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2010-02-16季小立龚传洲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4期
关键词:集群区域人才

季小立,龚传洲

(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以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和中共十七大作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标志,中国开始从资源依赖型的制造大国向创造驱动的创新型国家转变。考虑到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出发来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实现经济追赶跨越可能是一个更适宜的竞争力提升策略。区域创新是区域谋求当地经济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驱动力。人才掌握或控制着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流动、扩散、应用;创新人才的区域集聚也会改变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推进创新活动的社会化协作,提升经济要素、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绩效。深入分析和准确理解人才集聚的内生机制,有助于地方政府在追求竞争力提升时扮演新的、具有建设性的行动角色,[1]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广泛吸纳人才,带动若干嵌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本地企业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有效推进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一、人才集聚网络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耦合关系

创新系统运行良好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基础。[2]科技创新或高新技术开发依赖科研人才,高新技术成为生产力需要企业家等经营人才发挥生产组织才能,世界史上最成功的经济跨越无不依托人才。经济全球化引发资源全球流动,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对人才的争夺,同时反衬出人才成为凝聚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元素。从区域角度看,人才在特定地区聚集的规模、层次和质量决定了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的效率和该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1.区域创新系统本质上是以人才为主体的网络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IS)概念是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教授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能够整合优势资源,支持并产生创新,它涵盖了构成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活动和资源。人才与区域创新系统其他构成要素间高度耦合。系统内部广泛发生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互通是网络效应得以发挥的前提,借助于密切、有效的联系与合作,创新资源与有强大的创新冲动及实施能力的主体结合,提高了创新效率,区域创新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创新人才集聚的网络系统。[3]

2.人才集聚网络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关联

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集群网络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致力于以创新实现本地竞争力的持续优势。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及应用;人才集聚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区域创新体系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互动,并通过促进创新主体的良性互动对产业发生作用,集群网络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也是科技人才与企业家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区域内创新主体互动频率增加的角度来看,人才集群网络对区域创新体系在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方面实现了功能叠加。[4]

3.人才集群创新网络支撑区域创新系统

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人才、产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整合度越高,越利于产业和区域的发展。集群网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又构成次一级规模缩小的区域创新体系。集群式网络内部人才和产业的多样性及其特色正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5]因此,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人才集群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作为一种地理上的空间人才集聚,集群网络具有区域性。同时,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以由集群构成的本地化的产业为依托,集群式网络创新能力愈强,其辐射范围就愈大,对区域创新的推动力也愈加明显。在波特“钻石体系”框架内,表现为人才集聚刺激产业集群,牵引需求、相关产业或企业、政府服务等不同元素进行网络化集结,驱动区域整体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以人才集群为核心,聚集区域创新要素并形成集群式创新网络,构成对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支撑。

二、区域创新体系中人才集聚的机制

人才引发创新,但人才队伍的总体贡献则加速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现代创新型经济中,创新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由特定点的创新走向面的突破,需要众多科学家、发明家、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创新人才的通力合作。因此,探索创新人才群聚的内在机制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前提。

1.互补性机制

异质的人才要素功能各异,在人才集聚的区域,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互补和设施共享,产生1+1>2的协同效应。[6]科研成果与企业资本对接把资方与技术和管理才能拥有者结合,催化出可产业化的产品;大量的技工则为试制和最终生产过程提供了“技能型劳动力池”。融资方便降低了双方的搜寻成本,同质和异质技工集聚不仅扩大了厂商挑选的余地,而且由于技工之间的竞争还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互补性导致的人才集聚既可能源于工作任务的互补效应,又可能源于人力资本空间与部门集中所产生的外部效应。由于不同人才的工作任务存在依存性,其中任何一项工作的缺失都将降低团队的生产效率,所以他们(如投资方、技术拥有者、管理者等)之间加强合作可以提高整体收益;人才的个人收益不单取决于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还取决于所在区域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高素质技工群增加进入人才的边际收益,刺激人才向特定区域集聚。

2.利益和声誉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一种资本,像其他资本要素一样,会不断寻求增值的机会。人才资本这一趋利性特点,决定了“利益”之于人才集聚的导向性。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不仅在流动的选择上具有工具理性,而且在精神诉求层面具有价值理性,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欲和得到社会尊重的归属感是人才内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1)成本—利益考量。人才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物质利益因素特别是人才流动带来的净收益决定着人才流向。该净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在流入地工作获得物质和货币总收益与流动成本间的比较,如果人们预期在新工作地点所获收益趋高、流动成本更小,则人才流入的概率增大。

