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黄河的根治和发展

2010-02-18李殿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8期

李殿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山东济南250011)

论现代黄河的根治和发展

李殿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山东济南250011)

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人民治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治黄方略,根治和发展现代黄河,恢复和巩固黄河在黄淮海平原乃至国家的传统重要地位,恢复和发展黄河经济带,是当代人民治黄的紧迫任务。

1 正确估价黄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现在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民治黄60多年未能抓住黄河水少沙多的主要矛盾,发挥我国地理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黄河增水,从而造成了严重后果,大大降低了黄河在国家的应有地位,在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中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何以如此,是经验治水的系列错误造成的。

(1)治黄观念陈旧,认为黄河尾闾摆动、河势摆动是千古不变的教条,长期阻碍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中心城的兴起;缺乏现代治黄应有的科技敏感,对国家早已肯定的“固住河口”的山东治黄经验重视不够,落实不力,严重影响了科技治黄的进程。

(2)黄河的主要矛盾和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人民治黄为黄河增水无建树,水少沙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加重,传统的航运优势消失。

(3)黄河流域水资源自我平衡的错误观点长期干扰国家南水北调战略方针的落实,大大阻碍了科技治黄的进程,严重制约沿黄经济带的发展。

(4)针对黄河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和有关黄河历史灾害的研究均不够,水利宣传不足,水患宣传过头,未能及时完成人民治黄由防洪为主向兴利为主的转移,客观上造成了主管部门长期自贬黄河的事实,形成了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

(5)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指导设计的黄河下游位山工程等发生重大错误,造成孤立黄河,肢解山东,分割黄淮海平原的严重后果,对此没有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端正治黄方向,制定改正措施,遗害至今。位山工程虽然被炸掉,但由其确立的经验治黄的错误思想继续保留下来,从此确立了经验治水在黄淮海平原治水中的统治地位,主观确定鲁西洪水单向南排,违背山东的自然地理优势,使黄河、山东、黄淮海平原的治水走向了错误的方向。

(6)对打渔张工程的设计评价错误,导致引黄事业的反复和引黄工程设计错误。打渔张工程渠首设计一条与黄河基本平行的总干渠、沉沙池,然后在总干渠上设计1-7干渠,覆盖黄河右岸广大地区,总干沉沙淤背、自动固堤,清水入田,灌渠与排碱沟间置,灌排结合,形成以黄治碱的良性循环。但建设期间,在没有按照设计配套建设排碱沟的情况下仓促运行,结果造成了土地碱化、大幅度减产的严重后果,使引黄灌溉事业一度停止。

(7)违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统筹规划、蓄泄兼筹”的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肯定人民治黄60周年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经验治水在治黄工作中的八大表现及其严重危害。其要害是没有抓住黄河水少沙多的主要矛盾为黄河增水,严重影响了沿黄经济的发展,造成黄河在国家的地位下降,在国家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中被边缘化。明确提出了新世纪黄河治理的三大任务是固定河口、稳定河势、增水复航。提出应立足中国地理的实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每年为黄河增水1 000亿m3的目标,黄河以北的水问题由黄河解决。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实现经验治黄向科技治黄的转变。采取科技治黄的措施,完成三大治黄任务,在新中国第二个甲子,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浩浩荡荡、航运船如织的黄河;一条蓬勃发展、浴火新生的黄河经济带,黄淮海平原将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关键词 科技治黄;固定河口;增水复航

(8)没有把三峡工程与根治黄河统筹规划。三峡工程是长江与黄河的最近点,利用三峡和丹江口工程联合向黄河增水,水量最充足,引水最容易,可为根治黄河做出关键性贡献,并充分展示三峡工程的伟大功绩。

即使在黄河治理失策、人为贬低的情况下,黄河仍然“以占全国2%的水量,滋养15%的耕地和12%的人口,并支持全国11.5%的G DP”,反映出黄河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黄河流域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昭示出根治和发展现代黄河的极端重要性。

2 新世纪人民治黄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

我们应该完成根治和发展现代黄河的历史任务,让黄河在国家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战略作用。为此,人民治黄在新世纪必须完成固住河口、稳定河势、增水复航三大任务。

