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对经济全球化宏观认识的启示

2010-02-16费利群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7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全球化

费利群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一)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避免在认识和参与全球化进程、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过程中走入误区,或失于片面,或走入极端。

国内外有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试图以自己的词法、句法和语言习惯在各自的学科背景下尽可能地诠释经济全球化,也有许多学者超越单学科的局限,尝试采取综合视野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研究,因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可谓纷繁复杂。

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是世界走向大同、趋于统一的重要特征,完全是一种社会进步。可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并没有使所有国家都实现经济增长,人民福利也没有得到普遍提高,反而导致全球贫富悬殊加大,这种现实使得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受到广泛批评。激进经济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持强烈的批评态度,盲目排斥甚至反对经济全球化,但他们在否定经济全球化后果的同时也否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这显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相悖。

归纳其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显然,这种观点侧重的是生产力方面的内容,这种内容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由国内扩展到国际的结果,或者说是市场的一种扩大,它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全球化。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1]网络化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断加深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二是通过网络所转移的经济内容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产品形态到现在的价值形态乃至服务与企业职能机构,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有向少数国家集中的趋向,或者说,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处于世界中心的经济向四周的扩散过程。由于当前处于世界中心的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以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扩散过程。正如约吉阿姆·比朔夫所言,全球化“与其说是指由于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质的变化而把所有地区都纳入市场和市场发展,不如说它指的是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经济空间的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结。绝对不会由于全球化而使一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区域和边缘地带之间使前者居于主导优势的世界经济结构瓦解。相反,由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这个资本主义的优势地位加强了”。[2]显然,这种观点侧重的是全球化的生产关系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性质。[3]

国内外经济全球化的论坛上之所以观点林立,论争四起,至今尚未形成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除了研究者本身的立场外,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4]因此,科学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有赖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方法,对于当前以科学的态度探讨经济全球化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明确地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之上,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中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市场理论亦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无疑也是遵循着这一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的。

从上述争论来看,其焦点主要还在于各种学术派别和理论分支基本上或者是从生产力或者是从生产关系等某一侧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研究,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而不能逻辑一致地相互兼容,不能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中对经济全球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和理解。把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关系视角与生产力视角相互对立甚至相互割裂,也就是说运用生产力范畴的概念和分析工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和描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轨迹和对现实的影响,但难以说明其发展及影响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关系。而从生产关系视角研究经济全球化,虽然能够揭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问题背后的本质是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但难以说明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全球资源配置等客观现实,即使是从同一种视角解释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差别显而易见。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现实,笔者认同学界观点,[6]并进一步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国际经济现象,只进行生产力层面或体制层面的分析,抑或仅仅作网络化的解释,或者脱离生产力水平单纯作生产关系方面的阐释,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即从社会生产方式所包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世界经济总体上来研究经济全球化这一重大经济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层面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发展趋向,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是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的时代命题和方向。而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正是马克思预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国际政治经济整体关系中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确切地说,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研究经济全球化,通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新变化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方能揭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所蕴涵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唯此,不仅能够科学地阐释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够更好地寻找其演变的基本规律,揭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掌握其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未来的可能走向。

因此,经济全球化既包括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生产方面的全球化过程,又包括全球范围一定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过程。它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全球化范围内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在全球经济中的现实体现。

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经济力量出现整合、重组,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高度融合,并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与增值需要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由于资本的本质是追逐最大利润,因而资本的扩张必然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生产力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生产关系方面。所以,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7]

(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不能作简单化理解,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马克思的总体方法可以概括为总体性、社会性、制度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五个基本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深刻地蕴涵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规定性、社会规定性、制度规定性、历史规定性和阶级规定性的理解。这些对我们现在的经济全球化研究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8]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经济全球化研究中的非社会性、非制度性和非历史性的倾向,是当前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根源之一”。[9]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对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方法论启迪。

