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词教学方法探微

2010-02-16朱珍芳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诗境意境古诗词

朱珍芳(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古代诗词教学方法探微

朱珍芳(江苏省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诗歌文化的源远流长。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新一代的炎黄子孙,学习古代诗词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它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古代诗词的教学,要注重朗读指导,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地传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古诗词的理解把握重在了解诗序、结构、表达等多方面的特色,并不等同于熟背全诗翻译。所以只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自主深入地品味古诗,才能实现与数百年前的诗人进行对话,才能创设充满活力的诗歌课堂。为此,笔者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常用以下方法:

一、了解背景,走进诗境

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诗词时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既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背景资料不一定要老师介绍讲解,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找搜集,课上进行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教授《观沧海》时,就可让学生查找曹操写作本诗时的资料。学生通过搜集,就会发现曹操的诗有“慷慨悲壮,气韵沉雄”的风格;也会知道本诗写于曹操北征乌桓之时。公元 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踌躇满志,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远大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能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诗的慷慨悲壮、气韵沉雄。

二、多样诵读,体会诗境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原始、最好的方法。反复诵读,对把握诗词情感、理解诗词内容帮助是极大的。学生的朗读需要教师的引导,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可放录音示范朗读,也可老师范读,还可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先读。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不自觉地也想尝试模仿着吟诵诗词,那引导的作用就达到了。只要做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这种朗读方式感兴趣。“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抑扬顿挫、反复多次的诵读声中,相信学生是能体会出古诗词中蕴含的深意的。

三、整体把握,理解诗境

古代诗词教学不是简单枯燥的翻译,但整体把握诗词大意是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很乏味,会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然后教师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检查。可采取小组讨论法:让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最容易理解和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词句,由小组长组织并做好纪录;然后各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接着师生共同探讨,紧扣重点字词句展开;最后让学生练习讲述整首诗的意思。也可采用提问法,老师根据内容设置相关问题,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在教授《春望》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围绕一个‘望'字,写到了哪些景物,分别从什么角度观察?诗歌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读诗,可谓一举两得。总之,只要不伤害学生学诗的积极性,又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都是可行的。

四、品析字词,揣摩诗境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精美的字词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妙语”,古人写诗是很讲究推敲斟酌字句的。所谓“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它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微风燕子斜 ”的 “斜 ”、“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这些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含义上的包容性与音响上的音乐性,都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与思考。这些字词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很见功力。如果只是教师做讲解、分析,学生是很难体会出其中精妙的。因为这些不是他们的发现,老师的一言堂只会让他们感到乏味。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将原句中的有关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在替换以后读读、比比,学生便能很快揣摩发现其中的妙处。故我在品析古诗词中的字词时,常采用字词替换法。例如在教授《春夜喜雨》一诗时,就可让学生把原诗中“随风潜入夜”中的“潜”字换成“降”或其他字,试着比较体会。在比较的过程中,同学们就会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的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感受到春雨悄无声息飘落人间的情态,还能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再将“润物细无声”一句中的“润”字进行替换,等学生将原字换成“湿”“淋”等字后,自然亦能品出原字绘形传情的精妙。学生在反复的替换朗读中,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从而可以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揣摩诗歌的意蕴。

五、再现意境,感悟诗境

古代诗词是很讲究意境的,它描绘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境界需要用心体会。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词的优美意境,感悟诗词的深刻内涵,还真要下点苦功。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设计“想读”环节,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展现出优美的画面,在脑海中形成意象,再现意境,感悟诗境。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就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词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例如讲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可让学生想象:月光是怎样流转照射的?诗人此时在哪里?诗人此时在干什么?面对皎洁的月光诗人的心情如何?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定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脑海中就会出现诗人因想念弟弟而难以入眠的画面,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想读”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形成意象,自然能品味出古代诗词描绘的优美意境,轻松感悟古代诗词蕴含的深刻内涵。

六、比较阅读,拓宽诗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合乎新课程标准,合乎课改精神,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及语文素质的提高。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也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词的水平,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在教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就尝试了比较阅读。在教这首词时,我补充了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让学生进行了以下比较:“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梅花赞美梅花的,那么两首词表现的主旨一样吗?”学生经过比较就会发现有所不同。“那么,是什么使得两首词所表现的主旨不同的呢?”学生经过阅读比较会发现:同一种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诗人的身份处境不同,那形成的意象也就不同。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感受到了梅的两种不同意象,品味到了梅的两种不同品质,也明白了“反其意而用之”的写作技巧。所以,古代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课改精神落到实处。

七、学习写法,创造诗境

学习古代诗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背诵和理解,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把所学到的古诗词及其写作技巧巧妙地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古代诗词中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还运用对比、衬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等多种写作技巧,而学生写作文就需要运用这些方法来增添文采。例如在学习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在反复诵读理解分析两首古诗后,让学生去寻找两首诗运用的共同写法——借景抒情。然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借景抒情是我们作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上,也就是寓情于景。那么同学们试着描写一段景物,用这段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将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技巧自觉地运用到写作练习之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在作文中巧妙的运用相关写作手法,使学生的作文增添诗歌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资料:

1.《古代诗词教学方法新探》,《文学教育》2007年第 12期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古诗鉴赏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 4期。

猜你喜欢

诗境意境古诗词
营造闲静的诗境
踏青古诗词
佘景峰
诗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