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02-16毛应明张成燕刘玉芬
毛应明 张成燕 刘玉芬
淮海工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毛应明 张成燕 刘玉芬
淮海工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高等院校组建实验中心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简要总结高校实验中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基本对策,对于更好地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心;运行机制;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实验室是人才提高素质和培养技能的最重要基地,因此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问题得到各方面的重视。特别近年来,高校合并、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工作层层深入,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变革,纷纷采取成立实验中心模式或向这个模式发展。
一、高等院校实验中心的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下设的实验中心大多数由原来分散的实验室合并重组而成,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有学校独立设置,也有分属于各院系管理或与院系并存,还有跨校或与地方共建等。其职能主要是负责承担学校或校际间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甚至有对外服务和为地方培训人才等。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的建立,对于充分利用资源,缓解办学规模扩大带来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一个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地实验中心大平台,始终是实验中心运行机制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体制结构等原因,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一直得不到足够重视。从校、院系领导到教师、实验人员,仪器设备的管理意识淡薄,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惯性的影响,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实验室管理重视不够;员工因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而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在实验室管理上往往带有安于现状的松懈思想。这种管理工作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总体上缺乏系统的管理体制
高校实验中心在管理模式上多采用分割管理,即将中心分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由于各实验室分工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定新管理规章和监督制度的难度,即使有时制定出新的规章制度,也往往和传统的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衔接,缺乏可操作性,执行难度大,只能流于形式。实验人员因分属于不同的实验室,从事的专业面狭窄、重复性强,难以统筹安排,这样既不利于实验人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又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影响了实验中心机制优越性的发挥。
3.师资队伍的素质配备较低
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固有一种偏见:水平低的教师才到实验室工作,甚至认为教师调进实验室是受到了惩罚。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也都把那些专业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人员配备在实验室。实验教师在职务、职称升迁、劳务收入等方面都与理论课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也不如理论课教师那样受人尊敬,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和挫伤。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加速进行,实验中心要承担全校相关的公共基础和技术基础实验,跨专业、人数多、批量大;实验教学改革要求放开选课、开放实验室、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等,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几乎成倍增长,没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改、教研、科研并撰写论文,也影响到学术发展及职称评定等,使得付出与收入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即使有些人员通过学习和培训达到较高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也会很快离开实验岗位;一些从各院系整合到实验中心的教师,因收入不如原来部门,总想找机会向收入高的部门流动。以致于实验中心高层次人才进不来,骨干教师稳不住,轻、壮年教师总想跳槽,这种师资配备极不合理的状况,已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
4.房屋、设备等资产开发利用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中心都存在着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新设备购入后,因无房屋安装而闲置的现象大量存在;同时也可能存在大量不能正常使用的仪器设备而占用和浪费了大量实验室空间,使得现有空间也得不到充分利用。仪器设备方面,有些实验是针对部分专业的特定课程而设置,一年中计划实验学时很少;部分实验室实验设备陈旧,造成实验开出率不高;一些实验室间缺乏资源共享,设备重复购置;少数设备在选型上有问题,造成购进的实验设备型号与要求不符,达不到实验预期目的;某些贵重仪器因维修检验费用到位不及时或使用不合理等因素而影响其完好率。
5.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相脱节
实验中心成立后,实验室与教研室的隶属关系不同。实验中心往往只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而教研室主要是负责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验本是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方面,却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长期成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实验室建设注重仪器设备的先进化程度、操作简便和经久耐用等特点,容易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无法体现学科特点;而在以教研室为主导的学科建设中,由于失去对实验室的依附关系,则更易受到“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机制长期运行下去,极易造成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发展严重脱节。
三、完善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完善高校实验中心运行机制,应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认识,增强对实验室工作的管理意识
强化管理意识是完善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前提。而管理意识的增强有赖于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首先,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将实验室管理作为提高办学效益的手段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工作目标,提高整个领导层的实验室管理意识;其次,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积极广泛地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对实验室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高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将实验室建设与学校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再次,实验室管理工作应常抓不懈,学校要不断召开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会议,认真学习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并将相关工作成果纳入考核中,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使之常规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避免管理工作的重复和混乱。实验中心机制是在实验室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层管理人员应切实加强各实验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处理好不同分工的从业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资源和人员都能实现共享。