(2)声誉激励。人才爱惜声誉是出于满足被人尊重、自我实现等高成就感的心理需要。从长期动态博弈的观点看,良好声誉是人才获得长期利益的保障。人才过去的绩效决定其市场价值,人才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良好的职业声誉增强了人才在市场上议价的能力,因而具有提高未来收入的积极作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大力宣扬创新业绩以提高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职业美誉度,授予创新人才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成为留住人才、激发其奋发努力的重要手段。

3.企业/产业集聚机制

产业集聚是指众多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关系,在地理空间上高度聚集,并形成强劲发展和持续竞争优势。产业经济增长来源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综合作用。从区域经济发展全过程观察,人才集聚现象与经济聚集同步发展,如果该区域的经济聚集速度始终高于周边经济区域,就将对周边区域形成人才聚集势差,从而产生指向该区域的持续的人才流动现象。

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共生。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进而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兴起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聚集一个产业,也能吸纳、承载一批人才为之服务,增加整个人才队伍总量和优化人才结构。产业聚集是高强度的规模经济,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高,与之伴生的人才集聚现象大多呈现出该企业同类人才高度聚集以及相关部门、配套企业不同类型人才的集聚。

4.循环累积的自增强机制——集聚成为进一步集聚的原因

人才或产业集聚竞争力是一种自组织力——内生发展动力。集聚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发挥其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优势及区域产业环境弥漫的“创新空气”,促进集聚群落内部人才及企业衍生,并经由自我实现的预期过程增强对集群外部人才或企业的吸引力,使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张,优势持续累积,体现出一种“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的自我加强特征。

(1)空间交易成本节约产生人才集聚示范效应。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搜寻成本以及签约成本和履约成本。人才、产业集聚区内主体间地理位置临近,容易建立信誉基础和相互依存关系,有效弱化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同类人才的聚集,能够扩大教育需求,刺激相应的科研教育专业化进程,导致人才学习成本降低,学习效率提高。集聚区内人才专业化分工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某一特定的专门领域,较快地完成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群落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得到有效弥补,共同完成任何单个个体所难以胜任的创新任务。集聚区内专业信息由于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依存而加快传递,信息获取成本因为人才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而大大节约。[7]由人才集聚产生交易成本节约化的超常效率以及集聚成员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正确抉择,使创新团队和团队成员成为其他组织和个人模仿、学习的标杆,引发“羊群行为”,即人才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人才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依赖舆论向某一地区流动,使得人才的聚集度提升。

(2)知识外溢形成集聚区与人才流向间的互动回路。人才之间通过经常性互访和面对面的交流来促进知识、技术的流动,从而能够提高地区的生产率。逖思(Teece)等人将知识分为可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后者是指那些不容易明确表达、存储和转移的知识。[8]临近交流和空间上的集中对意会知识的传播至关重要,正如菲尔德曼(Feldman)所言:“知识穿过走廊和街道要比跨越大陆和海洋容易得多”。[9]当代高技术企业的创新已不是一种孤立行为,在创新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外部知识源的支持,产业集群内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集群内的高技术企业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各种知识。知识溢出的供给者通过人力资本流动等溢出途径,将可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传递给知识溢出的接受者,接受者的知识存量或多或少都有所增加,这些知识存量在企业中得以应用,有效指导其知识创新和要素创新。

(3)人才集聚的地方嵌入性和规模报酬递增。在某一区域中的主体行为深深镶嵌在区域社会文化背景中,受到社会整合力的约束,形成社会网络的嵌入/根植性。[10]集群内大量主体通过嵌入性关系交织形成网络,在这种内聚性网络中,维系集群系统的力量除了经济利益和交易之外,还包括人们之间的私人关系,其决策掺杂有较多情感成分,这会提高集聚群落内人才退出成本,同时增加外部人才进入集群网络的向心力。

规模报酬递增强化了人才集聚与创新/创业环境投资之间的正反馈关系。波特指出:“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高级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进来”。[11]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使主体间的合作与竞争同样重要,地理集中为集群内成员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地方嵌入性使创新人才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趋同,成为协调分工的润滑剂,有力遏制了主体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而可能采取的策略性行为,合作的空间交易成本大大节约,知识交流更加频繁,人才地理上的集中产生了基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递增收益。

三、促进创新人才区域集聚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推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育聚人才

(1)利用互补性机制增加培训和教育机会。由于不同人才的工作任务存在依存性,人才的个人收益除本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外,还取决于所在区域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有组织地培训高素质技工,可以增加进入人才的边际收益,刺激人才向特定区域集聚。

