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路径的考证(之四)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准备、积累、挑战和机遇
2010-02-16刘常青
刘常青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在每一发展阶段及其总体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不仅为下一阶段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准备和积累,而且在为下一阶段发展提出强有力挑战的同时提供了发展机遇。
一、准备阶段——两大准备和积累,两大挑战和机遇(1980~1986年)
(一)准备和积累
1.引进和介绍中国内地以外会计准则情况
(1)引进介绍国外会计准则,有助于我国会计界更好地了解西方会计的现状,理解会计准则在西方财务会计中的重要地位;(2)主要介绍国际会计准则,为我国后来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指导来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3)出席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工作组会议,会后在《会计研究》上撰文介绍会议情况,加上会议上外国代表关于我国是否有会计准则等问题的直接提问等,都有助于我国会计界认识到会计准则的重要性。
2.开启会计准则研究之旅
虽然由于当时统一会计制度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加上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会计(包括记账方法)性质的研究(即会计是否有阶级性等),李宝震教授关于会计准则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应有的反响(本期总共只有3篇文章研究),但无疑有助于唤醒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曾经熟悉会计准则的老专家重新拾起这一几乎被遗忘的术语,并重新投入到对会计准则的研究之中。
(二)挑战和机遇
1.研究缺陷
(1)介绍多于研究,侧重于介绍西方的会计准则,几乎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研究。(2)偏重概念,不重视性质和内容,受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在研究会计准则问题时出现了针对会计准则、会计原则等概念反复讨论,纠缠于少数概念,忽视会计准则性质及其内容的研究。
2.缺乏组织推动,研究力量薄弱
一方面参与研究会计准则的人数有限,同时研究人员分散,无法凝聚成具有突破性的研究力量。
总之,本期研究过分务虚不务实,加上研究人员的分散,都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发展,也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迫切需要借助组织的力量在适当的时机下改变这种状况。随后中国会计学会和财政部分别成立的会计准则研究机构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
二、企业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阶段——五大准备和积累,四大挑战和机遇(1987~1993年)
(一)准备和积累
1.组织准备
中国会计学会1987年率先成立专门课题组,来推动会计准则的研究。在会计学会1987年成立专门研究组织后,财政部在1988年10月也成立了专门组织,并马上投入工作。中国会计学会积极推动并配合财政部工作,财政部积极承担重任并多方收集民意,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积累。
2.引进和介绍中国内地以外会计准则情况
主要介绍国际会计准则,为我国主要遵循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企业会计基本准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研究方面
会计准则的研究开始由务虚转向务实,不再仅仅纠缠于空洞的概念,而是借鉴西方,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从总体内容来看,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的概念、性质、作用,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制定方法和步骤等进行了研究。
4.准则建设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等会计基本问题进行系统规范,一方面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会计准则的历史,另一方面彻底结束了传统会计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会计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以及全面会计改革的开始,并为今后制定一系列应用准则提供了指导。
5.中国特色过渡模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指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基本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为了解决其难以操作的弊端,财政部很快组织制定了工业、商品流通业、建筑施工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对外经济合作业、旅游饮食服务业、农业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因为财政部的“通知”和“总说明”都表明每项制度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并且是配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独特局面。客观地说,“准则+制度”的模式对于从传统会计制度过渡到采用新的统一规范的会计基本准则起到了桥梁作用。
(二)挑战和机遇
1.基本准则本身的缺陷
(1)财政部希望制定出来的准则既能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又具有可操作性,首先要能取代分行业、分部门、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传统会计制度,这就使得基本准则身兼两项不能兼容的职能,因为普遍性要求相对稳定和原则化,可操作性又要求适应现实变化和具体化,从而使基本准则不可避免地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甚至“左右不能两顾”的局面。基本会计准则颁布以后接着又颁布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实际上就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权宜之计,但是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详情请看下面准则与制度并存缺陷的分析)。
(2)准则中有些概念的表述不够严密,比如对收入的定义是“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用小的概念(营业收入)去定义大的概念(收入),显然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2.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缺陷
尽管准则曾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这些行业制度都一再宣称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财政部的“通知”和“总说明”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但仔细研究,准则在思路和要求上与原先的统一会计制度区别不太大,只是在一些具体的会计处理上有所变化。基本会计准则的发布,只是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会计实务“依然故我”。
3.组织建设方面的缺陷
财政部尽管多方征求意见,但缺乏固定的渠道,特别是与学会的合作关系并不明确。财政部在征求意见时,要么借助各地会计工作者、大专院校,要么借助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要么召开国际会议,尽管渠道多样化,却不够固定,特别是与积聚全国会计精英之会计学会的合作关系不够固定,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比如1989年学会研讨会建议了两种研究报告的形式,即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的专题研究和对会计准则的建议。人们希望研究结果一方面能够在书籍刊物上发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但是后来该研究组不得不放弃其拟提出的两个研究报告中的一个,因为“财政部还没有发布会计准则,更为重要的是,它并没有确立与中国会计学会的明确合作关系”。
4.研究方面的缺陷
除了对于基本准则的定位以及准则与制度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外,研究仍然重概念、重理论,缺乏应用方面的研究。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真正实施会计准则,财政部会计司一方面加快了具体准则的制定,以解决制度与准则并存的困窘,另一方面注重建立收集民意的固定渠道,从而推动了会计准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阶段(1992~2001年)
(一)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阶段——四大准备和积累,两大挑战和机遇(1992~1996年)
1.准备和积累
(1)组织准备。财政部强化工作组,明确办事程序并通过相对固定而有效的渠道多方收集民意,中国会计学会积极配合财政部工作,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积累。