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管理和管理人员权责两方面。实验中心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基础上,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对仪器设备从论证、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各个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范制度。针对不同种类和型号的设备要分别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对于管理人员,首先各项管理制度必须要明确各级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在实验室岗位设置、职责及考勤、学生实验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管理与技术劳动保护、资料管理及科技档案管理等方面都建立起一整套行政、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其次应当建立适当的激励考核制度,激发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如管理工作与职称评定、年终考核、先进评定等挂钩,打破传统的平均分配主义。在落实具体制度过程中,学校成立专门的实验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对实验教学及实验中心工作执行情况的考核监督,并加强日常检查或抽查,起到真正的监督意义。
3.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要把实验室队伍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规划。首先,应从根本上纠正世俗的偏见,逐步提高实验教师的待遇,提高人员积极性。实验教师将精力主要集中于实验教学与改革,学校应完善有关规定,在职称评定中可给予鼓励与优惠等。其次,应从体制上解决实验教师参与科研和理论课教学问题,实验中心鼓励实验教师在保证实验教学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理论课教学,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再次,应通过引进和培养两方面逐步改善实验队伍结构。学校采取激励措施,引导高水平人才兼职从事实验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实验中心的管理层次;并鼓励年轻教师或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充实实验教学师资,使他们在基层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教学水平。另外,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实验人员进修、学习,支持他们结合工作需要继续深造。
4.构建开放共享平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高等院校实验中心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等资源在高校资产中占相当比例,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不增加实验用房总量的情况下,应通过内部挖潜和合理调剂来缓解用房紧张的矛盾。⑴及时报废或调剂处理淘汰的仪器设备以节省实验室空间。仪器设备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不宜继续使用,或虽未达到使用年限,但因技术落后而失去使用价值的均可做报废处理;对于因实验项目取消而淘汰下来的仪器设备可做闲置或降档处理,优先在校内调剂使用,校内不需要的应积极联系对外处理,确认不能使用的也可批准报废。⑵建立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合理调配实验室结构。学校通过对实验进行改革,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创新实验,将相近的实验室进行分类合并、重新整合,建成跨学科专业的实验室。⑶教学和科研用房有机结合。部分本科实验利用科研用房,科研实验利用教学用房。
改变仪器设备的管理模式,实施设备校园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多专业、多学科资源共享。实验中心将仪器设备全部上网,面对全校师生服务。学校主管设备部门经常到实验中心检查仪器的维护使用情况,适时将使用率很低和积压的仪器设备调拨给其它部门使用,使得校内资产合理流动,达到资源最佳配置。做好资产购置前的论证工作,实验经费统一管理、合理使用,杜绝仪器重购、实验经费浪费等现象。
5.加强与理论教学部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为了使实验室建设更好地与学科发展相结合,实验中心必须加强与理论教学、科研等部门的联系。联系的形式可灵活多样:⑴实验中心与相关教研室之间互通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实验教师参与相关教研室教学计划的制定,了解理论课程的进度安排。⑵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教师相互参与授课。实验中心教师既参加实验教学与改革,也可参加一定的理论课教学与科研工作;理论课教师适当参与实验教学过程指导,条件允许的也承担一定的实验教学任务。⑶教学管理部门发挥好监控、协调作用,及时反馈教学方面的意见;将教材的更换、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进度的变化等,通过灵活机动的信息处理系统反映到有关部门。
四、结束语
在实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今天,高校的实验室改革和建设任重道远。实验中心运行机制的完善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高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水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善,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各高校自身发展的运行模式。
[1]李颖,习友宝.实验中心运行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验科学与技术[J].2008,6(4):168~169,198
[2]郑茵,李文清,周海英,等.浅谈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难点与重点[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25~127
[3]毕强,郭莹娟.关于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科学管理的探讨[J].广州化工,2009,37(5):237~238,243
[4]鲍鸿,陈浪城,梁承远.高校实验中心建设模式利弊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8,6:7~8
[5]花向红,邹进贵,许才军,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0,29(2):85~87
[6]董介春,于瑞涛,张体强.专业实验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探索[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9,28(12):90~92
Problems existing in runn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experiment cent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Mao Yingming, Zhang Chengyan, Liu Yufen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g, 222005,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al center is the trend of laboratory' s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n the base of summing up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center,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unning mechanism,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some basic measures are put forwor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exprimental center; running mechanism; problems; solutions
book=99,ebook=759
2010-04-20
毛应明,硕士,实验师。
*本文系淮海工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基金项目(编号GJ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