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瘤药物合疏肝活血方蜜丸治疗乳腺囊肿的疗效及探讨
2010-02-17王永中
王永中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湖北武汉 430022)
乳腺囊肿、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病。笔者2009年5月采用抗瘤散结合疏肝活血药物蜜丸治疗乳腺囊肿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女,46岁,荆门市人,个体经营者。双乳胀痛5~6年。自己摸到双乳多个肿物。2009年到武汉某部属教学医院超声检查提示:双乳各5~6个1.5 cm×2.0 cm左右大小的不等圆形肿物,报告为乳腺囊肿、乳腺增生。现在症状:双乳胀,或有疼痛,以经前为甚;月经量少,经期延长,色深暗,或有淤块,时有痛经;面部有黄褐斑;常烦躁失眠;饮食、二便一般;双乳扪之,各5~6个1.5 cm×2.0 cm大小不等囊肿,边界清晰;脉弦细,舌红,苔薄腻。诊断:双乳为多发乳腺囊肿,乳腺增生。中医辨证:肝郁血瘀。治以消瘤散结、疏肝活血。
2 方法
药物组成:山慈姑80 g、土贝母 80 g、夏枯草80 g、海藻60 g、莪术 60 g、三棱 60 g、皂刺 60 g、青皮 60 g、橘核 60 g、玄参 60 g、柴胡 60 g、香附 60 g、郁金 60 g、当归 60 g、川芎60 g、赤芍 60 g、泽泻 60 g、茯苓 60 g。 水煎服,共 10 剂。用法:烘干研末,过5号筛,炼蜜为丸,如弹丸大,约6 g。早晚各服1丸。
3 临床疗效
服药后,乳胀明显减轻。4个月后,自己摸双乳,囊肿变小。荆门市属医院超声检查示:双侧乳腺增生;双乳多发囊性病灶。继续服用原来组方药物制成的密丸。2010年3月,蜜丸已服过半,患者自己已经摸不到囊肿,且月经改善,无乳胀痛经;面容改善,黄褐斑减轻褪色,面色较前光泽;乳房改善,较前丰满;睡眠改善。
4 作用机制
乳腺囊肿一般与乳腺结构、炎症等因素有关。乳腺腺叶或小叶导管上皮脱落阻塞导管,乳汁排出不畅而淤滞在导管内,引起导管扩张形成囊肿,囊肿可长期存在。乳腺增生病是以乳痛、乳腺组织局部增厚或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关。乳腺组织随着月经周期,也呈现相应的增生-退化的变化,可认为其由卵巢内分泌功能紊乱(雌激素相对增高,孕激素相对不足)或乳腺组织对卵巢激素反应性异常所致。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实质增生,引起小导管扩张,促进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胶原化。
此二症在中医,称为“乳癖”,属“癥瘕”、“积聚”范畴。多由冲任失调,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宋代《圣济总录》云:“妇人以冲任为本,冲任不和,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成梗成肿,疼痛有核。”清代《疡医大全·乳癖门主论》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中医的治疗多采用调摄冲任、行气疏肝、活血散结。本案患者为个体经营户,由于生意不好,长期忧心焦虑,肝气郁滞,进而血瘀,其脉弦舌红、乳胀经乱、黄褐斑,烦躁失眠,皆是肝郁;经少色暗、淤块痛经,皆是血瘀,故而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行气疏肝,用赤芍、川芎、三棱、莪术活血祛瘀,用山慈姑、土贝母、夏枯草、玄参、海藻、皂刺、橘核消瘤散结,泽泻泄热消肿、降脂护肝,再以茯苓健脾补中、当归养血益肝,以克制诸药攻伐过度。
4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中山慈姑、土贝母、皂刺、夏枯草、海藻、莪术、三棱等传统散结药物具用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山慈姑含秋水仙碱,能抑制癌细胞核的有丝分裂,使之停止于中期,主要用于乳腺癌;秋水仙碱有毒,毒性主为胃肠道刺激。土贝母主要成分为皂苷,土贝母苷Ⅰ、Ⅱ、Ⅲ均能显著抑制BALB/c小鼠移植S180肉瘤[1],皂苷甲能快速激活MAPK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皂苷甲、丙能够诱导SW480细胞凋亡[3],其皂苷有溶血作用。海藻有抗癌和增强免疫力作用。莪术能抑制肿瘤细胞核代谢;对人宫颈癌,可使癌组织坏死脱落[4]。莪术、三棱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凋亡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5];对乳腺增生有抑制作用,能够降低乳腺增生大鼠血清雌二醇、垂体促乳素及促卵泡成熟激素含量,升高孕激素含量。通过调节乳腺增生的性激素水平,抑制腺体新生血管的形成,而逆转乳腺腺体的增生[6]。
