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0-02-18刘志刚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毕业生职业

刘志刚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志刚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高职毕业生择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对高职毕业生有效择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并对其中的原因加以分析,以对高职毕业生走出择业心理困境发挥指导作用。

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我毕业近一年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因为我始终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有面子、酬劳高的工作,由于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没有被录用;标准低的工作,要求从最底层做起,如销售、服务员、售货员等职位,但我是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怎么能干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呢?简直是大材小用。我是有知识的人,想自己创业,但要钱没钱、要经验没经验,只能做个创业的美梦安慰自己罢了。时至今日,我周围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都还没有工作,我们该怎么办呢?”

以上是一个高职毕业生无奈的困惑。这位毕业生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择业观念有偏差,择业期望值、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高职毕业生就业与成才的高期望值与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为高职生就业和择业设置了心理上的障碍。实际上,高职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首要的目的是在社会中磨炼自己,是在实践中再学习,只有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理问题,认清现实,才能实现顺利就业。

高职毕业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选单位要看薪酬待遇好不好,企业名气大不大 寒窗十几载,一朝入职场,一些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到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企业名气等因素,并将其作为择业决策的依据,他们的观点是“管它专业对不对口,挣钱第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的心理。其实,在职业选择中更要考虑的是选择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选择工作内容专业性好且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业。薪酬待遇和企业知名度是高职毕业生之间互相攀比的两大内容,刚毕业时起点工资有几百元的差距大家都能看到,都很在乎,但发展几年之后,可能更大的差别却常常被忽视。

专业不对口,坚决不选 很多高职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希望学以致用。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面对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用人单位,或者能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但根本不招聘高职毕业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分类过细,社会对这类专业需求有限,或者专业设置超前,用人单位对专业所学内容不了解;二是学校所设的专业与社会上的职业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职业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学校开设的专业范围,要坚持找工作必须专业对口的原则,就会增加求职难度。对高职毕业生而言,一方面,不要轻易抛弃自己的专业,尽管有些用人单位表示所招聘的岗位不限专业,但在最终确定应聘者时,专业对口还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扎实的专业功底也是高职毕业生求职竞争的资本和砝码;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个人的特质优势,灵活调整择业思路。比如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如果对软件开发或硬件维护兴趣不大,喜欢与人打交道,人际沟通能力较强,擅长销售,可以应聘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营销岗位。

一定要去大公司、大企业工作 成熟的大公司的特点是: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建全,管理体系先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成熟,有福利保障和培训机制,人才济济,发展平稳,用人标准和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晋升机会少,工作时间长了可能会感觉乏味;小公司的特点是:不够稳定,优秀人才不够多,规章制度不完善,但个人成长空间大,成长速度快。大公司与小公司各有优缺点,都有问题存在,高职毕业生应综合自己的个人特质进行选择。初入职场,重要的是更快地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总结工作经验,为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先就业再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很多高职毕业生抱有“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就业就在眼前,救急要紧。这也是近年来困扰众多高职毕业生的问题。客观地分析,很难准确地说“先就业再择业”或者“先择业再就业”孰对孰错,孰优孰劣。由于个体条件的差异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职业选择。每个人所学的专业不同、性格兴趣不同、价值观不同,选择的道路当然也不同,关键是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和衡量自己在就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有时候,有些专业在市场上是很热门的专业,如房地产、汽车、石化等,可以先择业;有些专业不太受市场青睐,比如中文、英语、管理等专业在市场上不好定位,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不能一概而论。高职毕业生要积极顺应市场人才需求趋势,有条件择业的,应抓住机遇,寻找切合实际的择业之路;没有择业优势的,要迅速调整好心态,抢占就业先机,先求生存,再图发展。对大部分毕业生而言,先就业是正常状态,但同时也要看到,就业容易择业难,一旦进入某一行业,二三年后想改行,需要付出的成本远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即使先就业,也要进行基本的职业规划,先明确自己合适的职业,从选定职业的较低职位开始寻找具体的工作岗位。

高职毕业生择业时产生上述心理误区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负面影响及就业政策宣传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成熟度不高,认识能力不强。引导高职毕业生消除心理误区的根本方法是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客观、全面、灵活、发展地看问题,实事求是地改变择业心理状态。

高职毕业生择业的心理障碍

择业的心理障碍是指对待择业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或倾向,是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心理障碍的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也有轻重之分。高职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焦虑急躁 如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生,参加了十几场招聘会,简历投出去近百份,可都石沉大海。于是开始坐立不安,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周末回家忍不住在父母面前大哭起来。父母措手不及,怕他承受不住压力,便带他去找心理医生。据了解,一些求职屡屡受挫的高职毕业生,一听到招聘会就心情烦躁,情绪低落。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高职毕业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就业焦虑。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压力感,促使人积极努力,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容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引起高职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别人都签约了,自己的工作还没着落怎么办;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单位选择失误造成终身遗憾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等。这种焦虑使高职学生毕业时精神上紧张不宁、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无所适从、寝食难安。急躁是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在工作未最终确定之前,很多毕业生都有急躁心理,整个求职期间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心急如焚、东奔西跑、四面出击,希望无须经过周折就能尽快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及对自我的深入认识,职业决策能力不足,导致求职效率很低,往往四处碰壁,得不偿失。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很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或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时,又悔不该当初,甚至毁约,向签约单位交违约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心理困扰。

