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投资发展展望
2010-02-16张小济许宏强
■ 张小济 张 琦 吕 刚 许宏强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本文是作者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提供的背景报告,有删节。
跨境投资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力,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提升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中国作为吸收外商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分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中国企业也正在成长为全球重要的投资主体。
全球跨境直接投资面临变局
(一)在金融危机中跨国投资大幅下降
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萎缩,造成全球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显著下降。根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量从2007年的近2万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幅为14%。2009年国际跨境投资继续下滑,且实际下降趋势更为显著。2010年1月贸发会议公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2009年全球FDI下降 39%,仅为1.04 万亿美元,低于9月份预测的1.2万亿美元。
(二)各种方式的投资均严重下滑
在危机期间,受金融市场萎缩和跨国公司资金短缺的影响,跨国并购受到极大冲击。此外,自2008年年中以来,跨国公司重组、抽回投资以及偿还母公司债务等造成大量撤资,而海外分支机构盈利能力的下降也导致利润再投资大幅减少。2008年跨国并购交易额下降35%,为6730亿美元。2009年进一步下降66%。2009年国际“绿地”投资项目数量降幅为23%。
(三)全球跨境投资格局出现调整
跨境投资大幅下滑的影响波及世界各国。2008年发达国家FDI流入量下降29%,仅为9620亿美元,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尤为明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滞后,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FDI流入量继续保持增长,虽然17%的增幅远低于前几年的水平,但在全球FDI中的份额升至43%,外资利用额居全球前20位的经济体中,有一半是新兴经济体。
进入2009年,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FDI出现显著下滑。据《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降幅达39%,仅略低于发达国家41%的降幅。其中,亚洲为32%,非洲3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41%。
在对外投资(outw ard)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跨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流量看,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的份额从2000年的近11%上升到2008年的19%。从存量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比重从1990年的8%上升至2008年的15.9%,提升约一倍。
(四)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复苏,表明跨境直接投资的整体环境正在逐步改善。2009年三季度全球超过30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案例达九起,远高于二季度的四起。如果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恢复,这一趋势将得以持续。从近30年FDI与经济周期间的关联看,全球经济复苏将逐步带动跨境资本流动的回升,但跨境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一般滞后于经济复苏1~2年。《2009世界投资报告》称,随着投资环境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全球FDI在2010年可能出现缓慢复苏,2011年将强劲增长,年度国际跨境投资有可能恢复至2008年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依然高度依赖政府的过渡性刺激计划,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的基础较为脆弱,目前股权投资和绿地投资均无显著增长,也表明跨国公司对拓展国际业务仍持审慎态度。因此,跨境投资重新活跃的前景可以期待,但这一进程有可能因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而延迟。
(五)国际投资增长的新动力
由于此次危机起源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可以预见新兴经济体扩大海外投资和跨国并购恢复活跃,将成为未来全球FDI新一轮增长的动力来源。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既包括向发达国家的投资,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投资。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政府的鼓励政策、本地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意识和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高。虽然,短期内无法改变发达国家作为对外投资主要来源地的基本格局,但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跨境投资的新亮点。近年来跨国并购(M&A)已取代传统的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成为最主要的跨境直接投资方式。参加《世界投资前景调查》的跨国公司投资预测,其海外直接投资支出将于2010年逐步恢复,于 2011年增强势头。全球经济复苏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跨国并购。
金融危机与中国在国际跨境投资体系中地位
金融海啸波及全球,中国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对中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国际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受到影响,从FDI流量看,自2008年10月起,流入中国的外资金额连续10个月单月同比下滑,这对中国来说是极其罕见的情况。2009年前7个月,中国吸收外资金额下降20%。直到2009年8月份,才开始出现当月流入金额同比上升,此后延续了回升的势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900亿美元,出现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降,降幅为2.6%。中国境外投资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IT泡沫破裂都曾经造成中国境外投资下降。受此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3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0%,这与 2005~2008年的高速增长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全球经济的剧烈波动导致市场的风险加大,一些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产受损,而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一些原来有意对外投资的企业变得更为谨慎,取消或暂时推迟了投资计划。
不过,随着全球经济的企稳,中国对外投资在2009年下半年快速反弹。据商务部统计,全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流量在下半年达到309亿美元,是上半年124亿美元的2.5倍。全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流量达到433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6.5%。从存量讲,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
(二)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金融危机以前,中国的经济活力和市场规模一直受到国外投资者的青睐。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的重要性不断上升。1990年到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增加了6.7倍,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则增加了17.3倍,大大超过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增幅。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3.58%,达到923.9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世界各国中居美国和法国之后排名第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危机影响,跨国公司全球化速度出现明显下降。2008年和2009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总产值、销售额、资产价值及就业全面下滑,与前两年两位数的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反差。尽管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受到影响,但形势好于全球和其它新兴经济体。据全球跨境投资流入量的统计,中国的世界排名已从2007年的第六位迅速提升至2009年的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市场中复苏最快、表现最为抢眼。在我中心开展的跨国企业调查中多家企业表示,在危机影响最坏的时期,其在华业务下降幅度较小、有些甚至保持一定增长,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中国市场在公司全球销售额中的份额稳中有升。鉴于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跨国公司总部看好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多数公司表示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在华增设研发中心、设立全球采购中心、增加在华设立区域总部的数量。这表明中国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促使跨国公司对在华业务的信心和重视度不断提升。根据美国商会最近对400家在华外资企业所做的调查,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在中国经营前景乐观,65%的企业计划在2010年进一步增加对中国的投资,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七个百分点。