本方中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橘核等均具有行气疏肝作用,赤芍、川芎、郁金、三陵、莪术等均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有研究认为,疏肝活血药物可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催乳素分泌,调整垂体生成素及孕酮的不足;抑制组织单胺氧化酶活力,抑制胶原纤维合成,从而促使增生的肿块、纤维的吸收[7]。
研究还显示,活血散结药物能明显改善乳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促进腺体周边纤维组织及其他物质的消散吸收,从而抑制乳腺腺体增生[8]。现代药理研究充分证实了方中主体药物确凿的消瘤散结作用。
5 小结
5.1 本标关系
对乳腺囊肿、乳腺增生,祖国医学认为,冲任为本,肝郁气滞、血瘀痰凝为标。现代医学揭示,内分泌紊乱、性激素失调是根本原因,这与中医冲任理论是吻合的。冲为血海,任主胞宫,下连卵巢,上连乳房,所以冲任失调是本因,那么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是动因,这就关乎治法方药的重点,但是本因和动因又相互影响。肝肾同源,女子又以肝为先天,肝胃经络包络乳房。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气滞则血瘀。肝气横逆犯胃,食少纳呆,消化不良,脾土失健,化源不足,则血虚。血虚血瘀兼气滞,必影响冲任二脉,引起血海不足、经络不畅,导致内分泌紊乱,此亦中医情志致病。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理论揭示,精神意识(情志)活动能够影响卵巢的动态功能。此理相同,乳腺异动与卵巢、经水息息相关。月经虽出于冲任,却由肝主导,所以这动因的决定性作用也不亚于本因。笔者倾向标本论,以标为重点,通过治标达到治本。实则立本也须从标,立标也宜顾本。临床本标角度不同的立法方药都各显其效,这已经大量见于文献报道。
5.2 药味和药量
在乳腺囊肿、乳腺增生的中医治疗中,除了脏腑调理外,活血散结的药物是必用的。此类药物很多,选择各种经验,可以有很多集合。本方除了一些最常用散结药物外,特别采用一般只在乳腺肿瘤中用到的山慈姑、土贝母这两味有毒副作用药物,意在发挥它们显著的消肿散结作用和抗癌变作用。因此,要考虑剂型、剂量。笔者看到很多方药,剂量偏大,单味剂量15~30 g,煎药总量150~300 g甚至更多,其中还不乏穿山甲一类的贵药,动辄两三个月为1个疗程,且不说患者的经济负担,就是对胃肠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药物苦之性的大量强加,有败损胃气之虞。笔者常闻患者久服重剂之苦楚。经云:“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药物同食物一样,过量皆伤脾胃。
5.3 剂型选择
急性病投重剂,慢性病投轻剂,这是常理。乳癖属慢性病,宜轻剂渐消,丸者缓之;峻利有毒药物亦宜丸。考虑方中山慈姑、土贝母之毒性,及方中多破利之品,故用蜜丸。一方面可减小、控制剂量,另一方面,蜂蜜能补中护胃,拮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使治疗得以持续。本剂型方药即以不到常规20剂的总量获效,其量效价值值得重视。
5.4 整体效应
用疏肝活血的方法治疗黄褐斑,用疏肝活血的方法丰乳,用疏肝养血的方法治疗失眠,已是中医常法之一。本案在治乳腺囊肿获效的同时,也收到多方面的效应;再次证实中医辨证论证的优势和整体观念的价值,也证实了方中诸药对乳腺的靶向性,其能行气活血,调理肝胃、冲任诸经而影响全身;同时改善乳腺的血液循环,调整乳腺对卵巢激素的反应性,消除病理组织而健全生理组织。
[1]金鹏飞,郑春辉.中药土贝母研究进展[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2):152.
[2]刘姬艳,马润娣,于立坚.土贝母苷甲对人鼻咽癌上皮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7,26(2):119.
[3]于超.土贝母皂苷诱导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2细胞凋亡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7):880.
[4]林光勇.莪术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的进展[J].广东医学,2002,12(1):12-13.
[5]张瑾峰,王喆,刘欣,等.莪术、三棱、白介素-6对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6,27(4):115.
[6]李湘奇.乳癖康合剂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及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5):1.
[7]田莹.乳癖从经论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417-1419.
[8]马民,张桂娟,马义,等.活血散结中药外用治疗老年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5):1884-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