1.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必须从总体上而不是从某一方面进行理解。

“马克思是最早将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描述成一个系统的人之一”。[10]这里值得提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体系论者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研究具有的方法论借鉴意义。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运用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脉络和历程,探讨了体系内部的“中心—半外围—外围”结构,即组成要素中的能动变化对体系演变和不同要素在体系内的变迁造成的影响等问题,说明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核心地区国家的经济发达和政治强盛及边缘地区的国家经济贫穷和政治弱小的原因。对这种体现西方中心主义,把在全球化即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西方就是坐标,东方从属于西方并建立起了世界秩序的主从关系——这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关系概括为“中心—外围”关系(弗兰克)和“核心—半边陲—边陲”关系(华勒斯坦)等观点,我们不完全赞同,但“世界体系论”毕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即如何从国际经济关系的整体上来理解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沃勒斯坦提出的“中心—半外围—外围”的“世界体系”学说,既从整体上描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性,强调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统一性,又分解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各个层面,研究了“中心”、“半外围”和“外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阐述了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格局及其性质。沃勒斯坦的观点,对理解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是有重要启示的。

今天我们研究经济全球化时也必须从总体上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也就是把整个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体系,揭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要素及其能动变化对整个世界经济演变的影响,同时把经济全球化纳入历史进程中考量。从历史发展中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本质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视域下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理论等丰富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给予我们的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2.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产生,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属性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它是世界经济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应该把二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世界历史理论就不仅揭示了“生产和消费世界性”的趋势,即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方面所体现的自然属性,而且揭示了其资本扩张的社会阶级内涵或它的社会属性。那么,为了把握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也应该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统一中加以考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多元性及其复杂性。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生产力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能量和利益;另一方面也给国际生产关系带来了新的深刻变化。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建构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制度的全球化,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就是发达国家把资本主义的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推向全球。经济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文明扩展到全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矛盾扩展到了全球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超越主权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新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世界经济中新的大量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稳定现象,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世界的方式和途径等,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通过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发展起来并得以实现的。

3.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具体地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进入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形成与发展的产物。但经济全球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历史上的轨迹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时开始萌芽。从那时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殖民地,直接剥削和掠夺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主要借助国际贸易的形式进行扩张、剥削和掠夺。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进入高潮、世界市场形成、全球化启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输出,借贷资本的国际活动成了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形式,并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了高潮。这种发展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而受到阻碍,并于战后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和国家垄断的强化,开始走向国际垄断。

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竞争和垄断(包括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以至跨国金融垄断)的发展中,对外扩张的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始终没有改变,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由此所导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整个世界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激化和深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也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从总体上看,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作为物质生产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相结合的全球化过程,其本质深深地蕴涵在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对利润和资本积累永无止境地追逐的根本目的,决定了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资本主义的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推向全球的过程,或者更进一步说,经济全球化在把资本主义文明扩展到全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深化并将其扩展到全球。

4.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作为一种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生产力高度发展、资本的内在冲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跨国公司的扩张渗透和全球市场经济的推行而导致的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但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它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以发达国家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而不是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宗旨的主观过程。为了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发达国家操纵国际经济组织,把一切能够攫取最大利润的机构、组织和地方都纳入其剥削体系之中,同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过程性思维,即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仍然可以大有作为,社会主义能否在全球化时代赢得自身的发展,关键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能否在全球化运行中学会机制性战略选择和解决机制性生存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迫使民族国家不断对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进行创新”的问题,[1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有一个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从而使改革、发展与创新变成一个持续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主义是全球化的产物,社会主义具有世界选择性。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虽然给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但也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善于在挑战面前抓住机遇,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全球化的前景必将是社会主义。

[1]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J].世界经济,1999(12):4.

[2]、[3]邱尊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4]、[6]、[7]、[8]、[9]顾海良.马克思的总体方法论与经济全球化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6):4-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10]张一兵.社会理论论丛(第1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

[11]戴维·赫尓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理论研究路径与理论论争(全球化译丛)[M].王生才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全球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