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音乐鉴赏与音乐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0-02-17王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28期
关键词:民歌情感音乐

王静

新课标下高中音乐鉴赏与音乐文化教育的思考

王静

10.3969/j.issn.1671-489X.2010.28.013

新课标指出:文化传承价值是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鉴赏》就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著的,该书内容充实,曲目丰富,历史感、时代感兼备。教师应充分重视挖掘该教材,以其为基础教材进行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弘扬民族音乐和理解多元文化为基本理念,以音乐鉴赏为主要教学手段,紧紧围绕学生的音乐态度、情感与音乐价值观的塑造,实现音乐文化教育这一目标。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鉴赏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有关培训外,更应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实践新教法,为音乐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1 音乐兴趣为动力,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是音乐文化教育的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有兴趣。不同风格的音乐都有其不同的音乐魅力,教师应当将各个音乐的内在魅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作品有正确的把握,不仅要结合教材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聆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时,要结合当时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沙皇制度的复辟)、个人经历(早年婚姻的不幸)以及当时俄国文化思想界的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一系列课外知识对曲子有深一层的了解。如果只是单一地听一遍,因为时间空间上离学生太远,他们不仅不会深入了解,还会产生厌烦情绪。

现在是信息社会,各种音乐通过互联网得以传播,流行音乐有十分盛行。大多数学生均接受并喜欢这一音乐形式,还有各自心目中的“偶像”。如果简单地去批评他们的鉴赏趣味甚至践踏他们的“偶像”,学生对教师必然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气氛下又如何产生音乐鉴赏的兴趣呢?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对话,这种平等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应当学会“弯下腰”听他们的心声。旧式的权威式的教师作风已不适合现在的发展,尤其是进行美育的音乐课,在一种平等愉快的氛围中才会出现心灵的碰撞。流行音乐既然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与其“堵”不如“疏”。

比如在“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面对民歌不少学生因为听起来觉得“土”而在课上讪笑不止,这时笔者向他们讲述他们的“偶像”王力宏是如何千里跋涉远赴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间音乐的采风,并对这些民间歌曲赞不绝口,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可贵就在它的质朴,它的“土”。然后对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进行分析,指出里面有不少民族的元素。经过这一番讲解,学生都对民歌产生兴趣,不仅认真欣赏民歌,还对笔者提出的问题给予热烈的讨论。这时笔者趁热打铁,用精炼的语言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定义及特点,让学生结合音乐音响来理解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轻松多了,印象也深。最后,不少学生都表示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瑰宝,其浓郁质朴的民间风味正是它的可贵之处,这些经典的曲目是值得骄傲的。学生还主动通过网络、图书室搜集民歌并学唱,不仅不再觉得民歌“土”,反而觉得会唱几首民歌很时尚。这堂课就有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兴趣的培养,学生在音乐的殿堂中始终是轻松快乐的,他们学音乐的愿望就会强烈。而通过鉴赏,学生自己发现音乐的魅力对他们自身的影响远胜于教师的直接讲解。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动力才会认真投入课堂鉴赏,而通过鉴赏进而体验到音乐文化的内在美,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2 提高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为音乐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内容丰富的音乐鉴赏活动吸引着学生参与到各种体验中去,教师要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和个性的自由发展。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的功能。新的课程观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的首位,将情感因素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丰富情感体验,即实施音乐鉴赏教学,始终将情感培养贯穿其中。

2.1 把情感共鸣放在各个环节首位

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音乐鉴赏情感体验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鉴赏者的情感与作曲家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产生共鸣,即引起心理认同,是学生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特别是想象在音乐作品的刺激和诱导下交织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美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曲子的内部分析开始入手。比如讲解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先从整体音乐风格上请学生谈感受,进而分析其左手的伴奏肢体所表现的内在感受,根据这一点与学生的听觉感受产生的共鸣进行讨论,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向学生提问:1)为什么这首革命练习曲会如此深入人心?它在哪一方面打动了你?你能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吗?2)这首乐曲的情绪起伏较大,你能谈谈以前鉴赏过的曲目中有没有与此相类似风格的乐曲?在讲解中教师需注意音乐鉴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不能只简单评价对错,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说明探究的过程及产生结果的原因。

另外,即使教师对鉴赏曲目有好的精彩讲解都应放在学生聆听后讨论并发表了他们自身的见解后,与学生共同交流。这是为了防止学生受教师影响,有先入为主的体验,妨碍他们自己思考。另外,聆听前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没有音响很枯燥)和懒散情绪(反正老师都讲了,随便听听就行了),会影响他们鉴赏的注意力。

2.2 提高审美品位,塑造健康人格

不同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在鉴赏的同时注重学生和谐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作品及作曲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同时也了解作者,通过作者的故事反映自身的行为思想。教师可以对一部分爱国心强、富有历史使命感的作曲家重点讲解,为音乐文化教育奠定基础,也使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受到陶冶,培养其高尚情操。

3 具备爱国主义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

通过对作品的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的音乐文化教育。作品的延伸拓展可以用多种方法,如同名作品鉴赏、同体裁作品鉴赏,还可以制定“专题组”等形式的音乐作品组合。通过比较分组组合,学生对众多作曲家及其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除了课内,还可以通过课外资料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让学生观看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音乐新年音乐会,当看到中国的音乐演奏家精彩的演出赢得国外观众久久的掌声时,学生都有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音乐兴趣。

实践总结,音乐教育是一个体验美、感受美的过程,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音乐文化教育是从文化角度塑造“人”,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新课程要求的音乐鉴赏教学由单纯的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人的整体生命的存在,由有限知识把握转向无限性的人生理解,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把握与培养,通过建构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的课程目标。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

猜你喜欢

民歌情感音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情感移植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