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学习成为语文教学的永久底色
2010-02-18王建文
王建文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离开僵化就走向灵活,离开依赖就走向自主,离开戒备就走向自我接受,离开被束缚就走向一种创造性。”反省过去,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圈”,教师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教师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读
叶圣陶先生说:“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词典。从原则上说,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词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因此,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每人必备字典词典。还在每节课中留给他们适当的时间,先进行查字典的训练,教给他们查字典的方法,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随后把文章的疑难词语留给他们,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其次,阅读中,所读作品中的精彩句段,作家作品的知识介绍,重要篇章的论点、论据或艺术特点,语言现象的归类释疑,有意义的写作材料的积累,阅读过程中有感而发的思想火花等,鼓励学生把它们列为阅读笔记的内容,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无论是应付考试或研究学问,都将得到裨益,受用无穷。
最后是扩展与巩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中学生深感学习压力大,思想负担重,喜欢找点轻松愉快的事做,乐于接受有趣的新事物。课外阅读恰恰能够满足学生这种心愿。在教学中一到宣布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便欢呼雀跃,因为他们迫切希望读一些贴近他们的东西,这样便能化被动为主动,也便学得投入了。
2 立足新课标,关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口语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教师口语是否规范、娴熟、生动,是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力量。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教学的素养之一。”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注情于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从而“情动而辞发”,造成一触即发的态势。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又得到启发和教育。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诱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3 抓住疑点,让学生主动介入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习或阅读后,学生可能有一些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即对作品主体和思想内涵的理解与评价,学生不能自行解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他们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
上课时学生会对“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样的广告语犯疑,教师要大胆和学生共同进行探讨。这个广告的确存在语病,要让学生知道分析其语法上前后矛盾的错误。但是广告的经济效益和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原因而出现此类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最后通过师生合力,为其找到合适的解释。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大胆面对此类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释生活,更好地理解生活。如报纸上曾经刊登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女子不慎掉进河里,挣扎着,围观者很多,却只有两个人跳下去抢救,一个是解放军战士,一个是老外。有学生说:“我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资本主义好。所以课文反映的问题不合乎今天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说得好!”笔者肯定地说,“针对这个同学的看法,大家谈谈自己的意见。”并立即组织讨论。学生纷纷议论,气氛活跃,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得到一个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并非都是坏人,也有好人,好人与坏人,并非制度决定,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有好人,有繁华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最完美的制度。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4 创设氛围,全面参与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习
魏书生曾说过,要进行教改,教师必须要把自己的心灵全方位向学生敞开,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教改的看法真诚地和学生倾谈。这样,师生在充分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探讨问题,探讨改革,才能共同完成语文教改的任务。在课堂上,笔者总是努力去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逐渐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轻松和谐的氛围,便于学生人人参与,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能产生合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更进一步地鼓励学生全面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就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习。
5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习方式,实际是改变一种学习习惯,是语文教育领域中的“移风易俗”。要一改过去的传授性学习模式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模式,就应在注意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来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此外还应特别注意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来整合课程。不断地优化学习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学习主体。综合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且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综合性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1)讨论探究,以同桌、四人小组的形式讲故事,谈经历、体验、感受等。如学了《短文两篇》,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的第一次;学了《童趣》让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物外之物”;等等。
2)撰写调查报告,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时,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分小组,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到图书馆、走进网络,搜集资料,筛选、分类、编排、装帧设计,装订成册,互相交流。
3)办手抄报,交流评价。
4)互相传阅剪报,每周一次,剪贴报纸杂志有关内容,谈感想。学生的剪报,图文并茂,通过传阅,互相借鉴,不断提高。
5)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主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汇报会上谈读书心得,交流思想,推荐佳作。
6)主张户外活动,回归自然,关注社会。学生可以三五成群到图书馆、公园、旅游胜地,所有这些都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7)上网查阅、收集和筛选信息,通过教室后面开设的“语文角”和同学共同分享。
通过尝试,笔者深刻的感到: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必须经过新旧教育观念和行为转变的风雨历程,但是,无论这个过程多么艰辛,多么沉重,必须以“敢立潮头唱大风”的精神走向它,走进它,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和活动的机会。唯如此,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教育教学工作真正浸染着新课程民主、和谐、个性张扬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