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畅想
2010-02-16潘庆华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初中部
■潘庆华(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初中部)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畅想
■潘庆华(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初中部)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变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将使语文教学显示出它前所未有的魅力。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资源,扩展了师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语文教学的知识含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语文教学需要大量的知识背景和相关资料来辅助。以前我们主要是利用纸质媒介去搜集资料,其不足之处表现为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学生课堂上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延伸到课外。《课程标准》也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网络环境为此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任何一篇文章、作者资料、作品相关资料、文中引文,都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找到,我们甚至可以找到对作品不同评价的文章,增大教学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的网络语文资源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再是单一的感官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效果。它深刻全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同时直观活泼的声像动画刺激,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访问同一个语文资源,这些学习者形成了一个学习群体,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能更高效的完成学习。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心得,学生和老师也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在互教互学中学习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网络环境营造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条件,使学习者拥有更大的操作自由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呈现出的无比优势,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科学、艺术地利用网络技术,让这些技术与语文课程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来说,面对网络环境,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语文教师在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教师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的角色,独占课堂时间。在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犹如“导演”,指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表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将使教师的角色真正发生转变,从“导演”变为“向导”。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教师应和学生一道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收集更多的语文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的资源无限广大,纷繁复杂,获取知识的路径不再单一,同时网络提供的资源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网上学习往往会使学生“山穷水复疑无路”,要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就需要教师这个“向导”的指点,否则学生很难快速地实现目标。如学习《国宝——大熊猫》时,关于“中国大熊猫目前的生存状态”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提供学生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展开研究讨论。
2.教师应成为语文教学环境的构建者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借助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和网络,利用大屏幕展示或网络形式,创设教育环境,营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氛围中,复活原有的情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使情感和认知达到高度融合、统一,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如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充分展示《边城》中的相关内容。大量有关湘西风土人情的文本内容,既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所展示的那种原始古朴的自然生命状态的主题取向,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边城人那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当学生对沈从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自然有不少学生在网上乘兴饱读沈从文的大量作品,学生的收获将大大超出《端午日》一篇文章本身。《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富春江美丽景色的骈体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这篇文章景物描写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中很少有人去过富春江,更无从了解它的景色特征,因此缺乏直觉的感性经验。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课下时间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学生们相当踊跃,交上了许多充实的资料和优美的图片。课上,我请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把自己做的课件也进行展示,并请他们结合课文内容,鉴别欣赏。然后小组合作,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学做“导游”,配以图片,通过创造性想象自己来介绍富春江。在视频图像与文字的启迪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发展了,同时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教师还可以利用取材于课文内容拍摄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理解。
3.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基于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也在积极尝试各种方式,普遍应用的是以同桌、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合作学习。但通常情况下,这种合作组合的方式主要是客观座位临近的学习者的组合,而基于思想、观点统一上的自由组合由于课堂环境的限制,一般较难以实现,因而不利于学生产生在合作过程中的思想共鸣。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能,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在合作学习中,组织持相同观点的学习者进入同一个谈论区,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由表达他们的观点,在其中更好地进行交流,更有效地形成共鸣。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
4.教师要成为语文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注重教师、学生、文本、文本作者之间交互的情感沟通。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师生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时刻注意促进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和情感交流,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营造动人的情感氛围。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否定,而是在传统语文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提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只能对传统教学起辅助作用,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是要让传统教育“如虎添翼”。语文教师如果能既发挥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又实现了新形势下角色的转变,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兴趣盎然,一定会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极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