”做准备。
2)教室藏宝——知识理解,享受生命的体验。组内选择一幅画得最好的教室平面图作为藏宝图,把宝贝藏好。按照本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做好藏宝地点的说明。
3)教室寻宝——知识运用,品尝成功的喜悦。①相邻组内交换寻宝。②经验介绍——如何根据地图的三要素快速准确地寻到宝贝。
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以上案例,采用小组合作、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以开放的形式为主体,大胆地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提高,在体验中感受生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保证地理课堂的生命活力,也保证学生的生命成长。
3 调控课堂生成资源,在宽松民主中尊重个体成长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因此要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要及时捕捉、积极调控、机智对待、合理处理,把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教学智慧保护学生自尊,化尴尬为精彩。也只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课堂也才能生机勃勃。
例如,教师提问:“如何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有一个学生大喊:“战争!瘟疫!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话音一落,全班一片哗然。学生不满地看着这位同学。教师微笑着看着全体学生,点了点头,和颜悦色地问刚才讲话的同学:“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他回答:“网上。”“这是谁的理论呢?”“马……”“你是说英国的马尔萨斯?你知道的真不少!”学生开始用充满敬佩的眼光看他。“马尔萨斯思想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他忽略了人类的发展,没能预见到技术革命对资源环境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计划生育来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也可通过科学手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教师期待地望着这名学生:“常规能源煤和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可以用哪些新能源来替代?”“可以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真是一个地理小天才。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学生开始纷纷表达:要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大力宣传国家政策;……面对学生的热烈讨论,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要呼吁全人类都关注和平与发展,而不是毁灭人类。同学们在阅读网上的信息时要注意分辨是非。”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以上案例中,面对大大超出预想的答案,这位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发现真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把握住发展学生的契机。
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要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地理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生命,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这无论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时代呼吁生命教育的角度出发,都是势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