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2010-02-16张卓元
张卓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 100834)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张卓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 100834)
本文认为,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五大失衡问题:一是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倚重第二产业;三是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四是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协调;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文章提出,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转方式、调结构内涵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矛盾积累而有所扩展;第二,转方式、调结构,就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速;第三,主要着力于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经济结构;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方式
中国经济2003~2007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达到11.65%,其中2006~2007年更是分别高达12.7%和14.2%,处于明显过热状态,并积累和加重了许多结构矛盾,使经济的大规模数量扩张难以为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显得更加刻不容缓。而要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必须解决好现阶段面临的五个失衡问题
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要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我认为,中国现阶段经济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储蓄与消费失衡,储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
1978年,中国储蓄率为37.9%,比世界平均储蓄率25.1%高12.8个百分点。到2008年,中国储蓄率为51.4%,比世界平均储蓄率23.9%高出27.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到2008年,储蓄率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5个百分点,其中2002~2008年储蓄率突然从40.4%上升到51.4%,年均提高1.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消费率大幅度下降,1978年中国消费率为62.1%,2008年降为48.6%,下降了13.5个百分点,其中2002~2008年消费率连续下降,平均下降1.6个百分点。消费率下降主要是居民消费率下降造成的,居民消费率已从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8年的35.3%,共下降了13.5个百分点。我们常说内外需失衡,出口依存度太高(199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36%),内需不足,实质是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居民消费不足,使我们越来越走上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专家提出,为解决这一失衡问题,“十二五”期间应使消费率提高至占GDP55%以上,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每年应至少提高一个百分点。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于倚重第二产业
我国人均GDP从2002年起超过1000美元,到2009年已达3600美元,但是中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并没有随着人均GDP成倍成几倍的增长而提高,而一直在40%左右徘徊。2002年占41.5%,2008年占41.8%,2009年占42.9%。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低十几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制约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其中“两高一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据报道,全球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6%,而我国这几年都达10%以上,致使有人说房地产行业绑架了中国经济。今后,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应快于GDP增长,使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这也有助于扩大就业,包括大量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投入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源消耗太多,技术进步贡献率低
中国经济迄今为止主要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但效率不高。2009年,中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这样巨大的资源消耗是不可持续的。由于资源大量消耗,而我国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使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几年的50%以上。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2000年占0.9%,2008年占1.47%,2009年占1.62%,低于创新型国家至少占2%的水平。与此相应,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占50%以上。我国是世界生产汽车第一大国,但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和品牌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前几年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中国今后必须着力从“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逐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所在。
四是人与自然不和谐不协调
2003年以来经济超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和环境恶化,人与自然更加不和谐了。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确认,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环境和生态恶化的原因在于我们盲目发展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十一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但有专家预计,“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可能实现不了。现在,资源、环境、生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我们不能继续走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老路,而要下决心走局部改善总体也改善的绿色发展道路,不再侵占子孙后代的利益。
五是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中国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进入新世纪后一直在0.4的警戒线之上,且有上升趋势,世界银行资料显示2007年已达0.48。有研究报告指出,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7.3倍上升到23倍,贫富分化在发展。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12264.55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3993.45元,后者不及前者的三分之一,说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相当大。如果加上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平等,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至5:1的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也不小。2007年,上海为78225元,而贵州为10258元,前者为后者的七倍多。最近有学者推算2008年有9.3万亿元隐性收入(其中灰色收入5.4万亿元)没有统计在国民总收入中,这两个数字都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并提出如果把隐性收入计算进去,则以全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占10%的家庭来衡量,其人均收入差距应从统计数据显示的23倍,调整到65倍,基尼系数相应会高于0.47~0.5的水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主要原因在于分配不公、权钱交易、分配秩序混乱、政府调节不力等。注重公平分配,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最近中央领导人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就包含了要使增长成果由公众分享的内容。
二、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我认为,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转方式、调结构内涵会随着经济增长和矛盾积累而有所扩展
从中国情况看,转方式、调结构似乎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一是1995年制订“九五”计划时,首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是2005年中央关于制订“十一五”规划建议,鉴于从1995年以后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其内涵有所扩展,提出了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并且明确了具体要求,如提出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着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三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取代,其内涵也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是2010年初以来中央一直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更加刻不容缓,因为外需萎缩后,内需更显不足,产能更加过剩,增速大幅下滑;中国碳排放迅速增加受到各方面诘责,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分配差距过大且不断恶化,要求人人分享改革成果的呼声日益高涨,工人为增加工资而罢工事件增多,人们逐步认识到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做大的“蛋糕”切好、分配好,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包括使公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