2.1 固住河口

2.1.1 提高认识,坚定固住河口的信心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人民治黄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黄河口稳定问题。1991年国家就明确肯定了山东“工程导流,疏浚破门,巧用潮汐,定向入海”固定河口的经验。这一经验在理论上的根本创新在于揭示了黄河口稳定的规律和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输沙,明确指出只要让黄河入海口指向海动力最强的地方,并通过黄河口双导堤工程保证其向东北方方向发展,黄河口就一定可以长期稳定。黄河三角洲海动力最强的地方就是M2分潮点(无潮区),这里也是建设深水大港的最好港址。鉴于港口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市兴起的永恒的推动力,所以东营市政府决定在此建设深水大港,而让黄河从其东侧入海并指向东北方向。这一发现和科技创新及时得到了国务院、山东省、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明确肯定,得到国家科委的认可,并写进了国家计委[1992]1482号文件,得到国际上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为国家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人民治黄的重大科技成果。

20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迅速展开,东营市的迅速崛起,充分说明山东固住河口经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标志着黄河摆动论、黄河口相对稳定论已该退出历史,固住河口的创新理论成为新时代人民治黄的主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对此任何犹豫观望都会耽误治黄大计。

2.1.2 尽快落实黄河口“一主一副、双流定河”的工程布局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为主要流路,刁口河流路为辅助流路。第一阶段的稳定目标30年(1976-2006年)已经完成;第二阶段的稳定目标50年(1976-2026年)正在落实;第三阶段稳定目标100年(1976-2076年)以上,具体方案已经搞好,急待主管部门批准落实。这是黄河三角洲系列研究第一课题《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和第二课题《巧用海动力输沙建设黄河口双导堤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科技成果,对这两大课题两院院士的鉴定意见是“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确保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安全行水100年以上目标的实现,把刁口河流路留做辅助流路,以提高清水沟流路行水百年乃至长期行水的保证系数。理论分析刁口河只能做为辅助流路,不能做为主要流路使用;清水沟流路河口必须指向东北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东北风风暴激流对河口的输沙作用,最有利于东营中心城的安全,最有效地防止东营和潍北沿海的风暴潮灾害,最能把历年的投资积累形成牢固的河口工程。抛弃河口摆动论,就会看到任何改汊方案都没有治理河口的实际价值。落实治理河口的工程措施,关键是建设黄河口双导堤工程。建设河口双导堤工程的杀手锏水利插板创新技术也已通过国家鉴定,可以放心采用。

2.1.3 建立疏浚船队,坚持长年疏浚河口作业

目前在世界大河河口中,大都拥有疏浚船队。因黄河尚无航运,加之河口摆动论和相对稳定论错误观点的干扰,黄河主管部门尚未配备这样的专业船队,应尽快把黄河口疏浚船队建立起来。

2.2 稳定河势

确立了黄河口长期固定的战略目标并落实工程保障措施之后,最重要的治黄课题是长期稳定黄河下游河势,彻底结束黄河下游河势长期摆动的历史。这是黄河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黄河南向江苏流路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非自然规律所致。黄河于1855年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自动重回山东流路。这条流路已经过了150多年的发展,已显示出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高度统一的巨大优越性。只要我们把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开通,恢复京杭大运河航运,打破黄河悬河对黄淮海平原的分割,恢复该地区的整体优势和黄河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黄河长期稳定在山东现行流路,黄淮海平原就可以建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并形成人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的局面。

长期稳定河势的具体办法是首先运用几何法,从理论上在黄河下游两大堤之间优化出一条黄河的最佳流路。这条流路就是从小浪底水库直到黄河口,以最短的距离、最小糙率通过不可变节点的流路,也就是黄河自身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携沙最多的流路。所谓不可变节点,即大型灌区引水口和已建桥梁、隧洞的中线节点,在每个节点的转向处均以最佳内切圆半径连接,形成河道的标准中轴线。这一标准中轴线形成后,再根据3 000 m3/s中常水设计标准化河道,并且采取最新水力插板技术,建设好黄河下游标准化河道。

在这个基础上,规划设计内外临堤水库,以黄河万分之一自然比降为动力,自流入库,沉沙筑堤,清水回灌,基本自然形成相对地下河,使黄河治理与黄淮海平原的自然发展和谐统一,实现以黄固堤、以黄刷河、以黄治黄的目标。这是汉代王景“十里开一水门,更相回注”经验在新时代的发展,是人民治黄工作的重大科技创新。

从国际上的治河经验看,黄河的标准化河道建设是必须完成的战略性任务。埃及尼罗河、美国密西西比河早在上世纪初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标准化河道整治。现在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河道的条件早已成熟,国家应该决策建设。

