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策略研究——以传播学课程教学为例
2010-02-17辛蔚峰
辛蔚峰
苏州科技学院传媒艺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案例教学法是引导学生对特定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又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因此,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的特征。
传播学是一门生长在多门学科汇合交叉地带,具有多学科“遗传因子”的学科,它广泛涉及人类所有传播现象,具有广阔的理论视野。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大量的理论成果认识和解释社会现象,成为影响传播学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案例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问题探究能力,侧重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迅速链接课堂理论和生活实践,对于优化传播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 传播学课堂教学困境
1.1 知识结构庞大,学生具有畏难情绪
传播学体系庞杂,概念纷繁,理论抽象且层出不穷。虽然其本身仅有百余年历史,但其触角延伸至信息学、控制论、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数学等领域,是一个在交叉边缘地带生长起来的学科。其内容涉及众多的人物、模式、学派、理论及方法。这导致学生面对传播学课程具有畏难情绪。
1.2 理论解释力强,应用力差,学生产生无用疑虑
传播学理论具有解释力强但应用性不足的特点。很多理论虽然听起来如雷贯耳、鲜明深刻,让人惊叹不已,但也仅此而已,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解和内化。长此以往,学生无疑会感到理论尖锐、现实缥缈,渐渐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1.3 教学与评价方式刻板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传播学通常是大课,学生较多,这导致教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法,不太关注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到诸如概念、类型、意义、功能等内容。教学评价也以考试为主,注重知识理论的记忆。这样的授课与评价方式使得理论教学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学过不久就忘记,难以激发学习内在动机。
2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是解决传播学课堂教学困境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以真实和具体的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特定事件的实境之中,学习者积极参与、平等对话,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及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案例教学法适用于传播学课程的特征非常明显,它具有3种优势特点。
2.1 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应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先要独立思考和分析案例,准备好自己的观点和方案,然后参与讨论,最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把更多的机会让与学生,学习者在前台扮演主角。这样对学习者而言,能够充分激发其学习自主性。
比如笔者在讲授“意见领袖”时,先把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做好准备。上课时,几名学生代表分别用5分钟时间提出个人观点。然后笔者以问题为引导线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案例,阐明自己的看法。为了争得发言的机会,学生往往争先恐后,互不相让。案例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
2.2 过程的开放性与思维的多元创新性有机融合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具有全面开放特性。课堂向课外开放,学生向教师开放,学生向学生开放。在讨论中,学生当堂发表见解,每人都有发言机会,相互不保留,不隐藏。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信息是对称的。案例教学法倡导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它不求思想统一,反对教条和标准答案,注重批判反思,这给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创新思维空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创新性有机融合。
2.3 轻结果,重过程,把教学过程巧妙地转化为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不是建立在已经被验证的知识基础上的,而是以客观发生的、业已存在的事实为出发点,它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接受某个不容置疑的、唯一的正确答案,而在于探讨复杂问题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寻求通向成功的可能途径,答案是多元的,没有绝对正确。因而,案例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其过程,而不是结果,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案例教学法课堂应用策略
3.1 利用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望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学习,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学习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案例教学活动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活动,学生会形成学习的内在求知动机。在这种动机驱动下,学生能从心理释放出学习的热情,还能产生排除学习困难的毅力。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求知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案例的选择要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密切联系。一旦学生认识到所学有用,并能学以致用,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动机,变成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教师在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和引导,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探究过程,产生对知识本身的获知欲求。
3.2 提出期望要求,引导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教师要为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是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这样学生才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生成和发展。期望值要以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始点,提出一个学生需要付出一定努力就能达到的期待目标。并且为学生提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不出现学生付出很多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现象,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具有深切意义上的理解甚至有超越的体验。
3.3 营造宽松环境,培养问题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特别迅速而敏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需求,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消除学生因为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的担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意见或想法时,教师不急于对其下结论,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受到鼓励的情绪会影响到全体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的热烈气氛。
问题意识,即主动质疑、存疑、设疑、问疑的自觉意识。案例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问题。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设问,使学生始终沉浸在问题之中。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教学案例提出问题,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问题训练。
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学生能否在最大限度上表现自我见解,包括能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4 贴近生活,导向认知正迁移
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实际情境相类似,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是来自于真实的现实,其来源具有真实性;作为教学案例又具有时效性,使案例本身更加贴近现代的工作与生活。这种相似性能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获得知识与经验,能够有效地发生迁移。
为了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如何把握教学过程至关重要。要求教师除了要深钻教材外,还要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以达到传授知识、导向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的目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案例教学已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新宠”,但是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大体上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案例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需要汲取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营养,还要从学科教学中出现的新思想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变化中不断提取养分,不断完善。
[1]徐春景.运用案例教学法应当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李政辉.案例教学法探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09):89-92
[3]王宏亮.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利弊分析:以法学教育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61-62
[4]王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增刊2)
[5]胡学军.论信息化环境下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7(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