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
2010-02-18洪绂曾
洪绂曾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38)
新中国农业60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
洪绂曾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北京10003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六大成就:农产品供给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的重要经验就是,要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国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决推进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极大地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中国;农业;成就;经验;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新中国农业60年辉煌成就
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六个历史性跨越: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我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农业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1.1 种植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棉油糖菜果茶茧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不仅满足了全国十几亿人的吃饭和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的需要,而且推动了饮食服务业、纺织服装工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对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了1 500亿kg、2 000亿kg、2 500 亿kg、3 000 亿kg、3 500 亿kg、4 000 亿kg、4 500亿kg、5 000亿kg八个台阶。2004-2008年粮食连续五年增产。2008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4 kg,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比1949年增加195 kg,增长近1倍。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不仅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内粮食安全,而且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在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60年来,棉花、油料、糖料和园艺产品等经济作物生产也实现了协调发展。2008年全国棉花总产量达到749万t,比1949年的44万t增长了16倍,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油料总产2 952.8万t,糖料总产13 419.6万t,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10.5倍和46.3倍,食用油自给率达到40%以上,糖料产需实现了基本平衡。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生活需求,而且出口创汇额逐年增加,特别是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1.2 畜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经历了恢复和发展期、曲折和缓慢发展期、改革起步期、全面快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等阶段。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产品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一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彩。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 278.7万t、禽蛋产量2 701.7万t,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 781.5万t,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 kg、20.4 kg和28.5 kg,而1949年,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 kg和0.7 kg,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肉类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49年到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33.7亿元增加到20 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4%上升到35.5%。
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饲料工业总产值为4257.9亿元,同比增长27.7%。从1992年起,我国饲料产量已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以及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监测等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饲料工业体系,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渔业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渔民生活不断改善,不但成功解决了水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发展成为世界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出口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创造了世界渔业发展史上的奇迹。2008年我国水产品产量4 896万t,是1949年的108倍。渔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由建国初的0.2%提高至10%左右,是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出口106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6%,连续9年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2008年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由1949年的1 kg左右提高到36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倍,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2008年渔业从业人员1 454万人,渔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8年的7 575元,增长81倍,高出农民人均收入2 000多元。
2008年,全国有各类水产加工企业9 971家,加工能力达到2 197万t/a,比1978年增长了22倍。渔业已由过去菜篮子里的一条小鱼,逐步发展成为集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了以黄渤海、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优势养殖区为主体的“两带一区”区域布局。
目前,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来自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出口额自2002年开始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拥有近1 500艘远洋渔船,作业海域遍及三大洋公海和32个国家的管辖水域,在境外建立了约130个基地(代表处)和合资企业,成为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之一。
1.4 乡镇企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1984年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1978年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到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0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2 827万人,全年工资总额87亿元,平均每个职工年工资收入308元。到2008年,乡镇企业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5 830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 666元,比1978年的10.74元增加了150多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99%,比1978年的8.04%增长了26.95个百分点。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职工只有2 827万人,只占当年农村劳动力的9%多一点。到200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 45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34%,比1978年的9.23%提高了20.11个百分点。3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4 323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84 1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8%;出口商品交货值35 092亿元;实缴国家税金8 765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
1.5 农业机械化
从建国至今,我国的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kW,是1949年8.01万 kW的10 00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75 kW;拖拉机保有量2 021.91万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万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2 新中国农业60年基本经验与做法
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增加农村消费和扩大内需创造了重要条件;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农村安定和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6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主要是坚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最根本的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并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2.1 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建立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及时在农村推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广大农民依法行使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正在形成。近几年来,中央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出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
2006年,国家宣布彻底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屠宰税等农业税收,这不仅对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对调整国民经济的分配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2004年,国家出台了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补贴的重大政策措施。对农民的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从最初的1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 230亿元,对农民增收节支、调动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迅速恢复发展,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的范围、增加对农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农村饮水、电网、道路、沼气的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这些有力的强农惠农举措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近年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局面,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基本农田保护、植物检疫、种子、农药管理等法律、法规,不断巩固、完善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各级农业部门依法建立了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种植业管理由单纯的行政手段逐步向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初步走上依法行政、依法治农轨道。全行业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管理行为日益规范,政务信息逐渐透明,调控手段更加有力,大力推进了种子、肥料、农药产业化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数量和质量,促进了各项增产技术的落实,为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保障机制,这个机制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项体制是我们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此外,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强化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不断加大了各级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工作力度,行政推动已成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抓手和重要经验。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到2008年末,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了56.0%、38.0%、44.6%、36.1%、81.6%和 76.9%,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 000个,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目前,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排在前十名的省份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看,禽蛋由1982年的65.6%提高到2008年的79.0%;牛奶由1982年的75.2%提高到2008年的83.8%。畜牧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加大畜牧业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实行畜禽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走生态文明道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在大农业中,渔业是最早引入市场化改革的产业。“两个放开”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渔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激励机制,促进了渔业的大发展。以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为标志,形成了以《渔业法》为基础,相关涉渔法律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渔业法律体系。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渔业经济活动与行政管理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建立了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保障了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设立禁渔期、禁渔区,伏季休渔、大规模人工鱼礁及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得到加强,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促进了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渔业生态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给农业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我国一直重视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的建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至今,我国已出台农业部及省级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规章41部,省级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37部,这些法律法规已基本形成中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并进一步健全、完善。2004至今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从7 0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30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工业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不断推进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已达3 833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6 022个。
2.2 科技
