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0-02-17毛华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毛华东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毛华东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就如何充分体现资助政策体系的效能,采取更加细化的具体措施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行了探讨。

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问题;对策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总量在大幅度增加,贫困生数量也相应地快速上升。据国家教育部网站2009年8月5日公布的资料,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专科在校生有860.6万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总数的20%保守计算,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有172万贫困生,其中特困生比例占5%~8%。由于学生生源地不同、高职院校所处城市的消费水平不同、贫困生界定标准不同等原因,各校的贫困生数量、比例也存在很大差异。2009年10月,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在校高职生6600人。该校根据实际情况将每月生活消费在240元(2008年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70元)以下的学生界定为贫困生,将其中每月生活消费低于200元的学生界定为特困生。全校共有贫困生232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5.2%,特困生56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5%,都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1998年,我国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少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便形成了高校贫困生群体。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资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普通高校“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经过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有关部门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按照“政府统筹、部门负责、加大投入、正确导向、公开透明、多元资助”的基本原则,2007年,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高校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缓为辅助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的政策体系。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存在的问题

2007年7月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资金投入明显增加。新资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秋季开学实施,中央财政投入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总计金额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00亿元,加上地方各级财政的配套投入,总共为308亿元。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在政策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但资助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存在以下问题。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准确地认定新的认定贫困生的办法侧重于定性,忽视定量认定。如果忽视对学生月消费水平的量化认定,仅凭学生填写的有家庭所在地政府盖章的证明,难以判断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一方面容易因“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扩大贫困生的范围,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由于性格原因不愿意暴露家庭隐私而失去受资助机会。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很好,但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在这个资助政策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与其他几项政策相比较而言,对于缓解学生欠费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人数有限,而国家助学金资助力度有限,暂时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有余,解决贫困生欠费问题金额不足。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经办银行实际操作的商业性存在矛盾,银行方面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因素,因此,经办银行没有主动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无法满足多数贫困生的贷款需求,很多贫困生无法足额交齐学费,处于欠费状态。

重视对贫困生的资金资助,忽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扶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贫困生的资金资助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助、贷政策,但是在贫困生精神激励方面却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资助体系不仅有经济资助功能,同时还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调查表明,大多数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这些学生因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心理的“双困生”,心态上呈现出种种负面特点。高校在对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再也不能忽视心理问题,忽视这个问题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投入不足相对于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生资助的财政投入,高职院校在对贫困生资助的资金投入上明显不足。近几年,各高职院校为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建设新校区或大搞基建,许多高职院校面临还银行贷款的压力,资金短缺,自然对加大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缺乏动力。

社会力量资助不足一些企业和个人将资助高校贫困生作为一种形象工程。综合实力强的名牌院校容易获得社会力量资助,而社会知名度低的高职院校较难得到社会力量的资助。一旦有企业或个人设立贫困生基金,学校就会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登报纸,或者将受助学生的名字、所在院系予以公开,以证实资助的真实可靠。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引起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却也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对策建议

贫困生认定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量化指标定性是指生源地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定量是指学校对学生月生活支出的量化认定。现行的认定办法分别要有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盖公章的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内容由学生或家长填写。在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的背景下,部分学生为了得到无偿资助而虚报证明材料,使学校很难判断学生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的真实性。因此,调查确定学生在学校的月生活支出是准确认定贫困生不可缺少的量化指标,而且是重点指标。学校所在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作为认定贫困生的重要量化参考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科学性。保障标准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程序,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严密方法测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二是具有统一性。由于一个行政区域只有一个保障标准,适用于本区域内的全体居民,无论其就业与否、身份背景如何,在这个保障标准面前都一视同仁。三是具有权威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由政府组织制定和调整,并通过文件或法令形式向社会公布的一项政策规定,具有法规的效力和权威性。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动态过程,每学年第一学期应进行一次全面认定,特殊情况做个别调整。高职院校院系领导小组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既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更要详细考查学生在校月收入和实际支出,结合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合理认定。

拓宽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渠道,增加贷款学生数量,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性与经办银行的商业运行模式存在矛盾,在银行承担较大还贷风险的情况下,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缺乏积极性,放贷面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要。生源地信用贷款能有效地降低还贷风险。2007年,在陕西等5省市开始试行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就是很好的尝试,开辟了新的贷款渠道。这一措施能使更多的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同时试点省份和所在高职院校也承担着探索新模式、发现新问题和不断积累经验的任务。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这一项好政策得到长期落实,高职院校要本着“防范风险”的原则,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作为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必要措施,并建立贷款学生诚信档案。学生违约率低,银行与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自然愿意与学校合作,达到银行、高职院校、学生共赢的局面。

建立暖心、励志资助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风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学校还应建立“暖心、励志”的精神资助体系。(1)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各高职院校都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专职人员应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一要提高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能力,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资助工作。二要提高学生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有效方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工作。(2)培养自立精神,营造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学校应鼓励贫困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锐意进取的精神。首先,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强调他助与自助相结合,培养自立精神。其次,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教育。贫困生得到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应当常怀感恩之心,立志回馈社会。学校要制定办法,让受到资助的学生参加一定的义务劳动或公益活动,并作为能否再次获得资助的参考依据。再次,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在竞争中发展自己,鼓励学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

确定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政策指标,建立检查机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政府、高职院校、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在资助体系中作为主导承担了主要的资助项目和大部分资助资金,而高职院校的资助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故以政策形式规定高职院校对贫困生资助的最低指标是必要的。高职院校须将政策规定提取的资金足额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补助、特殊困难补助、物价上涨补助等。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一套检查机制,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对不按规定足额提取资金资助贫困生的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政策和机制上予以保障。

设立社会资助专项基金,对社会资助资金统一管理相对于国家的奖助学金资助和高职院校的减、免、缓以及勤工助学资助,社会资助还是薄弱环节,资助资金非常有限。目前,社会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大多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重点本科院校,而同为高校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空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社会资助专项基金,对社会资助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向获得社会资助较少的高职院校进行政策性倾斜。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运筹,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热心资助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让他们找到资助渠道。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为资助金冠名和在媒体上宣传的方式,提高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资助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气。

[1]赵国建,乔锦忠.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0,(11).

[2]曹文泽.深化助学内涵完善资助体系强化育人功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3]薛浩.高校贫困生现行资助体系中亟待改善的几个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研究,2006,(7).

G718

A

1672-5727(2010)09-0121-02

毛华东(1963—),男,重庆市人,硕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