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0-02-16江苏王守亮
江苏 王守亮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浅谈几点建议。
一、有效的阅读教学
1.有效课堂的要求——洞悉、兼顾、多样、参与
洞悉:洞悉教材、洞悉学生,洞悉课堂内外。
兼顾:面向全体;共同参与,兼顾智力障碍学生。
多样: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奖惩并用。
参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多种学习方法。
2.有效课堂的前提——精心备课:
(1)备教材——吃透教材:目标、重点、难点。
(2)备心境——心理准备:和谐、民主、活力。
(3)备学生——知识背景:知识现状、情感态度、知识建构的难度。
(4)备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十分迫切的要求下进入学习状态。
(5)备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
(6)备设问——现场反馈:让学生有答问的欲望和思考的时间、空间。
(7)备层次——教学过程:多数学生怎么教?加什么给“吃不饱”的学生?怎样帮助“吃不了”的学生?
(8)备练习——巩固应用:范例引导、举一反三、资源整合。
(9)备语言——激情感染:语言简洁、逻辑严密、抑扬顿挫,防止口头禅、语言霸权,多用激励性语言。
(10)备板书——逻辑思路:做到标题明确、思路清晰、科学规范、布局美观合理。
(11)备课件——辅助教学:突重攻难、适时恰当,与课堂默契。
(12)备作业——体现层次:整体作业、优生作业、差生作业、变式作业、创造性作业。
3.有效课堂的过程——生活、参与、探究、共生:
有效的课堂应是演绎生命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必须是生活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课堂。
(1)生活的课堂:是以感性的方式,通常采用观察、操作、游戏、表演、实验的方式,运用多种感官和思维活动进行体验式教学。
例如:教学人教版《登山》一课14——18小节,待孩子们熟读课文之后我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用几张凳子靠黑板一放,把凳子当小路,把黑板当悬崖峭壁,背贴峭壁(黑板),扭转头,表情严肃,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再现列宁登山的情景,效果较好。
通过角色表演,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加贴近,当学生按照所担当的角色去思维、体验、独白、表演时,学生就会带着情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2)参与的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民主的课堂,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课堂,绝非教师霸权,教师一言堂。参与的课堂教师常常以主持人、教练员、裁判员、演员的角色出现。
主持人:教师要对本堂课的全过程掌控在胸,做到有张有弛,悬念不断,适时渲染,让课堂不断溅起思维的火花。
教练员:教师要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机给予点拨,并不断将学生的探究导向深入。
裁判员:教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赏识性的评价。
演 员:教师要调动眼神、肢体、语言等器官,最大限度地营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3)探究的课堂:是师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下,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研究问题,获取新知。探究必须把握三点:
探究价值:对文本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不是见问题都探究,走过场,做样子。
探究兴趣: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留悬念,要留时间和空间。
探究方向:要对学生探究的方向进行引导,不能漫无边际,收不了场。
(4)共生的课堂:是指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它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本质核心。说和写是用语言主体将人的感受、认识、思想、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听和读则是人领悟和理解言语者精神意义的活动。语文教学就是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二者不可偏废,丢掉语言抓精神,忽视精神抓语言,都是错误的。这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过程中,语感是核心,是基础,教学目标是方向,是前提,是绿叶。二者的关系如同一棵大树,根深才能叶茂,叶茂体现根深。
二、有效的习作教学
1.在轻松愉悦中起步习作
(1)鼓励孩子放开胆子“我手写我口”。让孩子放开胆子说,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悄悄话,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口里怎么说,手就怎么写。少加限制,少提过多要求,多鼓励,别让孩子四处为难。
(2)鼓励孩子在亲身经历中说写。初学习作的孩子,首先对提笔写文有一种为难心理和书写障碍,通常表现为口头上说得头头是道,要求落在纸面上时,就不愿写或写不出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或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其提供现实的写作素材,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想说想写的欲望,进而将欲望转化为写作的行为。
(3)鼓励孩子在习作中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习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做人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学生在学习习作中学会明辨是非;在学习习作中培养友善真情;在学习习作中养成诚信负责;在学习习作中扬善驱恶……
2.在欣赏品味中模仿习作
(1)连词成句扶着走。对习作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假设选择较为恰当的词语,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情景连词成句,连句成文。
(2)同类示范学着走。一方面,教师可给出同类的文章(或教师的下水文),在全班范读之后,分析其谋篇布局,段落结构,遣词造句,然后让其仿写。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本班学生资源,让先完成的优秀习作在班上范读,让更多的学生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榜样。
(3)只给范文放开走。当学生达到一定的习作水平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放手,除了学习单元范文之外,还可以针对本次习作的要求给学生印发1—2篇范文,让他自己去模仿。
3.在思维活跃中创新习作
(1)鼓励孩子在兴趣中创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写作的老师和强大内驱力。写作兴趣从何而来? 写作兴趣,从无拘无束中来;从大量的阅读和素材积累中来;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来;从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中来;从赏识鼓励和展示的平台中来。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张写作的内容和形式不要过多地受到限制,要顺其自然。让孩子写平时感兴趣的东西,写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变“要他写”为“他要写”。当孩子把写作当成是感兴趣的事,成为一种急需表达的欲望时,写作就必然会喷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新的佳作,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否则,就只能是陈词老调,千人一面。
(2)鼓励孩子在积累中创新。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就是要多读,在读中悟,在悟中省。只要多读、善思、重感悟,积累也就自然在其中了。积累多了,语言也就丰富了,创作欲望也就强烈了,水到渠成正是这个道理。要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意,有个性,有感染力,单靠无拘无束和真情实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孩子站在他人肩膀上,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加强词汇和素材的积累,不要为了写作而写作,更不能直接命一个题目,让孩子去生搬硬套,胡编瞎造。
(3)鼓励孩子在自由畅想中创新。写作的创新,是在一定语言基础和知识积累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按照一定的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表达新、奇、特、趣的感受最深的事物。
第二、引导学生说实话,抒真情。
第三、引导学生珍视哪怕是一点点独特的感受。
第四、充分运用评价的杠杆作用,让孩子在激励性评价中不断产生创作的兴趣和冲动。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会事半功倍,才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