2.3 增水复航

为黄河增水是黄河根治和复航的关键。立足中国地理优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增水措施。

2.3.1 南水北调三线调水方案均应具备入黄功能

国家为解决中国北方缺水,决定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工程相继开工,为彻底解决黄河缺水问题,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三线调水均形成入黄功能,黄河缺水问题就可以彻底解决。黄河是现代中国北方的总干渠,只要解决了黄河的缺水问题,中国北方的水问题就迎刃而解,也只有把南水北调与根治黄河统筹规划,使其调水方案均有入黄功能,才能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综合功能。

2.3.2 调整、完善黄河下游工程布局,构建东平湖、南四湖自流入黄

抓住南水北调东线上马机遇,彻底纠正位山工程错误,改变东平湖的功能定位,由黄河洪水分滞湖改为黄河增水平台,是科技治黄必须做出的重大调整。东平湖原功能定位是位山工程错误的遗留,应该尽快纠正,其分洪功能应由徒陔河、马颊河、鄣卫新河承担。这是历代水利专家早已多次提出的科学建议,也是国家建设鲁北治水工程的合理利用和建设黄淮海平原水利网络化的客观要求。

过去黄河分洪方式采用分洪闸的底闸分洪,违背黄河的实际和中国治黄的历史经验,是经验治水错误思想指导设计的结果。黄河洪水的泥沙是分层的,底层多沙,表层水肥,底闸分洪必沙化土地、干扰减弱主河道的排沙能力,增加主河道的淤积。这是黄河历史证明的事实。根据我国历史治黄经验,应采取滚水坝高位分洪的方式,向北分洪,向缺水地区分洪,使分洪区尽收肥水之利,且不干扰主河道排沙能力。这样不仅解决了黄河的超标洪水问题,而且可以缓解华北缺水和地下水超采问题。

纠正位山工程错误,确定东平湖、南四湖为黄河下游的增水平台。由此黄河以南实行黄湖分治,同时恢复和发展戴村坝——南旺枢纽工程的运行,使南旺分水槽与济梁运河相连,东平湖、南四湖通过济梁运河连为一体;调整南四湖的运行方式,在安全防洪水位36.5 m以下,让南四湖南北分流,以北为主,南向只保航运;南四湖的水位在安全防洪水位36.5 m以上,南北分流,加速泄洪,确保防洪安全;南四湖特别缺水的年份以江补湖。东平湖和黄河之间开梁山至长清运河,使京杭大运河与小清河相连,同时建设黄河长平南大堤,在玉符河口建一调蓄湖,使其既可保证小清河航运用水,又能保证南四湖——东平湖湖水顺利入黄,为黄河建立完整的增水系统。待鲁南运河、周商运河建设成功后,整个南四湖、东平湖、沂沭河、周商运河的径流水即可顺利入黄。这样就可以把淮河1/3的流域面积、100亿m3的径流水调入黄河,黄河下游的面貌将大为改观。如此,黄河航运可由河口恢复至东平湖,与京航大运河相连,基本恢复到原大清河时代的山东航运状况。

南向江苏流路的黄河口,距长江口太近,长江口向北移送的泥沙抵消了以淮济黄的效果;南向江苏流路的黄河口无M2无朝区,输沙能力弱,必造成河口淤积,而山东流路的黄河口无长江口泥沙的干扰,有M2无潮区,输沙能力大,因此黄河山东流路的黄河口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实施以淮济黄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由此,黄河大堤之外的滞洪区全部取消,这包括大功、北金堤、东平湖新湖区滞洪区,合计解放滞洪区国土4 770 km2,300余万人口。黄河长平段南大堤建成后,既弥补黄河千里大堤唯缺长平段的缺憾,又可解放国土面积400 km2,其中172 km2在长清区,正为济南市长清区的发展做好用地准备,这里可以建成济南最具南山北河(五峰山、黄河)特色、高水平的新市区。172 km2的黄河滩区变成了济南市区,从此把黄河防洪工程建设与济南市区发展和景观、生态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举多得,效益巨大,将铭记青史。

2.3.3 通过南水北调中线调长江水入黄河

把三峡与丹江口水库从最近点联结起来,两库联合向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形成1 000 m3/s自流入黄的能力,从而把3%、300亿m3的长江水调入黄河。可以预见,当把三峡工程与根治黄河结合在一起之时,就是国人对三峡工程认识完全统一之日,此工程完成黄河航运可恢复至河南郑州。

