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2010-02-16朱珍芳江苏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 朱珍芳(江苏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 朱珍芳(江苏江阴市青阳第二中学)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其文学创作成就集中于新诗与散文。他的散文,堪称美文。七十多年来,《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篇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优美散文的代名词。鲁迅先生曾极力称道其散文表现出了白话文学实力的“漂亮与缜密”,近来更有人盛赞朱自清的散文为“清灵澹远”,可见其散文不仅具有美感,而且还有诗味,非常适于进行审美教育和美感的培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朱自清的散文可谓“和似春风,淡如秋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鉴赏。下面就从《春》《背影》《荷塘月色》这三篇文章来谈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艺术之美。
本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朴素平实、文字清爽、结构缜密、富有诗情画意,将朴素美、诗意美、绘画美和结构美巧妙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效应和审美趣味。
一、朴素美
朱自清要求文学语言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序》里对朱自清散文有过这样的评价:“朱先生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里,曾有这样的评语:“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可见朴素是朱自清散文的本色。其散文语言读起来使人感到朴实、自然,能使人充分感受到其文章的朴素美,我觉得这正是“文学家、艺术家充分追求自然天成、不肆雕凿的一种最高的美的艺术境界”。
请看《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整段用极其朴实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具体、形象、逼真的画面,没有一个难以理解的字,没有一个刻意雕凿的词。其生动主要是体现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描绘等手法,让人感受到了绵绵春雨中,朦胧含蓄超然的美景,而所运用的语言是非常平实、朴素的。
二、诗意美
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散文作家,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研究专家吴周文先生说:“在很多散文中,朱自清惨淡经营诗的意境,将人格美的‘情’与自然美的‘景’两者交融起来,创造了情与景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都说明了朱自清散文具有诗意美这一大特点。可以说他的散文,一如写诗,他善于在描写中抒发真挚的感情,诗意来自真情。他的作品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其内心的感情,散发着诗意美的清香。
先以《春》为例,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饱含了作者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人生追求,就如一杯芳醇的美酒,蕴涵了绵长而清冽的芳香,意韵隽永,诗意盎然。在这篇描写自然之美的散文中,个人特定的情绪、思想因自然美的依附,得到了诗意的写照。在作品中,作者展现了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位的春天。你看,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绿的小草,桃树、杏树、梨树充满了勃勃生机,在如火如荼的花的海洋中,成群的蜜蜂、蝴蝶舞着、闹着;在温和、晴朗的天气里,柔和的春风如杨柳拂面,泥土味儿、青草味儿、各种花香的气息都在空气里酝酿;耳边夹杂着各种鸟儿欢快动听的歌声和牧童嘹亮的短笛……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春天的大自然写活了,诗化了,让读者陶醉了。
再如《荷塘月色》,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带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使风景画富有诗意美。全文如诗如画、情景交融,特别是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使本文的诗意美体现在景物描写的形象性和独特的想象联想中。我从文中挑选了五个比喻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我们仔细品读这些句子,可感受到作者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那恬静优美的荷塘月色描绘地恰到好处,显示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和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这些句子有着浓浓的诗味,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像这样的比喻句,在这篇千余字的散文中是较多的,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使文章的艺术性达到了和谐的美学境界,体现出了诗歌般含蓄凝练的美。
三、绘画美
朱自清主张“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叙事、写景、抒情是画,就是说理,也还是画”。作者强调积极表现人生,反映社会生活要“作文似画”,因而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越具体,人们就越容易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所以,他的散文创作与他的艺术主张和审美追求就分不开,也具有独特的绘画美。朱自清很注重作品的形象性,他“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使描写对象飞腾而起,于奇思妙想中,创造了气象万千风味各别的画面,把读者引入如诗似画的境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
如《荷塘月色》中对月夜荷塘的一段描写,可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静静的荷塘上,缀满了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样的荷叶,而在这淡绿色的背景上,又“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它们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一样清幽、淳美……对荷花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等方面展开描写。这段用优美文字描绘的画面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恐怕是画家用画笔所表现不出的。
当然,他散文中的绘画美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荷塘月色》所极力描绘的美丽荷花与月色,像笼着轻纱的梦,这景色是与作者当时思想的苦闷、想追求一种恬静超脱的心境是分不开的。
四、结构美
结构艺术,是构成散文美感的因素之一。朱自清的散文充满诗意,这与他写作时的精心构思是分不开的。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创造散文意境服务的。散文结构灵活,随意自由,它与内容有机结合,恰当完美地表现内容。所以,散文的结构必须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有机整体,虽然其“本质是散的,但须有诗的完满,完整如珍珠,也具有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何其芳语)。朱自清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可见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富有变化的美,不平板,不单调,各有形态,在严谨的整体中有跌宕起伏、参差变化之美。
以《荷塘月色》为例,本文的谋篇布局首尾呼应,因果相连。在首尾呼应上,文章至少有三处体现。一是文章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并设置悬念,文章结尾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来回答并解开悬念。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熟睡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文首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文末的“轻轻地推门进去”相呼应。再谈因果相连:情感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果)观荷塘月色(因)→(果)想起采莲的事(因)→(果)惦着江南了(因)→(果)心里颇不宁静。这种因果相连的结构收到了脉络相通构思精巧的文学效果,使全文结构显得缜密严谨。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平易感人的朴素描写、凝练含蓄的诗化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文字作画”使读者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形成了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语言风格,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散文的美的特征。同时,他的散文把形式与内容的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愧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美的特征,把美育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贯穿教学的始终。不仅要做到以情感人,更要以美悦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认识美、欣赏美的同时,进而学会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