自卑与自大 如某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性格内向,不喜欢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大学生活中唯一的憾事是尽管学习刻苦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中等偏下,久而久之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己不如人的自卑心态。在择业应聘时,他采取了回避策略,不与本专业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竞争同一个单位,唯恐单位选择了他人,自己落榜丢面子。所以,对一些经营好的企业,因为有同班同学参加应聘,他就放弃应聘;而经营一般的企业,他又不愿去应聘,生怕同学嘲笑。在工作了若干年后,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的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再给我一次择业机会,我绝不会因为怕丢面子而放弃与优秀企业的双向选择,放弃与他人的公平竞争。看来,消除自卑还需要胆识”。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常会产生自卑心理,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担心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自己的能力不行,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不敢竞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性格缺陷,高职毕业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觉得低人一等;冷门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时遭到冷遇,导致悲观失望;不善言辞的学生看到其他求职者侃侃而谈,自愧不如;在校成绩一般、表现平平的学生看到别人的简历中荣誉和奖励的内容很多,容易自我贬低。这些情况,使高职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但影响自己潜力的正常发挥,而且在对自己的贬低中丧失了求职的勇气。与自卑相反,有的高职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产生了脱离实际的自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通常是专业成绩好、校园实践活动能力较强的人,认为自己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般工作都没看在眼里,对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左挑右选。去大企业觉得条条框框太多,受约束,不利于个人发展;去小企业又觉得大材小用,有失身价等等,错失了本来应有的机会,一旦择业不顺就容易陷入自卑境地而一蹶不振。

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心理倾向。持有这种心理的高职毕业生往往无主见,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自我决策能力,一味追求社会上的热门行业和工作,别人说什么工作好就去找什么工作,在招聘会现场哪个招聘摊位人多就涌向哪里,唯恐被别人落下,不顾自己的专长,不管与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盲目从众心理的表现是只想去大城市、大企业工作,其实到大城市、大企业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职业选择,只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们说这个单位不好”、“某某说这个职业没有前途”,这是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听到的话,很多高职毕业生看到同学愿意去的单位,自己也想去;对同学认为不好的企业,即使想去,有时也因碍于面子而放弃。其实与其盲从别人,不如踏实地“做自己”,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条件,结合现实需要和机会,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获得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毕业生平时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择业过程中运筹在先,认真策划,果断出击,逐步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对自己的影响。

依赖心理 在招聘会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亲或者母亲领着子女在一个个招聘展位徘徊,看到合适的招聘企业,马上帮子女递上简历,主动与招聘方攀谈,打听企业及招聘岗位的情况,仿佛来求职的是父母,而不是已经毕业了的高职学生。一些高职毕业生一直在深爱着自己的父母照顾下成长,基本上没有自己拿过什么大主意,全是依赖父母替自己安排各种事宜,找工作也是如此。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过程中不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过分依靠他人的心理倾向。通常表现为依靠父母或依仗家里拥有的社会关系,认为只要这些亲朋好友出面帮忙,找工作不成问题,自己静候佳音即可。随着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用人单位择人标准是基于应聘者的岗位胜任力,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是一种资源,能为你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和机会,但求职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能力是否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如果自己事先没有认真思考与规划,即使通过关系找到了工作,也可能因为与自己的兴趣或能力不相符而离职,或在碌碌无为中竭力保住自己的岗位,无法真正体验工作带给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四个方面原因。

社会原因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尚有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高职生人才观和成才观;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社会声誉,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借口,对需求量较少、待遇丰厚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大肆渲染,给社会、学生造成片面误导;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社会可为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高职毕业生基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观念,较高的理想目标不能如愿实现时,又不愿意从最基础、最低层的岗位做起,心理矛盾而复杂,产生了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的心态。

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能有效地影响高职学生,学生的自我定位超出了社会和高职教育的原本定位,造成择业时自视甚高;同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缺位、失位之处,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方面专业师资不足,相应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就业指导弱化、表面化、粗糙化,不能为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择业指导。

家庭原因 多数家庭对子女寄予较大期望,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就业,无形中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了心理压力。

学生原因 高职毕业生的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在思考就业问题时,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不能切合实际,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与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这种不协调可能会成为就业的障碍。有些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认为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潜意识中感到自卑和压抑,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为了维护自尊,想通过找到一个让同学羡慕的理想职业,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实现心理平衡。同时,高职毕业生不善于认识和分析问题,不善于自我调适,面临择业的种种压力时,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希望高职毕业生克服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种种不良心理问题,以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技术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状态,早日适应社会,找到适合的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兴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放飞的故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干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华中师范大学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求职指导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9]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开复.一网情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2](美)CamilleHelkowski,等.大学生心理咨询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G715

A

1672-5727(2010)10-0056-03

刘志刚(1969—),男,山东荣成人,威海职业学院讲师,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及图书管理。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