(2)引进和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情况。主要介绍国际会计准则,为我国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企业会计具体准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研究方面。会计准则的研究已经由务虚转向务实,不再纠缠于空洞的概念和一般理论,而是偏重具体问题,结合国情进行研究。从内容上总体来看,研究特色明显,主要是围绕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研究。
(4)准则建设。会计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填补了我国会计具体准则的空白,也为下一步实施具体会计准则打下了良好基础。自1994年2月14日财政部会计司正式发布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起,到1996年底已先后发布了6批共30份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它们是:第一,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应付项目、应收款项、存货、投资、递延资产、职工福利的各行业通用业务准则;第二,包括长期工程合同、研究和开发、借款费用资本化、外币核算、所得税、合并会计报表、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事项、捐赠和政府援助、或有事项的承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清算、租赁、期货、企业合并、非货币性交易的特殊业务准则;第三,包括银行基本业务的特殊行业准则;第四,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会计报表准则。
2.挑战和机遇
(1)组织建设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国内专家咨询组的代表性不足。国内咨询专家组主要由来自财政部、证监会、专业团体和学术界的10名国内专家组成,但是这个小组没有来自企业界的代表,这说明法规的主要约束对象没有被包括在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同时代表数量太少(仅10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则意见征求范围的广泛性,比如在对会计具体准则征求意见时,截至1996年底共收到的五百多封评论信中,多数来自政府部门(包括地方财政局)。
(2)研究方面的缺陷。或许由于具体准则没有实施,因此研究仍然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准则具体应用方面的探讨,同时逐渐关注的中国特色虽然为具体准则适合中国国情提供了方向,但过分关注又影响了具体准则的实施。当然基本准则、制度与准则并存等缺陷依旧存在,但由于本期研究以具体准则为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具体准则尚没有实施,因此这些缺陷在本期并没有受到过分重视,也没有得到突破。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财政部通过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并进一步规范会计准则咨询工作,促进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研究和发展。
(二)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阶段——四大准备和积累,四大挑战和机遇(1996~2001年)
1.准备和积累
(1)组织准备。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对准则咨询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加上会计学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积累。
(2)引进和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情况。主要介绍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特别是IASC和FASB的准则执行机构等,不仅为我国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打下了很好基础,为我国会计准则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理论准备。
(3)研究方面。研究更加务实,会计准则的研究开始转向就具体准则的应用问题,结合国情进行研究。从内容上总体来看,研究特色更加明显,主要是围绕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财政部已经正式公布的具体准则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
(4)准则建设。①就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应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准则指南三个层次的结构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石。②1997年至2001年底共发布和实施了16项具体准则,它们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7年5月发布并于当年1月实施);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上4项准则1998年颁布并于2001年修订)、非货币性交易(1999年颁布并于2001年修订);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建造合同(以上3项准则1998年颁布);或有事项(2000年颁布);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中期财务报告、存货、固定资产(以上6项准则2001年颁布)。这些具体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建立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现实的准备,主要表现在:第一,制定上遵循国际惯例,切合我国国情,规范目标明确,关于实现每一具体目标的解释不仅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实务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二,基本确立了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以及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等。③1992年基本会计准则颁布并于1993年实施,1997年第一项具体准则颁布并实施,2000年取代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并于2001年实施,从而使得“基本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特色进一步演变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制度”并存的特色。客观地说,《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和实施以后,“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模式对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纷繁多样的会计实务起到了第二次桥梁的作用。
2.挑战和机遇
(1)会计准则体系不完整。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致力于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并首先制定、颁布和实施了基本准则,接着制定、颁布和实施了具体准则,但由于改革过程的很多因素,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关于我国宏观管理理念的重新认识,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建设中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形成了体系很不完整的局面。主要表现在:第一,准则数量过少。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自1996年就已发布的30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一直未能全部成为正式准则,到2001年只发布了16项具体准则,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况且基本会计准则中的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环境的发展而急需修订,同时对于会计领域出现的一些新业务还缺乏明确的具体准则来指导。第二,基本准则的地位很尴尬。前已述及,财政部在特定情况下对基本准则兼具普遍性(或称为理论性)和具体性(或称为操作性)的要求,使基本准则自制定之日起就带有不易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具体准则颁布和实施以后就变得非常严重。在准则体系中,理论上讲,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应该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然而,用它来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显得理论性不够,因为作为一个概念框架,基本准则有很多不足,一方面它没有包括概念框架应涉及的许多基本问题,比如没有明确说明会计目标等;另一方面作为概念框架,不应该越位发挥具体准则的作用,而我国的基本准则(比如第三章到第八章)却包含了许多关于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退一步来说,用它来指导会计实务,又显得过于原则化,因为它明显不如具体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的操作性强。基本准则的这种尴尬地位要求它必须修订,要么上升为概念框架,要么下降为具体准则。