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2010-02-18周金娣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3期
关键词:探究性课程标准化学

■周金娣

1 前言

实验是化学世界的精灵,它为化学爱好者带来快乐,它为化学家带来灵感的闪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实验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形式将由传统的“讲授”和“演示”为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动手做”(主要指化学实验)将是化学课堂中最为常见的重要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化学实验必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

运用化学实验所确立的化学学习平台,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

2 新课程改革中实验的地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细致严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细致的观察,获得关于化学实验对象的各种现象和事实、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以此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规律,然后学生再通过实验验证,形成“实验室——正规仪器、药品”的路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不需要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许多学生根本就不想动手。这种实验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由“讲科学”“看科学”转化为“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课本,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以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为例,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而且不再严格地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加设“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等实验板块。有一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做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起;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习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学生才能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化学实验是以掌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素及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化学中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运用化学实验所确立的化学学习平台,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知识不再是课程的全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成为实验活动的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素质”改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科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更注重学生整体精神的构建,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3 新课程改革中实验的探究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验证性实验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基本形式,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等,授课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实验辅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实验事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理论,所以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化学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地、开放地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是相对验证实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在探索性实验中,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影响研究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在探究性实验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探索性实验注重的是在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的是体验,既包括成功的体验,也必然包括失败的体验。而事实上,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从失败中的获益往往比成功时还要大,因为学生需要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达到掌握知识的最高层次——应用。

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提出问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学习才具有主动探索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能力、态度得到统一的发展。

教师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实验中的地位。现代学习的新观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实验的显著特点要求学生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因此,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实验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实验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通过设计、动手、观察、总结、交流而体会学习的价值,实现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的协同发展,使思维领域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开发出创新的潜力。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学习。实验作为化学研究和教育的主要手段,根据自身特点,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突出探究性。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这种个性和能力。倘能如此,对学生、对教师或对化学教育本身都是极有意义的!

探索性实验注重的是在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的是体验,既包括成功的体验,也必然包括失败的体验。

猜你喜欢

探究性课程标准化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