2.3.4 尽快开工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雅鲁藏布江水入黄河

大河流域是促进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动力和平台,把雅鲁藏布江建设成黄河上游,是从根本上发挥中国西高东低的自然地理优势,彻底解决黄河水问题,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最有效的措施。藏水总量6 000亿m3,自身只用了1%,完全具备调600亿m3入黄的基础条件。小西线设计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已基本做好,急切等待开工。

国家应排除一切干扰,早日开工小西线,并坚定不移地向大西线发展。西线调水一期工程不必建水库,只要做到有关各河流在中常洪水的条件下改变流向,由原流向改为流向黄河,超标洪水仍由原河道下泄,这就既减少了水库的投资和移民,又减少了对生态的影响。调藏水入黄,可以减少单调长江水的矛盾,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还可以机动为长江增水,是全面优化祖国水系的科学方案。

根据西线的具体情况,国家只需要投资建设小西线的资金。当小西线建设成功后,大西线依靠政策支持,与水电、公路建设结合,就可以建设成功。小西线的增水和黄河的增电挂钩,收益返还西线,做为支持西线发展的专用资金;西线建设的公路,由公路部门收购,这样就可以把大西线建设成功。该工程建成后黄河航运可恢复发展到甘肃兰州,同时黄河2 000 m3/s的河动力可以显著改善兰州市的空气质量。

综合以上三项措施每年共为黄河增水1 000亿m3,为根治黄河并恢复和发展内河航运创造了条件,为黄河创造了新时代的辉煌。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彻底实现经验治黄向科技治黄的转变

3.1 认清黄河山东流路的科学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彻底扬弃早已过时的黄河口摆动论

黄河山东利津流路是黄河所有走过的最好的流路,是历代治黄大师选定的最佳流路;而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是当代海动力和地质科学从理论上彻底论述清楚的最佳流路,也是当代治黄大师王化云认定的流路。要坚定地认识到黄河山东现行清水沟流路的科学性、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紧紧抓住时代机遇,建成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保障工程,就可以为国家治黄大业做出大贡献。

对人民治黄60多年的科技成果、经验教训应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对今后治黄工作有重大意义的固住河口科技成果加以明确肯定,对实践证明早已过时的黄河口摆动论彻底抛弃,从而立足现代黄河实际,制定出符合黄河当代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治黄方略、规划和工程计划,抓住机遇,及时推向国家决策。

3.2 重新评估黄河历史灾害,正确认识黄河悬河的优势

黄河有史以来发生过大、小改道,泛滥水灾1 598次。如果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5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平均算,大体是三年两灾。现在的问题是,把那些灾害放到现在三门峡36 000 m3/s的防洪能力下,根本形不成灾害,水不成灾则为益。盲目宣传黄河历史灾害,客观造成自贬黄河的实际效果,使黄河在国家的地位大大下降,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中被边缘化,这不仅给治黄本身造成了大危害,也为沿黄各省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大危害。

实践证明,同样的洪水,不同的处理方法,实际效果将大为不同。如果通过建设鲁南运河和京清运河,改造周商永运河和济梁运河,把解决淮河水灾与为黄河增水联系起来,实现洪水资源化,可一举多得,既解决了淮河水灾,又达到了为黄河增水的目的。这样处理两河问题,黄河和黄淮海平原的水问题应该早已解决。

同时,应对黄河悬河利弊进行深刻分析,准确地评价。黄河悬河唯一的缺点是在过去农牧经济和科技落后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决口灾害。在现代条件下,建成相对地下河,开通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打破黄河对黄淮海平原的分割、恢复其整体优势以后,黄河悬河就转化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大河,整个黄河下游实现自流灌溉,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成为黄淮海平原高效生态经济区。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建成后,恢复和发展大运河航运和黄淮海平原的整体优势,南四湖、东平湖湖水自流北用,解决京津缺水和冀东地下水超采问题;穿黄隧道的船、车收费成为水利和交通部门的滚滚财源,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就可以形成以隧道收入支持大运河运行的机制,同时解决南水北调东线地方和群众的水费负担。这是东线最大的优势,是世界级水利奇迹,可充分展示科学发展观的威力。