(2)建设学习型组织。发展重视学习的企业文化,推动知识管理;鼓励员工进行有目标的系统化学习,增进交流,增强知识型组织的凝聚力。

(3)建立跨区域研发联盟。探索和推广人才“柔性”联盟,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智力外包、智力兼职、人才租赁等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机构合作,降低引才成本,提高人才需求主体引才能力和整个区域引智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提高创新人才利益分享和自我实现预期的激励强度

尽管托特林(Todtling)等人注意到不同地区的创新行为、网络条件和创新障碍有别,所以不可能找到创新(人才)政策普适的“理想模式”,[12]但福曼(J.L.Furman)等证明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于获得区域创新优势的必要性,但须辅之以持续的创新补贴。[13]

(1)物质利益诱因。生产要素有从低价地区向高价地区流动的倾向。提高人才薪酬水平,增加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在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以整体薪酬和福利吸引人才。

(2)声誉激励。确立以人为本、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保护创业、激发创新的价值观,促进本地人才理念全面更新;广泛运用各种媒体宣传人才典型,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随着人才职业生涯的发展,许多知识型人才将从单纯的技术岗位转而承担更具综合性、全局性的管理和领导工作,[14]对高级人才委以重任,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机遇,使之形成自我实现的理性预期,吸引全球人才以当地为中心持续汇聚。[15]

3.发展和集聚本地企业或产业,拓展对人才的需求空间

(1)公共资源共享和提供融资便利。地方政府建设基础设施,克服单个企业在公共资源使用方面的不经济现象;引导地方富余资金成立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吸附更多人才资本。

(2)建设大项目集群,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结合政府采购等倾斜政策,造就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产业集团,以扩大对人才的需求。

(3)打造完整产业链,优化集群产品结构。不断吸收或生成高水平专业化配套企业,组织和协调生产活动,降低交易成本,改进生产流程、工艺水平,提高产品与服务品质,以领先同行的业绩培育同行公认的优异品牌,在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水平的同时扩展人才集聚空间。

4.培植社会资本,促进知识流动和人才“地方嵌入”

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主要存在于具有地域特征的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16]

(1)加大社会资本网络密度,提高知识转移及其再创造的绩效。群体的网络密度能够促进群体一致性,推动群体成员相互信任和交流,相应弱化知识转移双方对知识转移收益与代价的预期,提高各方转移知识的动机和意愿;[17]企业/社区文化创新通过社会网络作用于网络成员的心理和决策,使之产生创造欲望和行为。

(2)完善降低交易费用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安排。政府鼓励技术入股,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秩序,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以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强化地方“根植性”的人际关系网络来节约市场规制成本,为创新主体之间的长期合作与利益分享提供保障。总之,区域社会资本越丰富,人际交往的交易成本越低,知识交流越顺畅,预期人力资本提高越快,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越明显,对人才的利益保障越充分,人才嵌入地方就越主动,人才集聚地对迁移人才的牵引力也就越强大。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项目编号:07&ZD009)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教育部理论研究应急课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项目编号:2008JYJ 030)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资助。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8.

[2]洪银兴.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后危机阶段的思考[N].新华日报,2009-08-25(B7).

[3]王锐兰,刘思峰.发达地区创新人才集聚的驱动机制 [J].江苏农村经济,2006(3):49-50.

[4]杨冬梅,赵黎明,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79-83.

[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4.

[6]牛冲槐,王聪,郭丽芳,樊燕萍,芮雪琴.科技型人才聚集中冲突动因的评判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169-174、200.

[7]王立军.创新积聚与区域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7.

[8]David J.Teece,Gary Pisano,Amy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7):509-533.

[9]David B.Audretsch,Maryann P.Feldman.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3):630-640.

[10]耿建泽.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地域根植性的相关性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1-52.

[11]Michael 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Z].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Reprint 98609,77-90.

[12]F.Todtling,M.Trippl.One Size Fits All?Towards a Differentiated Regional Innovation Policy.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05(34):1203-1219.

[13]J.L.Furman,R.Hayes.Catching up or Standing still?National Innovative Productivity among"Follower"Countries,1978-1999[J].Research Policy,2004(33):1329-1354.

[14]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内涵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4):504-509.

[15]梁琦.产业集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J].世界经济,2004(6):11-17.

[16]J.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Supplement),1988,94(3):502-534.

[17]徐海波,高祥宇.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一个整合的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06(5):99-106.

猜你喜欢

集群区域人才
人才云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