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0-02-17黄映玲
黄映玲 黄 丹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41
☆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黄映玲 黄 丹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41
为加强师范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教育技术立体化教学改革的对策和方案。通过构建立体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加强实验教学、合理选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对教育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教育技术;立体化教学;教学改革
教师是否掌握教育技术能力,能否将其有机地融合到学科的教学中,直接影响到新一轮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落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学时有限的问题。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掌握到适合自身专业的教育技术能力,并能加以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实施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学可以大大缓解以上矛盾。
一、立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立体化教学以系统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讲究整体效应,立体化的教学以系统、高效、优化为最显著的特征,“系统”是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效”在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精力,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具有应用教育技术的初步能力;“优化”是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主题式小组协作学习、网络交互环境三位一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小组合作,最终取得“1+1+1>3”的优化效能。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这是一种积极体验、主动探索、分析思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习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网络能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资源(情景),又是学生进行探索、发现、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和展示成果的媒介,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得到教师、同伴乃至不同地区专家的帮助,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1.设计多层次的课程目标
立体化教学在目标设计上应呈现出多维性与适应性,综合考虑课程特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之前,首先要分析建立课程的多层次教学目标。
从课程知识结构分析,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掌握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利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能力,适应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课程改革。
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分析,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信息素养,是适应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
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分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现代人需要具有的最基本能力。其中“学会合作”是最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
因此对于课程目标,我们关注的不仅是知识内容掌握,更关注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强调“学会合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多样化是立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创设立体化的学习氛围,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生既拥有较为全面系统但抽象的纸质教材,有拥有包括电子教案、CAI课件、案例库和流媒体等信息媒体教材和网络教材。
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大大扩展了课程资源的时空纬度。学生可以在随时更新的网络资源中,更加深入地学习到教育技术的最新技术和新知识,关注到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可以在网络模拟实验区中,对各种常见的教学媒体和系统,如幻灯机、投影机、展示台、电视机、录像机、多媒体教室等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媒体使用的能力;可以在主题讨论区与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虚拟学习团体,讨论所遇到的问题,交换学习心得。
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了多元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探索,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身素质和能力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是一种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索、勤于动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构一个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等诸多要素动态互动的教学结构。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过程,我们创设“精讲基础知识、自主探究新知识、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三维教学方式。
精讲基础知识是教师在把握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精辟讲解。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敢于超越教材,教学中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讲授教学的重点难点,诱导学生跳出教材,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技能。
自主探究新知识是学生基于网络资源,跨越教材有限的知识内容范围,突破狭小的课堂空间限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水平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依托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学习者可自行选择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进行新知识探究。在虚拟社区的学生论坛和答疑空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网状交流,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讨论交流中,合作学习中,探讨教育技术在所学专业中的具体应用。在模拟实验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交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运用知识,使学习成为独特的体验过程。
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将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成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如制作“主题电子相册”制作、设计“多媒体课件”和编写“信息化教案”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任务,以组为单位将他们学习成果制作成电子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表达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这种“精讲—导学—合作”形成“接受—发展—运用”的良性过程,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既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执行多维度的学习评价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就要建立多纬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上,突出“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从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在内容上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评价,也关注对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达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价值的高度整合。在评价方法上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既用考试的方法来考核量化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反思记录、情景测验、行为观察等评价方法来验证定性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
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建立一个习题库,设计层次多样化的练习作业,让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应用情况;也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文件夹,将每个学生发表讨论记录、学习日志、小组活动登记、操作测试、作品展示、测验成绩等一一归档,学生通过档案文件夹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分析学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档案文件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通过学生论坛、答疑空间和作品发布空间,可以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学习态度与情感。
在评价主体上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交互进行,从单向评价转为多向评价,每个学生参与评价,将评价变成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
对于自我评价,我们要求学生填写学习日志记录表,详细、具体、真实地记录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思考、收获,写出学习总结进行自我评价,给自己打分。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自己今后的学习方向。
小组评价是通过小组活动登记表,在组长组织下对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和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进行集体评价,帮助每个成员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
组间评价要求各组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汇报本组主要成就与收获,介绍本组在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组间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对各组学习成果相互打分。
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观察登记、发表讨论记录、学习日志、小组活动登记、测验等,综合评价每个学生、每个小组。
教师在学生、小组和组间评价提供反馈信息中,不断地、动态地调整学习内容、学习进度、教学策略,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也关注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三、结束语
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学虽然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是信手拈来都合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碰到各种问题需要解决,如开始阶段有的学生还未从被动角色转换过来,不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还未适应,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网络资源过多过滥,真正有关的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学中的交互过程仍不尽如人意,阻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掌控等,都需要教师多下功夫找出对策。但总体而言,在我们所做追踪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同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学,认为在培养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1]曹本全,陈凡德,王静.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益[EB/OL].Http://www.ywtd.com.cn.gb/teacher/2002-04/25/content_4394htm
[2]刘成新,王焕景,褚晓红.立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
[3]杨建卫,任晓莉,李乃乾.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52~53
[4]黄映玲.基于新课标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试验[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40~43
Practice and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uang Yingling, Huang Da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for normaliens, this thesis integrates with recent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o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for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inspires students’ interest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mproves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 by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content, design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iculously, enhanc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sufficiently and selecting form of assessment logicall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2010-03-04
黄映玲,本科,副教授。黄丹,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