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水利管理体制

水利是解决天与地的矛盾,应统筹规划,流域治理,立足地方,依靠群众,分级管理,严格监督。建立科学的水利资金分配制度。现在资金分配权集中在水利部,分配方式没有法定的标准和依据,实际以灾情和部权定基建投资。地方和流域机构没有积极性。这在建国之初是难免的,现在看负作用太大了。因小水灾隐患无资金排除、基层无法采取措施而功亏一篑、酿成大水灾、造成大浪费的实例实在不少。因此国家水利资金应根据流域的大小、河流长度,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实行按比例分配资金的办法,保持相对稳定。水利各级主管部门平时各自主动及时解决责任内的水灾隐患,国家重点工程按比例分担。这样各级政府、流域机构责权利统一,问题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各级,水灾就会大大减少。地方政府、流域机构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决策,资金有效利用率就会大大提高。水利部规划解决跨流域的重大工程,大问题也能及时解决。

3.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水利工程项目

水利项目的对错,决定一个地区水利的发展形势和长远利益。一个正确的工程,如都江堰,把多灾的成都平原建成了“天府之国”,那里的人民永世受益;一个错误的水利工程,如位山工程,不彻底纠正其错误,将使黄淮海平原永世受害。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确定水利工程项目,从定项、选址、设计、论证、建设的全过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彻底排除从概念出发的形而上学和唯意志论。

上善若水,天道自然。水是辩证求实、能量自动转化的天然载体。建国60年来,黄河的主要矛盾早应由防洪减灾为主转化为增水兴利为主,但治黄工作迟迟完不成这一转变,脱离了现代黄河的实际,致使60年为黄河增水无建树。南水北调东线脱离山东实际,丢掉了南四湖是其至高点的主要优势,把本来可首创当代自流调水水利奇迹的东线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就是治水思想陷入经验治水错误、主观决定项目和设计方案的结果。

坚持地势实际,搞好综合分析,制定科学设计方案。水利工程的根本设计原则是地势决定流势,流势决定设计;整体决定局部,局部决定设计;过去影响现在,现实决定设计,最终运行效益是检验设计方案成败的标准。只有辩证地分析地势、流势、整体、局部、现实和未来诸多要素,才能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方案。应科学选定跨流域的关键工程,根据地势高低逢山开隧,遇河建坝,实现水利网络化。水利网络的自求平衡,对洪水有很大的平抑作用,并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3.5 切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新时期的治黄方针,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延安时期曾多次强调黄河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建国后及时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根治黄河和开发利用黄河水利的方案,并由邓子恢副总理于1955年向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做《根治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历史证明,这一报告正确反映了黄河的实际和发展方向,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黄河下游多项治理工程的失败,以及后来“左”倾思想的泛滥和“文革”的破坏,经验治黄的错误否定了建国初期这一科技治黄方案,放弃了发展黄河航运的目标,造成黄河在国家的地位下降,严重影响沿黄经济带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乘人民治黄60周年纪念之机,分别为黄河题词,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人民治黄的总方针。我们应正视实际,放下包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决执行新时期的治黄方针,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只要我们正视治黄(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黄河实际,科学决策,在新中国第二个甲子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浩浩荡荡、航船如织的黄河;一条蓬勃发展、浴火新生的黄河经济带,黄淮海平原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成功治黄的成就和经验,必将有力地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水利战线的落实,从而推动中国水利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Trea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Yellow River

LI Dian-kui
(Committee of 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Jinan Shandong 250011,China)

The paper appraises achievements of past 60 years in treatment of Yellow River,and points out proldems and experiences in treatment of Yellow River.Main Problems are:a large quantity of sand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water in Yellow River threaten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reas along Yellow River,decreases strategic position of Yellow River,and resalts in marginalizatimof Yellow River in the new round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The paper points out three key tasks are controlling estuary,making river regime stable,and increasing the quantityof water and resaming voyage.The paple also porntsout that water shortage in northern China should be solved bywater taken from Yellow River,and treatment of Yellow River depending on experience should charge to depending on technology.

treatment of Yellow River depending on technolony;contorl estuary;increase quantity of water and resume voyage

TV882.1

A

1002-2104(2010)08-0170-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31治水总方针,没有把南水北调工程与根治黄河统筹规划,使中、东两线调水工程无入黄功能,使黄河失去了极为难得的增水机遇,使黄淮海平原丧失了恢复和发展整体优势的机会,使南水北调工程丧失了发挥综合功能的条件。

2010-03-02

李殿魁,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黄河水利。

(编辑:刘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