显然前一种思路更符合我们多年的努力,但无论如何基本准则的修订应成为下期的努力方向之一。第三,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不明确,而且两者之间时有不一致。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在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本准则”,而对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只字未提,致使在具体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中,两者有许多不一致,比如前述基本准则中“用小概念(营业收入)去定义大概念(收入)的逻辑错误”,在已颁布的具体准则《收入》中,已经更正过来,但作为理论指导的基本准则仍然未变,这就造成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矛盾和不协调;又如在1995年7月发布的所得税征求意见稿中,所得税被当做费用处理,但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所得税却被当做收入的分配项目等。第四,具体准则之间互不协调。由于我国当时在发布具体准则时采取了“先急后缓”、“成熟一个,发布一个”这种“救火式”的策略和方法,从满足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来讲,本无可厚非。比如针对“琼民源”事件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针对“粉饰”利润行为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针对虚增利润交易的“收入”、“建造合同”和“投资”等。但这种“救火式”的方法使得具体准则之间不够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则的实施效果。又如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已颁布的8个准则没有编号;由于时间太仓促,有些准则正式颁布的时间甚至晚于要求执行的时间,如关联方交易准则1997年5月颁布却要求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现金流量表准则1998年3月颁布却要求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等。
(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缺陷。自1997年发布具体准则、2001年发布企业会计制度以后,由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同步修订,依然有效,造成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事实上在诸如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以及资产减值等方面的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标准的混乱。
(3)组织建设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准则制定中小组分工的不足。在准则制定中,财政部准则工作组被分为四个专门小组,各个研究项目根据分工被分别分配给各个专门小组的成员来专门负责,尽管各小组间会有沟通也有核心小组的总体协调,但百密总有一疏,这种类似“圈地为牢”的做法无疑会影响到准则的制定质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之间以及不同的具体准则之间存在着对会计原则运用的不一致。同时对于准则制定中程序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以及民意代表不足的指责意见还时有发生。
(4)研究的缺陷。研究上除了在基本准则定位、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以及其他法规之间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性意见外,研究上的缺陷主要有:第一,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7年5月被全票通过吸收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察员,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还是造成中国特色气氛很浓厚的局面。“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讲求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是我国会计学会科研规划(1987~1990年)中早就提出的研究目标;2000年12月财政部在介绍宣传《企业会计制度》时重点突出了中国特色,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冯淑萍曾指出: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的企业标准。从会计学会到财政部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特色的强调,一方面造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不一致,首先是基本准则方面的差异(如前所述),其次是具体准则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我国已发布的16项会计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所具有的差异,比如存货准则对采购成本的计量上,国际准则采用净价法,我国准则则采用总价法等;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整(如前所述)。第二,具体应用问题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财政部通过从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上完善会计准则委员会,带领全国会计界人员,群策群力,促进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系统性发展。
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系统的制定和实施阶段——五大准备和积累,四大挑战和机遇(2001年~目前)
(一)准备和积累
1.组织准备
财政部通过从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上完善会计准则委员会,带领全国会计界为研究制定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所作的有效努力,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积累。
2.引进和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情况
全面地介绍和研究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包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准则、准则执行机制、准则的后果等,为我国会计准则机构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借鉴思路,也为全面系统地建立和实施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提供了理论准备。
3.研究方面
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特色更加明显,主要是围绕会计准则体系,特别是财政部已经正式公布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实施情况进行的研究。
4.准则建设
(1)会计准则体系的建成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规范的重大突破。新的会计准则体系:①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②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的转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从而有利于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促进企业通过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去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③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从而有利于向投资者提供价值相关性更强的信息;④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追求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⑤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⑥在信息披露方面,突出充分披露原则,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进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财政部领导高度称赞,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楼继伟,2006)。
