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意会 ”到 “言传 ”——浅谈如何答好古典诗歌鉴赏题
2010-02-16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黄 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由 “意会 ”到 “言传 ”
——浅谈如何答好古典诗歌鉴赏题
■黄 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不仅要求学生要读懂诗歌,而且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由意会(读懂诗歌)向言传(正确答题)转变。
读懂诗歌是答题的前提,但有许多学生能读懂诗歌,却不知如何答题,或者是答了题却不能拿分,以下是我摘录的一次古典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这是一份高考模拟试题中出现的诗歌鉴赏题,从字面看,没有任何难懂字词,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诗歌内容,但答题的时候却无从下手,出现了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答案,下面是我摘录的部分学生的答案:
1.满城的花影被大雪覆盖,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会来临。
2.梨花是淡白色的,象征洁白无瑕,而作者看透了人生的一种污秽,所以惆怅。
3.“雪”暗比品行高洁的人,“惆怅”是因为“雪”于“东栏”,不被人重视,不被人重用。
4.梨花的颜色比不上柳色,梨花也比不上柳絮满城招摇。
5.东栏还有雪,春天还没有到来。
6.作者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官场不得意,又与家人分别,非常怀念妻子、儿女,心中几许悲凉。一株株的梨树变成了心中几许清明。
7.不同意。雪是冬天的象征,梨花不是。
8.“梨花淡白柳深青”一句是借景抒情,“一株雪”象征了作者品德高尚,像雪一样洁白,二者不矛盾,表达了作者对遭奸人诬陷的感慨和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9.不同意。“东栏一株雪”是指梨花和柳絮,如改为“桃花烂漫”并不能表现白。
仔细分析一下学生的答案,可以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想当然
2.含糊不清
3.空乏无物
4.乱贴标签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不知答什么,不知怎样答。根据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应当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找准角度,明确任务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审题,把握不了命题的角度,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管题目问什么,把自己能想到的统统写下来,以为写得越多得分也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答好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在考试中答好题,多得分,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教会学生审清题意,把握命题的角度。
尽管诗歌的题材涉及各个方面,形式多种多样,但也可以总结出一般规律,一首诗一般总包括以下内容:
写了什么?——事件、人物、意象(内容)
为什么写?——感情、态度、观点(主题)
怎样写?——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诗歌考查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围绕这几方面来展开,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根据这个规律对诗歌进行分析。我们再回头来看一下前面的题目,学生在仔细阅读诗歌后,根据诗歌的一般结构,可以做出如下的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梨花、柳,根据诗歌的标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诗主要的描写对象是梨花,柳只是起烘托作用。作者写梨花是为了抒发感慨,用什么方法来写呢?烘托、借代。在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和写法后,再来仔细揣摩命题的角度为答题做准备。题目中问“惆怅”的原因实际上就是问为什么写,也就是问作者的感情、态度、观点是什么;第二问实际上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在明了命题角度之后,再根据前面的分析来作答就很容易了。
此时,上题答案概括如下:惆怅、伤感,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意思对即可)。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二、言之有据,写全要点
这是针对学生表达上的一些问题提出的,一般来说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过程完整
学生答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一篇小议论文的过程,因此一定要完整,简而言之就是要包括这三个字——叙、析、评。所谓 “叙”,就是要引用诗中的原句或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歌的内容,要言之有据;所谓“析”,就是根据命题的角度对诗中的原句进行简单分析;所谓“评”就是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当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可将顺序调整为:评、叙、析。
2.重点明确
“重点明确”就是要求学生答题的时候做到根据命题的角度抓住主要内容来答题,而不是将所有自己知道的内容都答上去,不分重点。那种认为写得越多拿分就越多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3.流畅到位
“流畅到位”就是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做到不写病句,语句通顺,把该写的内容表达恰当。
如何答好诗歌鉴赏题,在教学中实现由“意会”到 “言传”的转变,还需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