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德育人文关怀
2010-02-17林少峰
林少峰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500)
市场经济与德育人文关怀
林少峰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500)
分析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影响,指出德育人文关怀可从三个方面引导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德育人文关怀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阐明德育人文关怀应以促进人们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并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持。
市场经济;德育;人文关怀
市场经济发展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决策权高度分散于为数众多的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手中;以经济行为主体对自身的利益追求为主要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基本经济问题主要是通过竞争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的。市场经济是与以往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形态、一种经济体制和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同时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观念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互利原则、公平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等原则的贯彻过程,是新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原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建立在“私”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市场经济固有的本性,其特征在于动机的功利性。金钱至上、金钱主义、以金钱决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人际关系中深层次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呼唤人文关怀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重义轻利”思想的熏陶以及计划经济时代对个人利益的忽视,人们的物质需要受到极大的压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唤起了人们的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使人们受压抑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物欲的极度膨胀所导致的人们价值理性的迷失。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时期,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在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冲击乃至否定,而新的文化观念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人们的精神也出现了种种危机:价值模糊、意义失落、信仰崩溃、行为迷乱、精神压抑、心灵空虚。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导致了人们的“价值真空”、“信仰真空”和“理想真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中国的历史给了我们明确的警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健康、科学发展的保证;人的素质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国民的精神素质问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基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讲究的是人的最大价值的实现,包括个人潜能、创造的财富与自身的生命意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而德育人文关怀的实施正是为了德育功能的更好发挥。德育人文关怀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文化活动。它通过人文精神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德育人文关怀更是必需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过促进人性的优化,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使我们的生活达到真正的全面富裕的小康。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德育人文关怀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一是把对人生的思考导向伦理方面,帮助人们进行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定向和道德行为选择;二是把对人生的思考导向人文关怀,使人超越现实的物质追求,超越世俗世界的利益纷争,在人文关怀的层面寻求人与人文精神上的沟通与契合;三是把对人生的思考导向对人类命运的关注,科学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全面和谐的精神境界。
德育人文关怀的理念
德育人文关怀理念,是指人们对于德育如何实践和实现其人文关怀价值的理想追求,是人们所坚持的德育人文关怀的思想观念和德育哲学观点的高度概括,是德育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在德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德育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应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德育实践之中,其宗旨是要求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促使德育不断走向人性化与科学化的完美统一。
尊重人,就是从人们的实际出发,尊重每一个人的需要、兴趣、个性、尊严、价值、自主性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整体的生命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人格上同等的价值与尊严,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都弥足珍贵,需要被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重要的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尊重其自主性、隐私权和自我发展权利。德育人文关怀应尊重并激励个体生命之中的个性发展,让个体生命在有限的时空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引导个体生命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展现在人生实践中,使每个人唯一的人生旅程更充实、更丰满、更有意义。
理解人,就是理解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人的本质属性,没有这种理解,德育不可能深入人心,也不可能产生社会所期望的结果。尤其要强调的是,德育人文关怀对人的理解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中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生命。在社会生活中、在教育世界里、在德育天地中,“理解人”虽是个普通的概念,但却是个体在人的生活与教育世界里培养道德精神、提升道德境界、促进道德发展的“秘诀”。
发展人,就是真正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本性的地位,也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以促进人们的人格品质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美、人生境界之提升为目的,以培养人们对道德的批判与选择能力,促进人们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为目标。所以,德育人文关怀十分注重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天赋力量和才能,发展人的各种天赋的道德力量的种子,发展人的爱、信任和感恩的种子,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爱的能力,以求更进一步地发挥人性完善的作用。
德育人文关怀的目的是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过着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使人在自己存在的生命长河以及生命意义中,把握住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使命,使人在生活中找到“自我”,使人在从现实走向未来理想道路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发展价值和方向上的确定性、满足感,从而使人生境界不断得到提升,最终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有着双重的道德价值。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逐利性。这种逐利性既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又是导致人的异化的重要根源。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将人从对自然的依附关系和对人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但它又把人推到对物的依附关系之中,从而容易造成人在精神上的沉沦。因此,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其特殊的本质——为人民谋利益。它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因而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集中反映,同时,也是衡量经济工作、经济行为的最根本和最高的价值标准。
德育人文关怀的方法探索
德育人文关怀倡导德育方法应贯穿人文关怀精神,应把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
(一)平等对话法
平等观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平等对话是指德育主体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互动为实践宗旨,促进德育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这种平等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角融合。
平等对话在倡导道德共识的同时,也重视对话者之间的理解。在对话中,对话双方互相“敞开”和“接纳”,双方通过沟通理解对方的意义,理解者与被理解者双方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基础上达成新的理解。对话是向对方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理解及丰富的人生经验,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提高。
德育是一种精神性的影响人心灵的活动,德育中的对话不一定要以达成共识为目标,更重视实现彼此的理解、宽容与接纳。在平等对话中展现个体的伦理世界,让个体在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拓展伦理视角。
德育人文关怀强调对话双方通过平等对话和相互融入,促成双方的真正理解。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等都会让位于平等对话、深入理解和真诚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对话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
(二)审美渗透法
审美渗透法是以审美人文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德育人文关怀价值为目的的一种德育方法。它将美的规律、美的精神、美的境界贯穿于德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各个环节,将德育过程变成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的过程,变成对人生美的追求、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德育人文关怀追求德育过程和规律性与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追求人的精神的完美、自由,因此,必然渗透着审美人文精神。
德育的审美渗透,即让德育活动演变为德育主体双方作为人类个体对于美在伦理道德上的深厚积淀和惊叹、钦佩和愉悦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的实施包括多种途径和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审美渗透表现为善于利用人类的审美资源激发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德育审美可以借助人类丰富的艺术实现德育审美的目标,引导人们广泛地接触和欣赏艺术,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类型却包含着优美、和谐、崇高、激情、爱的质素的艺术作品,让艺术陶冶个体敏感而丰富的灵魂,让人们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另一方面,德育审美渗透表现为将整个德育过程变成审美过程,这个审美过程包括德育的内容设计、场景选择、活动形式、方法手段等环节的审美显现。
德育审美渗透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德育审美渗透注重以美育人,以情动人,强调在审美享受中唤起人的情感共鸣,并在审美愉悦中使人得到情感的净化、心灵的塑造、精神的升华。它通过对最直接的生命活动——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直达生命的本源,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的那些在市场竞争中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够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前进。从德育人文关怀的本质特征上来说,审美渗透法体现了审美与人文关怀精神的高度契合,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关怀人的灵魂,是对人的自觉意识的追求和对人自身自由的关怀。
(三)心理咨询法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它使得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心理紧张程度加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心理环境,这使得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带有浓郁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德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种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助人的过程,是一个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和行为有所改变的过程。心理咨询中强调的平等、尊重、真诚、温暖、积极关注、共情等原则要求,是建立在人文关怀理念上的对人的基本态度;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原则,也是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的人文关怀理念的体现。
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咨询应关注人,应关注完整的生命,应引导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命之爱中展开生活,让生命的积极展现赋予生活以充实的意义。应引导人们寻找自我、寻找生活的意义。应引导人们努力构建和谐的精神世界,拓宽精神生活空间,使生活充满意义。
可见,德育人文关怀能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支持。
[1]吴灿新.中国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温国才.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G710
A
1672-5727(2010)09-0123-02
林少峰(1965—),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