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生就业质量问题的思考
2010-02-17陈方
■陈方
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长足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在中职生高就业率的同时,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较低、工作不稳定等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保证中职生高就业率的同时,要努力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就业质量问题的内涵及表现
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笔者认为,广义的就业质量是指教育利益相关者(需求主体)对教育价值实现程度的反映的总和,主要包括毕业后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就业率侧重反映就业的量,而就业质量则更侧重反映就业的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就业质量不仅反映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等,还可以反映就业的量。具体到中职生来说,就业质量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虽然近些年来中职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如果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不仅会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生活,还会影响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对口率低、工资待遇不高和工作不够稳定等方面。一是专业对口率不高,学非所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一线操作或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其就业的最大资本或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实际情况看,据很多专家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初次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或基本不对口,只有不到半数的毕业生认为初次工作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二是工资等福利待遇不到位。中职毕业生就业大多数在企业性单位,工作技术含量往往不高,工资收入也偏低,而且很多单位不能保证为其交纳各种社会保障金。三是工作稳定性较差。有研究表明,中职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间应为1~3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顺利度过就业适应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经验基础。而许多中职毕业生却常常未满聘用期或试用期就频繁调换单位和岗位。
2 中职生就业质量问题原因探析
造成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整个社会的企业不景气,缩减员工人数;部分家长更希望孩子在身边工作;许多学生思想上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倾向;等等。深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社会和学校对“先就业,再择业”观念的错误诠释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校和社会曾一度提倡“先就业再择业”。这一观念容易让中职生产生误解走极端,从而降低和弱化中职生的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使中职生就业时忽略对专业对口与否的要求,也让他们更倾向于频繁离职,短时间内尝试多个不同岗位工作。经常更换工作岗位,看似个人能力很强,但背后却隐藏着高昂的“隐性代价”。对于频繁跳槽的求职者,除非个人能力确实特别突出,否则用人单位一般都会直接否决。从一些单位以往的招聘经验可以看出,频繁离职的人也往往一直在行业的底层徘徊。
2.2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体制存在问题
一些中职学校在设置专业和培养机制时盲目跟风,不能全面调查研究设置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培养机制上更是侧重于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忽视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以及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导致中职生毕业后陷入被动状态,出现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不适应等问题。
2.3 个人职业意识准备不足
许多中职生工作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淡薄,不能尽快融入单位文化当中。在工作中,忽视操作规范,工作效率低,没有为企业诚信服务的意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慢,承受不了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缺乏上进心,久而久之感到工作乏味,就想辞职。另外,一些中职毕业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不足,遇到问题和困难钻牛角尖,遇到矛盾就与管理人员发生争执,推卸责任,相互埋怨,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产生敌对情绪。中职生毕业后因为不能适应单位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从而增加工作的不稳定性。
2.4 政府监管不到位
近些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多部用工方面的法律,对劳动者的用工合同和薪酬标准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出于利益的驱使,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工资标准低、福利待遇和各种保险费缴纳不到位的现象,导致这些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中职毕业生工资待遇低,且不稳定。
3 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但主要工作还在于学校对中职生的综合培养。
3.1 学校要根据本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要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学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保证毕业生就业后能学以致用。
3.2 学校要与企业加强联系、紧密合作,让学生对企业加深认识,培养认同感
可以通过订单培养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互动方式,多为学生联系他们想去的企业,同时聘请企业家作为客座教师到学校讲课,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从而为学生就业的稳定搭建良好平台。
3.3 学校要科学安排课程,改革培养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学历教育,首先应该给学生以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其未来工作不可替代性的基础。学校应注意合理安排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比例,重点保障专业能力培养所需的时间。在入学第一年加强职业基础教育,为学生打下较宽的专业基础,之后再强化技能训练,在专业上学精学透。另外,学校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即提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不仅是源于企业的用人要求,而且对于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
3.4 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保证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到位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检查和管理力度,对于拖欠工资和不签订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罚。中职生个人也要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虞明花.中职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对策[J].新农村,2009(8)
[2]李健.对中职生就业思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