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挑战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2010-02-18张明珍
张明珍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头脑中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 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同愉快积极相联系的认识倾向性,它能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等于打开学生学习的源泉,就等于打开了学生的快乐之门。初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谨性,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许多初中生都不喜欢学习数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从3个方面着手。
1)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给他们讲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或是有关知识的应用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和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打折销售、教育基金、利率、利息等常见的生活问题都体现了数学的应用广泛性。而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问题。另外,通过以上方法引入,还让他们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这一切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有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3)要创造情境。数学知识大多是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会感觉无味,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课堂的轻松愉悦环境。例如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2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按以下步骤来进行。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2)引导学生计算: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算式①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算式②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a+1)2=的结果吗?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 巧用信息技术增强知识的形象性和具体性
利用信息技术需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只是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远远超出教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4 巧设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a时,b/a为真分数;当b≥a时,b/a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5 让学生体验成功,促进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一些数学结论能够让学生归纳的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有更多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6 作业批改形式多样化
除课外批改作业外,还可以采取当面批改、学生互相批改等形式。对优生和差生作适当面批,不但能及时纠正错误,肯定优点,使他们都有新的进步,而且能沟通师生感情,学生有被关怀感,更能自觉刻苦学习。对某些纯计算或过程简单的习题,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查全体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互相批改。或让一名优生公布答案,其余学生自查,教师巡视每个学生作业情况。一旦发现错误,马上纠正,把错误扼杀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