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模式忌僵化

2010-02-16吴家栋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辩论被告课文

吴家栋

语文学科是一门很容易陷入模式僵化的学科,笔者就发现许多老师上课全采用教读式,步骤都是:引入课题,讲解作者,学习字词,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提问问题。课课如此。学生不用思考也知道老师下一步将怎么要求,这样,缺少新奇的刺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会慢慢地不喜欢上语文课。所以笔者认为教学模式不宜僵化。

那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一、可以用多种模式

在模式的探索方面,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模式,如日本出现了芦田教式,德国莱因提出了“五段教学”,魏书生提出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洪镇涛提出了“拈、讲、点、拨、逗、引、合、读”八字教学法,钱梦龙提出了“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四种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我们都可以借鉴或运用。

我们也可以自己去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如有人在上《祝福》这课时,就运用“法院审判”这种模式来上,它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先由老师做出要求——第一组是以阿毛及其律师组成的原告方,他们的任务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事实列出自己认定的被告,确立被告的主犯与次犯的顺序,并写出有理有据、文情并茂的诉讼状,为身遭不幸的“母亲”讨回公道进行申诉和答辩;第二组同学担当被告及其律师,其任务是估测课文中的哪些人可能成为原告眼中的被告,并尽量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事实依据或情理依据为自己辩论;由3位同学担当法庭的法官和合议庭的成员,在庭审结束后,要对本次审判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做好准备后,接着审判长请原告宣读起诉书。

听完原告和原告律师的陈述,审判长问被告及代理人有何申辩意见。

经双方答辩后,陪审团成员递交宣判意见,法官正式宣判。

笔者在教《祝福》时,也曾用这种方法来上,结果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上得精彩,单法官的宣判词就显得幽默有趣。法官的宣判词是这样的:经陪审团合议,第一被告祥林嫂的婆婆是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本道德法庭判处其清扫厕所十年,并进行道德反省。第二被告卫老婆子在祥林嫂的反对下,伙同其婆婆将其改嫁,导致最终局面,判处吊销其媒婆执照。第三被告鲁四老爷一家违反道德准则,对祥林嫂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由于其年事已高,判处其在孤老院、儿童村做义工5000小时进行赎罪……上述被告如有不服,请于15日内向上级法院进行上诉。退庭。

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地寻找有利于自己辩驳的蛛丝马迹。在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辩论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的口才,掌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作者所寄托的感情,熟悉了法庭的审判程序,加深了法制观念。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也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有的老师在上《皇帝的新装》、《雷雨》等适合改编演出的课文时,运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上。这种模式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能化抽象为形象,能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

有的老师在上《愚公移山》等适宜辩论的课文时,运用辩论的形式来上。《愚公移山》中正方的观点可以是“愚公应该移山”,反方的观点则为“愚公应该搬家”。这种方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道理在辩论中越来越趋向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很容易领悟了。

有的老师上《蜀道难》等精美的文学作品课时,则上成文学鉴赏课。要求学生根据文学作品文本的特点,以诵读、感悟、对话、探究、鉴赏、评价、审美为主要目标和方法,突出鉴赏和审美的因素。这种课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与高考接轨。

我在上《宇宙的未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时,则采用练习式的方法来上,只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完成我布置的几道习题。因为这是介绍科学知识的长文,如果采用平时的教读式来上,容易产生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被转得晕头转向的负面效果,费时又多,吃力不讨好。而采用这种练习式,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答题能力,让学生适应以后的考试。当然,练习题不能乱出,要扣住知识点、重难点来出,学生答对了这些题,也就理解了课文,达到了“长文短教”和“深文浅教”的目的。

遇到课文短且容易弄懂时,我还会让某一个学生当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如我曾让王庚同学上李煜的《虞美人》一课。学生当老师自有好处,这样其他学生可以无所拘束地自由发言,大胆提出疑问,某些问题还争得脸红耳赤。 如,作者字“重光”,“重”究竟是读“zhòng”,还是读“chóng”;“朱颜”究竟是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还是指“作者的容颜”或“红色的门楣”。

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种,究竟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课文特点、学生特点及单元要求来选择。另外,每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水火不相容,我们可以采用一种为主兼及其他,也可以综合在一起。例如采用辩论式,有的要点学生还未领会,教师还需采用其他模式来点拨。

二、一种模式内也宜讲究变化

例如,虽然采用常见的教读式,但我们也可以在它的某个组成部分中去改变它。譬如介绍作者时,我就不断变换介绍方法。有时在分析课文前介绍,有时在分析过程中穿插介绍。有时是我自己介绍,有时是学生介绍。

当介绍朱自清老先生时,我说:“他的名字与我的名字仅仅有三个字不同。”

当介绍冰心时,我说:“我今天早上搭飞机到福建,调查了冰心同志的户口,她原名叫谢婉莹。”

当介绍安徒生时,我装出打电话的样子,说:“喂,您好!是丹麦国吗?我是中国一名教师,我想了解一下贵国的安徒生先生……哦,他出生时家里连床也没有一张,全家睡在一个搁棺材的木架上……哦,您说我的学生只要像他那样奋斗,一定成为第二个安徒生。多谢您的指教!Bye一Bye。”

当介绍郭沫若时,我说:“现在我把郭沫若先生请到我们班中来。”然后我走到某位学生身旁对他说:“郭沫若先生,请问您原名叫什么?……是哪里人?……后来您经过奋斗,人们公认您是什么家?……您的代表作有哪些?”

平时那种公式化的介绍方法,学生听多了就会削略他们的兴趣。而上面的介绍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会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记忆的兴趣。用这种方式上课,许多时候,学生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

再如朗读这个环节,许多老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全班大合唱式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我们教师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应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比赛、分成男队与女队比赛、师生比赛等等方法。我为此曾举行过“朗读得最好的同学”选拔赛,先要求大家推荐或自愿报名,然后在上语文课时,让这些参赛者朗读,最后大家投票。这个活动也刺激大家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说:“大家都知道,没有也不可能有万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师必须就每一具体场合找出能够最优地运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应用自己的目光和思想去探索、研究、总结,去创造性地寻找理想的教学途径。

猜你喜欢

辩论被告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双被告制度的检视与重构——基于《行政复议法》的修订背景
背课文的小偷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背课文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分期还款约定落空 债权人主张全数还款未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