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回归文本——新课改下《林黛玉进贾府》之教学设计
2010-02-16马晓燕河南郑州四十四中
■ 马晓燕(河南郑州四十四中)
阅读经典,回归文本
——新课改下《林黛玉进贾府》之教学设计
■ 马晓燕(河南郑州四十四中)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省市的高中新课改全面铺开,这就要求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新的课程理念,创设新课改下的新的语文课堂。
《林黛玉进贾府》是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回中节选的。节选内容是小说《红楼梦》的第一次总亮相,其间不仅有重要人物的纷纷亮相,就连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所贾府也是首次亮相。本课的教学设计,宜采用“以点带面”法,从而推动学生走进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课下继续阅读、探究《红楼梦》,激励学生感悟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红楼梦》博大精深,然而经了解,阅读过完整的《红楼梦》的学生寥寥无几。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渗透教改理念,在本课的教学思想上就应树立“大语文观”。
首先,课前准备,将《红楼梦》前五回的重要内容印成页发给学生阅读,老师可将“人物关系”及“人物判词”等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利用图书、网络、电视剧光盘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走近、逐步深入了解《红楼梦》。
其次,激趣导入,教读《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完整的一节课,有必要将《红楼梦》整部书推向前台,从而对学生渗透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可在导语和结束语上细细推敲。在导语设计上,可以时间为序将得硕亭、鲁迅、毛泽东、王蒙四位学者对《红楼梦》的著名评价推荐给学生:早在清代,《红楼梦》成书之际,学者得硕亭就指出:“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中国现代文学巨人鲁迅评价 《红楼梦》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连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也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毛主席曾以他大无畏的政治家气魄下出过这样的论断,中国有什么了不起?中国就是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还有一部《红楼梦》;而我想借用当代文联主席王蒙的一些话,送给已经远离了中国经典的同学们:你本来涉世未深,所知有限,如果你好好读三遍《红楼梦》,怎么着,你会显得懂点世事人情了,《红楼梦》,我们不能不读。这样的导语设计,以《红楼梦》对伟人的影响激起学生渴望阅读、了解《红楼梦》的热情。
第三,结语激励,结束语呼应导语,在语文课结束之际,可以对同学们这样说,我们对《红楼梦》的学习远没有结束,这种学习,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而且,它必须延伸到同学们的课下阅读中去。阅读经典,你会找到共识与新见,你会增添智慧和情意,你会提高文化和修养。我,期待着同学们走进经典、有所收获。这样的结束语意在鼓励学生把语文课堂扩展到课外,从经典阅读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国文化的养分,领悟中国文明的深厚。
在大语文观的引领下,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归到经典文本的阅读评析中去,透过文字,让学生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林黛玉进贾府》在课堂各环节设计上应注重体现“新课改”教学理念,营造一种以学生训练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可定为讨论探究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分析文本,探究问题。
第一,教学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以学生训练为主线,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的新课改理念。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自我感悟,自我揣摩,了解贾府环境,理清人物关系。让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后,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所欣赏人物及其特点的各类想法,此环节,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教学设计要紧扣文本,问题设置围绕“人物形象刻画手法”为中心展开,主题突出,让学生协作小组充分活动,在合作中探究曹雪芹刻画人物的高超手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探究文本,学到知识与方法。例如,在分析王熙凤形象时,可让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描写王熙凤采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人物什么性格。首先让小组讨论,在书上画出有关内容,并作分析;接着将重点放在人物语言个性分析上,来揣摩人物心理,先让学生试读,同学点评,再插播视频——欣赏邓婕的表演,然后让学生再读,模仿表演,把握人物感情;然后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另外,在课堂上可安排恰当的练笔,让学生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熟悉人物,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分析林黛玉形象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眼睛”描写上。鲁迅说过,“刻画人物形象,最俭省、最传神的,莫过于寥寥几笔,刻画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刻画眼睛,是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的。让学生找出黛玉“眼睛”的描写内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分析其性格特点,学生小组探究之后,有的会认为写得好:宝黛相会,表现了黛玉“多情”的性格特点;有的会质疑文本,认为写得不好,与人物性格“多愁善感”不符。教师可出示红学大师周汝昌的考证:此处描写应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是否有道理,引导同学深入文本探究。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通读《红楼梦》原著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去阅读周汝昌、王蒙、刘心武、张爱玲等对《红楼梦》的解读文本,在“红学”的熏陶下,培养他们对文学名著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
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以生为本,把语文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与经典同行,同大师对话,旨在通过丰富的阅读,有效地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