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点亮高中政治课堂
2010-02-18韩春丽
■韩春丽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它既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由于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信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无疑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供了有力平台,它能有效地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 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优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电化教学(后被称为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多媒体CAI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势日益凸显。多媒体CAI融合了图片、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多种素材,借助于相关的制作软件如PPT、Authorware、Flash、方正奥思进行制作,可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将教学信息进行多元化呈现。根据需要,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较,多媒体CAI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知识视野的扩展。虽然制作多媒体CAI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但是因为其具有反复使用、便于修改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教师从备课中解放出来,有精力去深入研究教材、教法。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或大家关心的话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 引入精彩事例,让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众所周知,政治课程的特点是逻辑性较强,内容较为繁杂枯燥。虽然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很多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但是单一的文字形式很难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要想让政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就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或大家关心的话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新闻类节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大家看法》的部分内容通过制作进行呈现,让学生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引发思考,积极探究。
如在讲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先后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从全能政府到服务政府》视频资料,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开展紧急救援的视频资料,以及灾后重建视频资料等。大量详实的资料使学生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特别是对政府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有了深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顺势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一谈当地政府近年来推出的便民、惠民举措,从而体会政府的作用和地位。
3 满足学习个性化,提倡言论自由化
信息技术较传统教学手段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比如,教学图片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可以自由控制播放进度,多媒体CAI课件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反复练习,相关的政治教学网站可随时供学生学习浏览。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沟通与交流变得畅通无阻。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心生这样那样的想法。除了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外,其实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强大的平台表露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例如在讲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明确“劳动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笔者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后在校园网开辟“人生与理想”论坛,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供大家课上讨论,使教学重难点得以轻松解决。
4 增加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节奏
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政治教学追求的核心目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说教的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融教法、学法于一体,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同时,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不但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应当深入地研究和实践,充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体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优势。
总之,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是今后开展课堂教学的大势所趋。政治教师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政治目光及时搜集和整理相关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向学生呈现最为新鲜、最为真实、最为贴切的学习素材,让他们看有所想,学有所思,最终实现教育与教学的双丰收。
[1]杨荣波.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
[2]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