第二,转方式、调结构,就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速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连年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为了追求短期超高速增长,不断加大投资,而且大上工业和重化工项目,挤压消费;投资增速很高,粗放扩张,必然要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为保经济增速一高再高,财政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财力不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由于追求短期的经济超高速增长,致使上述五个方面经济结构失衡越来越加重和突出。
因此,为缓解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当前需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从历来的追求两位数增长逐步转为追求比如8%左右的增速。最近,政府强化淘汰落后产能,取消一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控制银行放贷规模和增速,整顿地方融资平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等等,都在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调,这些都是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的。
与此同时,在经济学家中也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会因政府上述措施出现“二次探底”,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有人甚至建议政府要再次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以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当前经济的一定程度的回调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要求,是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并不是什么“二次探底”。因为一般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今年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仍将在8%以上,全年经济增速将在9%以上。如果不能容忍现在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老是想保两位数增长,那么,所谓调结构就将落空,甚至会使结构失衡更加严重,最终走向“硬着陆”。这说明,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转变增长和发展的理念,要从追求两位数增长转变为追求常态的中高速增长,即8%左右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实,在目前中国体制和政策格局下,我们根本不必为经济探底发愁。现在各方面特别是地方政府,仍是GDP挂帅,急功近利,只要有一点可能,都会千方百计提高经济增速,仍有强大的追求经济高速再高速的动力,并希望一直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国,目前最难的还是控制经济增速太快带来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通货膨胀、贫富悬殊、国强民不富等问题。我们要逐渐回归到常态的增长,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有可能,一是内外环境迫使不得不放缓经济增速,否则会出现社会震荡、危及社会稳定,这是被动的调整;另一种是通过深化改革,主要是推动政府转型,政府不再以追求GDP增速作为第一目标,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是主动的调整。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这种主动的调整。
第三,主要着力于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推动转方式、调结构
转方式、调结构,有许多途径,如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有关法规等,但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着力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
在深化改革方面,应以政府转型和财政转型为重点。2005年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为配合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环节,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这是有内在联系的。据我体会,当时已普遍认识到,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靠政府转型来推动和保证。而政府转型是现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惜这一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重要论断以后被淡化了,没有落实,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滞后了。所以今后在经济转型中要突出强调政府转型,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处理好政府同市场、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以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应把做好公共服务放在第一位。
在政府转型过程中,财政转型很重要。财政要从经济建设型财政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从中央到地方,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外主要用于“三农”,如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对农民种粮等进行直补等。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培训与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建设等,这些能有效提高公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的。
调整政策也很重要。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长期实行低价政策,实际上是鼓励粗放扩张,今后需作重大调整,主要是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管制,使各类资源和要素的价格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又如,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但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课题研究,目前我国服务业的营业税实际税负高于第二产业增值税税负2个百分点左右,这显然是不利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亟需尽快完善。还有各种限制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也不利于这些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此等等。
*本文系作者于2010年10月17日在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暨搞活流通、扩大内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层峰会上的演讲。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
ZHANG Zhuo-yu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ASS,Beijing100834,Chin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in economic restructuring,we should solve such five problems of imbalance:the imbalance of savings and consumption;the lagged behind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depending heavily on the secondary industry;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of investment;the not harmonious and coordinat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the increasing gaps in incom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change of the pattern of development,we should clarify such three issues:first,the change of pattern and the restructuring will be expanding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onflict;second,the change of pattern and restructuring will be realized with the help of slowing the economic growth;and third,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epening reform and adjusting the policy.
economic structure;restructuring;economic transformation;pattern of development
F121
A
1007-8266(2010)11-0018-04
张卓元(1933-),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中国成本研究会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和《财贸经济》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价格学、市场学等;1987年提出“走小步、不停步”的价格改革主张和“稳中求进”的“渐进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为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参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和“十五”计划草案的起草工作;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价格·成本和利润》(1983)、《社会主义价格理论与价格改革》(1987)、《张卓元选集》(1987)、《论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1988年)、《论中国价格改革与物价问题》(1995)、《论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化改革》(1995)、《新价格模式的建立与市场发育的关系》(1996)、《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经济学思考》(2000)等。
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