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0-02-16李玉柱姬江涛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17期
关键词:农机化工科机械化

李玉柱 姬江涛 高 吭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3

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玉柱 姬江涛 高 吭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3

对我国农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内涵、加大学科间渗透与融合力度,建设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加强专业统编教材建设,推进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培养等多方面途径,进行工科院校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完善工科院校的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农机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工科院校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尤其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业,农业问题的根本则是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就要打破中国农村目前自给自足的这种小农经济状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向集约型农业发展,而实现农业集约型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而拥有一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和根本。所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先进、合理的培养模式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目前全国高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执行的培养计划仍然以2001年国家的专业培养计划为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很显然已跟不上实际需求,因此,2008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的改革进行了研讨。工科院校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更有其特殊性,吉林大学、江苏大学等均对其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河南科技大学近几年也在不停地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国农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快速稳步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造就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但由于岗位需求和培养模式的脱节,造成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从岗位需求分析,出现结构性失衡的岗位供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从培养模式分析,学不能致用则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受国家“三农”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创建,很多传统的机械类企业涉足了农机产品,甚至非机械类企业或对农业机械知识一无所知的单位和个人也相继涉足了农业机械领域。然而,与此不相称的是,农业机械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不好,这又是什么问题呢?究其原因,就是现行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农业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工科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不同于农业院校中的该专业,这些院校起初大都隶属于机械工业部门,因此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偏重于设计和制造。由于国家机构变动,现在这些高校大部分归口地方教育部门管理。现行的国家农业机械化专业培养方案是基于农业院校的特点而制定的,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应用、管理和田间生产操作,工科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若照此套搬套用,就失去了专业原有的特色,造成了专业招生与就业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匮乏。由此可见,对现行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尤其是工科院校中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现实意义。

二、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包括4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基于上述理念,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减少并完善经典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减少或删除虚而空洞的管理性课程,使工科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扣生产企业的需求。

2.教学内容的更新及课程内涵的提高。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农业机械化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研究领域大大扩展,涉及到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针对当前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前沿知识不够等问题,优化课程内容,扩充专业边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创新性,不断充实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加大信息科学、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及时获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把握农业机械化变革的进程,掌握学科专业前沿知识,使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跟得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3.加大多学科和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渗透融合力度。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农业机械化学科所包容的研究方向早已从传统的田间作业机械扩展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装备,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检测与控制设备等。因此需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适度加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等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4.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学生爱学,乐学,掌握增强学生专业内容学习的关键所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

5.适合工科院校农机化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编写。高校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课程的针对性、教学的灵活性、知识面的覆盖性、新理论成果的应用性导致了教材难统编,统编教材难适应的状况。例如,农机化专业主干课程“农业机械学”原有的教材内容陈旧过时,新规划教材又偏重于农机具应用与管理,没有一本适合工科院校以设计制造为人才培养特色的系统教材,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因此,工科院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快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编写适用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系列教材。

6.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农业机械对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是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农业机械产品将是集机、电、液、声、光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农业机器人、全球定位系统、智能拖拉机等技术和机具将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显然,只有那些高素质创新型农业机械化人才才能胜任这些高科技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制造、指导使用等工作。

7.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根本保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可以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8.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学科生存发展的基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推动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三、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思路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的老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积累,目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各种实验设备和资料条件完善。同时,河南科技大学地处洛阳重工业基地,大型农机企业众多,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和企业挂钩,开辟实践基地,与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这样,人才培养的质量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所有这些都能为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结合本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以下工科院校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思路。

1.依托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传统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使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与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相结合,淡化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管理等课程内容,从而使工科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农业院校,达到工科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为企业培养设计制造型人才、农业院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和为社会培养应用管理型人才这样一个双重目标。

2.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依托工科院校专业和学科优势,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化为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立体交叉综合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突出工科院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

四、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果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己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最主要的议题。如何尽快地、全面地加强人才培养,关系到本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体现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推动高校办学思路的整体转移和拓展。

通过工科院校农机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将会加大我国对研究型、设计型、生产制造型农业机械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一批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拓展,将会为我国最终建立一支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提供基础保证。

[1]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1(7):59~62.

[2]王金武,李文哲,刘建禹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66~68.

[3]张黎骅,马荣朝,赵超.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设置[J].农机化研究,2009,9(5):270~272

Stud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farm machinery professional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i Yuzhu, Ji Jiangtao, Gao Hang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By analyzing problem of the farm machiner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 series ofmeasures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content system of course, upgrading content of courses, permeating and merging efforts among discipline, building key course and excellent course,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of teaching material, pus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se base ,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ers' team's training etc. all of above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 mode of farm machinery professional 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farm machiner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book=171,ebook=887

2010-06-21

李玉柱,博士,讲师。姬江涛,博士,教授,教务处副处长。

*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Y-008)。

猜你喜欢

农机化工科机械化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