(2)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质性国际趋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实质性趋同,先后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欧盟等的肯定和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2006年2月曾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戴维·泰迪,2006)2008年4月2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接受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报告。这些表明中国会计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与支持,也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展身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中国特色模式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特色依然存在,但与前期不同的是,一方面较好地处理了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基本准则统领具体准则,具体准则反过来落实和补充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较好地处理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根据规定适用会计准则的企业就不再需要遵循会计制度;同时在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并实施以后,会计准则的实施范围扩大很多,而会计制度的实施范围相应缩小,从而为中国最终过渡到更新的统一会计规范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挑战和机遇
1.准则建设方面的缺陷
(1)基本准则的地位仍需要提高,上升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尽管我国会计基本准则经过修订,比修订前更符合概念框架的特征,成为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离真正的概念框架还有差距。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区分,并且在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以及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都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比如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说,“本框架并不是一份国际会计准则,因此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或揭示问题确定标准。本框架的任何内容都不能取代任何具体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发生抵触的那些情况下,应当以国际会计准则而不是本框架的要求为准”,从而明确地区分了《框架》与《准则》的功能,充分保证了《框架》的理论指导地位。这就要求《框架》在理论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不能完全拘泥于目前的现实条件,因为目前不具备的条件,也许过几年就具备了。而我国基本准则在这方面就有差距,比如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规定,只有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非历史成本计量,这很显然是根据我国市场条件在目前还不完善的现实条件而规定的,这类规定显然应该在相应的具体准则中得到体现。
(2)具体准则的规定显得简单。具体准则的数量是否充足,效果如何,由于实施的时间较短,还不好从总体上评判。不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规定上的繁简程度,截至2004年3月31日,以原则为导向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由31项IAS准则和5项IFRS准则以及11项解释性公告构成,共1869页;而我国新准则包括应用指南也不超过453页。显然我国会计准则在行文上显得过于简单,占国际准则页码总数的24.24%。如果行文简单,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就会很原则,操作性相对地就会较差,这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当然准则在目前基础上是否还需要进行更加详细的规定,或者说准则的有效性如何,主要还是取决于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文字数量的多少。不过随着经济形势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新问题总会出现,这就需要对现有具体准则进行修订,或者需要制定新的具体准则。
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缺陷
尽管准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何时取代制度,还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而定。
3.组织建设方面的缺陷
指责参考准则制定的机构不足的言论还时有发生,比如指责会计准则委员会依附于官方,独立性不强;准则制定小组间沟通不够;准则制定人员不是专职专家等。
4.研究的缺陷
研究上除了在基本准则定位等关键性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性意见外,研究上的主要缺陷是,应该运用更多新理论展开研究,同时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在每一发展阶段及其总体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不仅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在组织准备、引进和介绍中国大陆以外会计准则情况、研究方面、准则建设、准则模式(准则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和积累,而且从组织建设、准则建设、准则模式(准则与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缺陷等方面在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强有力挑战的同时提供了发展机遇。准备和积累使发展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挑战使发展充满雄心,机遇使发展生逢当世。正是准备、积累、挑战和机遇在其发展中互为表里、互相影响,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一定会更加与时俱进,在准备、积累、挑战和机遇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互动模式下,不断迈向灿烂的明天。
[1]李宝震.论社会主义会计的原则[J].会计研究,1980,(1):11-19.
[2]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2006,(2):5-6.
[3]戴维·泰迪.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的发言[EB/OL].http://www.casc.gov.cn.
[4]财政部.借鉴国际惯例 制订我国会计准则——美国、加拿大会计准则考察报告[J].会计研究,1994,(2):42-48.
[5]葛家澍.基本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1997,(10):1-4.
[6]曲晓辉,陈建煌.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会计研究,1998,(9):18-22.
[7]刘玉廷.贯彻科学民主决策要求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J].会计研究,2004,(3):3-6.
[8]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6):3-9.
[9]王 进,肖菁华.国际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J].交通财会,2000,(1):46-49.
[10]白 莉.我国会计准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40-41.
[11]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成就与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2006,(2):24-26.
[12]何和平.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发展与变化[J].北方经贸,2006,(9):70-72.
[13]付 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7,(12):23-28.
[14]陈信元,金 楠.新中国会计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5]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6]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刘常青.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路径的考证(之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背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113-119.
[18]刘常青.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路径的考证(之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发展的背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6):105-110.
[19]Ren MC,Alexander D. Issues in Develop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China: A Contextual Perspective[J]. China Accounting and Finance Review, 2000,2(3):1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