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吐真情——浅谈习作情感及其资源的开发
2010-02-16江苏匡永彬
江苏 匡永彬
多年来,作文教学在研究文章作法,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人本思想的不重视,对儿童习作中的情感没有系统把握,作文教学存在着脱离儿童情感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机械模仿,千篇一律等诸多现实问题。有人说:在最缺少诚信的时代,却要学生写诚信的故事,这不是鼓励造假吗?且不论这些评论是否过激,但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的周围:为了金钱,尔虞我诈,贪污受贿者有之;出于私利,结党营私,欺上瞒下,祸国殃民者有之。上行下效,社会的不良风气导致了学术的虚假,文风的虚假。甚至为了出名,假新闻、假报道都比比皆是。不但长期的写作教学中存在大量的造假痕迹,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应有的兴趣,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缺少独立的思考,习惯“人云亦云”,因此在习作时就造成了大量的“虚假的诚信”。陶行知老先生曾告诫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善、美的存在,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用自己的笔写出人生的感悟,从“虚假的诚信”转到“火热的真实”呢?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儿童已有的认识向文章转化的过程中的情感——习作情感加以探讨和开发,以达到让学生敢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情感本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心理反应,包括喜怒好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我们所讲的情感是指是来自学生每一个主体内心的、自然的、鲜活的感受,不带有任何市侩的功利和人为的束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反应和把握都是通过主观积极情感来驱动的。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学科中的写作,就是让语言文字成为学生主体情感的载体,主体情感成为语言文字的内涵。西汉末年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指出:“言,心声也。”也就是讲语言文字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具体存在方式,因此情感既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更是作文教学的手段之一。
所谓习作情感资源就是指:本来存在于学生心中情感的潜力,使之产生创作冲动,有不写不快之感觉。所谓习作情感资源的开发,即教师通过点拨、引导、组织等方式,挖掘学生心中的情感潜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虚假的误区,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写作教学变成丰富有趣、真实可喜的现实生活呢?
一、开发自然资源
美丽的大自然,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习作教学的重要资源。鲁迅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自然界万物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美,大到世界的七大奇迹、中国的万里河山,小到我们周围的社区建筑,街上的霓虹灯,无不演绎出造物主“上帝”的万能和灵性动物“人”的智慧。如果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很好地利用它说话、绘画、描述,就会不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
1.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自然风光旖旎,使人神清气爽。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野游活动,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如春天那田野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一望无垠的麦田,夕阳余晖下古老的运河,更显得神秘而幽远。新建的开发区厂房幢幢,马路宽阔平坦。这些无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融入其中去,在这由心到大自然再到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每个人在所喜爱的不同活动中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更使他们产生了表达美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自由地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流畅地表情达意,体现个性情感风采。
2.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人文景观
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全国到处有着人文内涵深厚的景点,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情感。如我们周围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九里一千墩”汉墓群、风景秀丽的瘦西湖等。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徜徉于苏中公学遗址,立足于芳草萋萋的烈士墓前,此情此景他们怎么能不产生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怎能不产生一吐为快的习作情感呢?
二、开发生活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教育”。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种种美,用心灵去感悟平凡中的崇高,成功中的艰辛,严格中的爱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阴暗丑陋的现象,在体悟中去揭露。悟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情感的解放。如何培育悟性呢?我们体会到:悟性来源于准确的观察,来源于敏捷的思维,来源于对生活的正确感受。
1.教给学生观察思维的方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要引导学生经过“关注——观察——思考”的过程,写观察日记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由观察表层到实质。作为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引导如何观察,并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和表达欲望。如:面对着各种评优课、检查课中老师作秀问题,不少学生早就司空见惯。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对此加以观察,加以思考,就可以让学生从中体悟老师的作假是不可取的,是虚假的行为表现,对学生来说无异于“心灵毒药”。
2.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
感悟人生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如果能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胜利面前不陶醉,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就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因此我们鼓励学生以生活为话题,以“心语”为主题,以师生通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对学生在成长中普遍遇到的心理、生理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来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
三、开发阅读资源
学生处于生长发展的高速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技能都不是很健全,缺乏主观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有很强的模仿性,受到外界影响比较大。好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熏陶性格,健全人格。巴金曾这样说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吸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可见,文学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气质,“腹有诗文气自华”。所以,阅读优秀文章可以让学生生成各种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
1.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现有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美的因素,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去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以此引导学生去体验,去生成情感。我们可以借故事情节、画面体验情感,如《船长》一课,当船长屹立在舰桥上徐徐沉入大海时,文章没有任何心理描写。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分析人物内心活动,体悟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生成对人物的敬佩之情。还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去延伸,如《爱之链》一文结尾意味深长,以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爱之链》,这样学生便会自然地生成情感,以更大的热情去完善乔依和女店主的人物形象,生成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的情感。
2.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但在量的方面作出了要求——九年要读400万字,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名著、优秀作文。秦文君说过:“文学的素养对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连名著都没接触多少的人绝不会是个精神丰富的有涵养的人。”因此,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习作教学,应该加强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以生成情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读了《三国演义》,不少学生会对周瑜这个人物产生兴趣,而此时阅读评点《议议周瑜》,学生马上就会对周瑜这个人进行全方位中肯而准确的评价:才华横溢、英俊爽朗,但又骄傲好强、心胸狭窄。
四、开发信息资源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现代儿童,必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即掌握报纸、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借此来吸收时代最新信息,感受社会前进的步伐。
1.推荐高品位电视节目
由于应试教育竞争的激烈,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厌学情绪,而且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学生在家中没有事,就十分热衷于观看电视。电视节目有着不可忽视的情感因素,引导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高品位的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焦点访谈》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救援人员扒出了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的遗体,只见他双臂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4个孩子,孩子们得以生还,而他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去了……学生看了普遍都会感动,让学生写《给九泉之下的谭老师的一封信》,这样真情实感就会油然而生。
2.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当今世界,各种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各种社会发展问题接二连三。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应该把儿童禁锢在自己的小范围内,而应当把社会上种种争论的声音让学生充分聆听,充分讨论。让学生在网络、报纸中抓住当今热点问题进行辩论、交流。如针对检测出三鹿牛奶中含有三聚氰铵牵扯出来的奶粉事件,结合牛奶的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就为了钱吗?》、《我要喝牛奶》、《牛奶又回到了我的家》等。又比如美国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由于中国稳健的金融政策,虽冲击较小,但无疑也受到了影响,股市暴跌,楼市低迷,物价上涨,工厂倒闭……可先让学生了解,然后通过讨论来表达,如《下岗的爸爸》、《叔叔的工厂倒闭了》等。
总之,习作情感资源的开发就是让学生努力求真,让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班级上“求真”,正确看待生活,正确看待他人,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从卑微中体会崇高,用手中的笔抒写人生的“火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