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2010-02-17黄红英
黄红英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黄红英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不能重职业能力培养而轻职业精神教育,要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确保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精神;市场导向
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高校毕业生难就业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教育成本高,就业难度大,农村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过剩、“僧多粥少”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而某些大学生职业能力较差、职业精神欠缺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职业精神的内涵
社会发展进程表明,人类的职业生活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而言,所谓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是以职业理想为前提,以职业道德为支柱,以敬业奉献、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和态度。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几个方面。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性
从高职教育的内涵看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个通俗的理解,即专业理论必需够用、强化操作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实高职教育不应仅仅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职业精神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能胜任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能为用人单位认可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如此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明确的职业指向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从市场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看众多企业的招聘,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无论招聘何种职位,除了要求具备与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外,都会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可见企业最看重的就是职业精神。如果把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作为一个结果函数的话,那么职业精神就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系数。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所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即思想认识、责任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愈强,能力发挥程度也就愈高。反之,如果职业精神低下,即使有再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使企业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具有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负责任甚至严重失职,还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看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企业的“资产”还是企业的“负债”,取决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要成为企业的优良“资产”必须两方面都具备,两者之间权衡比较,职业精神较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因为具备了职业精神可以促使职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生涯充满困难与挑战,人们面对的环境不可能是最理想的,如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环境、待遇、位置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等,如何在不理想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是永远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较强的职业精神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可以使人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工作,反之,则会使人工作消极。职业精神是人们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作为职业人员,如何看待工作,如何面对不公平的现象,如何处理与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矛盾等,都会受到职业精神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最大的失败则是教育和文化。我们正在慢慢失去那些最不应该丢失的民族之魂——正义、真诚、持之以恒、责任、互助、承诺、忠诚、信任、团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职业精神,等等。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变得急功近利,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任务,甚至是负担,缺乏理想、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到哪里能找到“将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管理者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国企业的员工所需要的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即一种面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闯过道道难关,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地完成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的职业精神。
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重职业能力而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教育有一整套制度、计划来保障,可通过有形的教师授课和社会实践实现,可通过应知应会考核评价优劣,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职业精神培养却是“软性”的,其计划、操作、评价都有一定的难度,因而似乎可有可无,往往既无计划、制度,也无人力、资金保证。问题的关键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高职教育的内涵,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以医学院校为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而在美国、德国约占20%~25%,在英国、日本约占10%~15%。由于相关的职业精神教育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医学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
对“以市场为导向”精神贯彻不彻底导致职业精神培育不全面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学校对市场需求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学生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教师根本不去调查,他们在教学时自己头脑中有什么知识,就向学生传授什么知识。假如教师的头脑中只有A、B、C、D、E,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只能在A~E的范围内,教师头脑中有的知识企业并不需要,而企业需要的知识教师的头脑中又没有。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深入企业、深入市场,了解企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从“以自己的头脑为中心”转变为“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及时调整充实自己的头脑,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昨天的教师能否培养今天的学生,去面对和解决明天的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不断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受近年来高职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办学条件不足的现象,导致有些课程的教学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器”。传统的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到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哪里有机会接触到职业活动和职业过程,又何谈获得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讲得唾沫飞溅,而学生睡倒一大片,学生无法对职业加以认识和了解,又怎能热爱未来的职业呢?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只是片面强调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不能让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更不能使学生通过对职业过程的体验全面了解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途径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高职院校的水平评估体系对院校规划、专业规划、师资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都有明确的评估指标和考核要求,但却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作为重要指标,职业精神培养得不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因此,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倡导职业精神培育,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精神的大环境。每个人注定会成为职业人,职业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从学生抓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开始,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片面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培育,如应试教育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一样。缺乏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教育的质量永远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没有职业精神,就谈不上民族精神。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将职业精神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同重视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等课程一样,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精神培育作为必修课。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行业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精神,总结不同职业岗位的共同特性,制定科学有效的职业精神培育方案,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教学计划。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利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寝室、食堂等场所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纪律观念,结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等职业精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职业的特点在全院开展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系列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职业精神培育要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从新生进校开始,就要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要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学生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获得职业能力的同时,自觉养成职业精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专业职业融通,学业岗位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以全面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确保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好的产品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验,好的教学效果和好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质量监控和严格考核。教学质量评价如果只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监控,只看职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而不对职业精神培育进行监控,那就难以实现全面的质量监控,这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培养不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
社会的认可度是对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最好的衡量标准,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只有职业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刘声.今年城镇需就业总人数达2400万[N].中国青年报,2009-02-20(4).
[2]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3]刘彦斌.培育学生职业精神与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改革与战略,2006,(6).
[4]孙英梅,岩磊.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7).
[5]刘德恩.日本人的职业精神从哪里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3).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G711
A
1672-5727(2010)02-0060-03
黄红英(1968—),女,湖北孝感人,法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