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农业科技进步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依靠科技。在过去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60年来,种植业各种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在耕地和劳动力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专家测算,“七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7%,“八五”时期提高到34%,“十五”期末达到48%。
创新推广了一大批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有力提高了种养业科技水平和产出水平。建立了稻瘟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和禽流感、口蹄疫等烈性畜禽疫病的防控理论、方法与体系,显著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和畜禽死亡率。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和事前干预可能性。引进了一大批优质、高产、抗逆等种质资源,以及产业发展新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农业科技增强了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50%以上。
随着农作物育种由传统育种向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航天育种发展,大大提高了良种培育和品种更换速度。尤其是通过杂种优势理论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水稻、玉米、高粱、蔬菜育种上的广泛运用,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新品种,推广了种子精选包衣、精量半精量播种、免耕栽培、地膜覆盖、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增产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加速了生产用种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水平。推动粮食单产从 1978年的135 kg/亩提高到 2008年的330 kg/亩,总产迈上4 000亿 kg、4 500亿 kg和5 000亿kg三个台阶。
我国先后启动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项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饲料生产及安全、主要畜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国家级奖项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5项。经过60建设与发展,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有力支撑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美利奴羊、农大褐3号等众多优良畜禽新品种(系)。建立完善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种畜禽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相配套,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与畜牧业区域生产格局相适应,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在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牧区畜群结构得到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畜牧业生产效率、农牧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上个世纪的畜牧业发展中,配合饲料、畜禽良种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依靠存栏和饲养数量的增加外,畜产品数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目前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加速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将渔业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由于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及时转变渔业生产理念,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开始了向“以养为主”的重大政策调整。注重保护渔业资源环境,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资源养护制度和措施,不断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复力度,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990年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成为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到目前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0%。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发生转变,即从传统养殖向健康养殖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效益增长型转变。节水、高效、生态、健康型养殖模式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体。
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和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3 坚决推进可持续发展
60年发展,成就巨大。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的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到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根据有关规划要求,202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 400亿kg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但是,如期实现发展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严重受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必须千方百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重要支撑。概括起来,必须紧紧围绕两个重点逐步突破和发展。
一是加快调整生产关系,从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充分依靠科技,进一步解放和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3.1 坚持明确的政策导向
(1)要坚持实施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长期战略。在耕地不断减少,人口持续增加,需求明显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不足的矛盾日渐凸显。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条件下,这些资源实际上很难完全满足我国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一要坚决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到2020年前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加快推进征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新机制。二要尽快明确重要农产品的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完善农产品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快研究相应的扶持政策。三要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以资金投入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良种培育、适用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培养新型农民等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以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是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方针,切实保护资源,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从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三是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出发,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四是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实际出发,继续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构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五是从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六是从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日益加深的实际出发,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内产业和供给安全;七是从我国农村地域广、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工程体系、现代农业政策体系、现代农业制度体系、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和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3)要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三化”,核心是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关键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投入的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要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城镇化发展中,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统筹“三化”中,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解决好农民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4)要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体制、政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要坚持稳定制度、强化责任、保护资源、补贴农民、投入农业、奖补大县、理顺价格、提升科技、统筹内外、健全法制。
3.2 坚持可循环的农业发展道路
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矛盾问题。这一矛盾不解决,长期困扰”三农”瓶颈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必须从资源与环境的治理入手,注重从生产、生活过程中解决问题,方能标本兼治,即走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1)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循环农业的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净化”建设等方面的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与配套的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
(2)加快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的研究、开发、推广及应用。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特点的包括节水技术、节地技术、农业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农业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等在内的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并推广应用。
(3)加强循环农业建设,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加强以农户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小循环)、强化以农田为重点的生态田园建设(中循环)、推进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生态产业链建设(大循环),实现农民清洁文明生活、农业清洁文明生产、农村清洁文明消费。而产业集群和农业经济园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政府通过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农业信息服务方面投入,形成根植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并根据我国现有的区域及产业布局,制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几个集团内,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循环利用,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
新时期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循环农业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千方百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重要支撑。
Achievement,Exper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of Past Sixty Years Since 1949
HONG Fu-zeng
(Chinese Socie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Since establish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rural area and agriculture have made achievements in six aspects:In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m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changed from long term shortage to equilibrium in total amount and long term surplus,and Chinese large population,nearly 21%of world population are supported by agricultural productsfrom the small cultivated land,less than 9%of world cultivated land area.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Chinese agriculture changed from extensive mode of production to intensive mode of production.I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rural economy changed from relying on primary industry 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rimary industry,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Infarmers’income,farmers’life standard changedfrom subsistence level to a moderately high standard.In rural institution,Chines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changed from self-sufficient small-scale farming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In relations of the urban and the rural,economy and society changed from binary structure,a distinct gap to divide a rural society and a urban society to the integrity of institution of the rural area and the urban area.Besides,foreigh trade of agriculture has improved,and graduallyforme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ese agriculture.The main experience is that agriculture,the rural area and farmers are essential to Chinese development.The essential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the material interests of farmers and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should be ensured.Production relation that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productivity should be adjusted.Modern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upheld.Properly dealing with issues of agriculture,the rural area and farmers can promote development of rural productivity and improve life of farmers.
China;agriculture;achievements;experie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3
A
1002-2104(2010)08-0001-07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1
2010-03-10
洪绂曾,九三学社原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编辑:温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