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2010-02-18何玉霞
□何玉霞
论社会转型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何玉霞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教育作为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三农问题的解决,都给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农村职业教育;社会转型;产业结构;三农问题
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布2010年一号文件,提出“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在记者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介绍说,中央将采取三大措施,具体为:一是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镇化,特别是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二是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包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三是要加强培训。这些措施都直指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求意见稿中,第十六条即为“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1]。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全面的转型,农村职业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一、社会转型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这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是整体社会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整个社会转型的深入和发展,我国产业工人也在进行着升级换代,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社会身份话语权高端的工人阶级,到七八十年代处于社会改革风云地位的国企工人,到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前十年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农民工已经事实上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构成。
进入2008年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也风行世界,但是中国却一次次地上演了“民工荒”。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月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更加严重的是,2010年以来,民工荒正逐步从沿海向内地呈现蔓延之势,在身处中部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黄石市阳新县,台湾宝成集团一期1万余人月薪1000元的招工任务,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只完成了2500人[2],而且在此次用工荒中,普工岗位乏人问津的同时,技术岗位竟也求大于供。
新时期的民工荒现象,既有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原因,但更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那就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在经历着国外经济学家认为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的变化。在此发展进程中,前期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传统的工人阶级和农民工们所能适应的社会环境主体已经有所变化,新一代的“80后”农民工和“60后”农民工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已经从传统的“扛着蛇皮袋打工族”变化到“拉着拖箱打工族”,新一代农民工无法认同只能满足生存状态的“血汗劳工地位”,他们向往的是以技术岗位为代表的职位,他们生于现代,需要现代教育,需要职业训练,同时,也就需要社会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农村职业教育[3]。
二、新的教育发展形势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2008年8月29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工作方案。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2009年2月7日教育部公布 《规划纲要》,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稿。2010年2月28日,中央正式启动第二轮意见征求工作。在新的《规划纲要》中,国家十分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关职业教育的条目共四条,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又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在新的《规划纲要》第十四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特别提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十六条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总理召开五次座谈会,就规划纲要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强调,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目前,我国中职和高职涉农专业招生数连年上升。《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还要加速培养新型农民,例如,农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并关注在职农民,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教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免费不仅仅是单纯拉动职业教育发展,而更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尤其是农民素质,这是与“三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等国家大的方针政策联系在一起的。让更多农村的贫困孩子有机会上职校学习一技之长,能变“输血”为“造血”。《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加强涉农专业的建设,针对当前农业类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着力于通过改革招生制度和教学模式来主动适应新形势,破解新难题,加大培养农业类专业人才的力度。创新和发展现代农民职业教育是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之举。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当代农民的发展趋势,《规划纲要》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满足农民群众的职业教育需求。
三、国家产业升级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产业升级就是从目前的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发展为高技术企业。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前几年被称为 “黄金八年”,产业结构也在逐步调整之中。2000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总量比例分别为 15.1%、45.9%和 39%,2008年则分别为11.3%、48.6%和40.1%。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一方面农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农业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使农村大量劳动力进行转移[4]。
同时,随着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的进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附加值过低,同时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我国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企业把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低工资低附加值换取的廉价产品,又面临着大量的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和制裁,从2009年9月间起至今年1月6日止,中美两国之贸易摩擦案件达十件,其中美国对中国发起七件,中国对美国(含其他国家)的案件有三件。项目包括轮胎、汽车、肉鸡、铜板纸、钢板纸、PVC、无缝钢管、尼龙、钢格板、石油钢板和钢线层板等。所以,现在也正迫切需要进行新的产业升级,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必须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这场旷世大变革中,需要大量的新一代的技术工人作为保证和支撑。所以,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量培养知识技术型民工,改善劳动力的结构,保证产业升级的发展。
四、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5]。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6]。党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同时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的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职业教育战略专题组副组长、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职成所所长马树超表示,从国情出发,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的供求结构矛盾,需要职业教育大发展。
[1]陈锦梅,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陈新焱.打工县的“民工荒”——当世界最大鞋企进驻国家级贫困县[N].南方周末,2010-03-04.
[3]曾丽.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
[5]宋志生.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和实践探索[J].学术论坛,2009(11).
[6]马建富.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责任编辑 徐惠军
何玉霞(197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712
A
1001-7518(2010)15-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