(三)中国崛起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的势头没有改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迅速增强,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在全球对外投资国中的排名提升至13位,已成为重要的对外投资国。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的份额仍有所上升,特别是中国。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2009年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另据联合国跨国并购数据库,2009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并购净值达30亿美元,远高于2008年的3.1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40%。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增长,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内金融市场稳定,流动性充裕,这使得中国企业的资金优势凸显。而国外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资金链出现问题,陷入经营困境,市场估值大幅度缩水,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据中国投资潮网站统计,中国从2008年1月~2009年7月的海外并购交易就达到73 起。
(四)应对金融危机的跨境投资政策
危机后,约有50多个国家实行了110项跨境投资管理的修订。许多国家继续采取投资自由化政策或投资促进政策,有利于跨境投资的政策约为85项,如通过提高外资进入上限(FDI ceilings)或降低外资进入壁垒,继续实行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等。
但近年来,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实行针对投资输出和输入的限制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危机期间一些国家加强了对外资的监管,如因国家安全原因实行外资审查(scrutinizing FDI)或对战略性行业实行国有化等政策,也有一些国家实行“变相”的投资保护主义,例如“buy local”、”lend local”。
中国政府采取落实简化审批程序、推动投资便利化、提高融资支持、加大投资推介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避免国际投资大起大落。
在利用外资方面:首先,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减少外商投资项目审核环节,缩短审核时限,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投资便利化。
其次,加强产业引导,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扩大内需安排的各项投资项目,并在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完善地区总部功能。
第三,促进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优化外资的区域结构。完善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吸收外资的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扩大沿边开放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加强对口合作,实现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
在促进对外投资方面:一是简政放权。颁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和《对外承包工程资格管理办法》,大幅下放审批权限。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新增220亿美元优买贷款。认真落实已对外打出的优买贷款项目。三是创新公共服务。组织驻外经商机构编写发布了162个国家(地区)的对外投资合作指南,商务信息平台和运行监测系统不断完善。定期进行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增长
在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工业项目占70%以上。外商工业企业的大规模进入加快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其中,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中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 1990年的2.3%提高到2008 年的29.5%,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升至26.7%。
则由三算子分裂算法定义的序列{yk}和{zk}弱收敛于问题(1.3)的解。进一步,若f是一致凸,则序列{yk}和{zk}强收敛于问题(1.3)的解。
2.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就业人口中,在外资企业中就业的从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622万人。如果将与外资企业有关的配套加工、服务等产业活动计算在内,外商直接投资共创造了约 2600 万个就业岗位。外商直接投资还推动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工业领域和城市的转移,并通过职工培训和“干中学”等,促进了国内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
3.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198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只有29.9亿美元,占当年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2009年增加到12174.3亿美元,比重上升到55.2%,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比重由5.8%提高到55.9%。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机电产品出口的74%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
4.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进入中国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这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外资企业通过设备和技术进口、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产业链的延伸、向协作企业提供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式创造了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中国产业技术进步。
(二)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的方向
目前,中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外资在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过于集中、技术层次偏低、规模过小、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过多等。中国政府将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结构升级的需要,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吸收更多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推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政策调整的重点是:
第二,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政府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
第三,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政府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推进利用外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试点工作。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四,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将全面清理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缩小审批、核准范围,增加审批透明度。
第五,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规范和促进开发区发展,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简化其外汇资本金结汇手续。
(三)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势展望
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既面临一定的挑战,也存在着较大的机遇。
1.中国吸引跨境投资将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
第一,受主要外资来源国经济复苏较为缓慢的影响,全球跨境投资恢复增长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二,中国国内投资环境中的制约因素日渐突显,如土地、环境和劳工成本逐步上升等。
第三,各国吸引跨境投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例如,近年来印度、越南等其它新兴经济体的低成本优势更加突出、政策更加优惠,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大。
第四,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贸易和投资保护压力。自1995年以来一直是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扩大和产品结构的提升,与贸易伙伴竞争的程度将加剧,贸易摩擦可能进一步增加。
第五,气候问题导致的“碳关税”等新问题,可能成为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中国出口的成本,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2.中国仍将是对跨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也存在重大机遇。
第一,全球化大趋势不会逆转,跨国公司坚持国际化战略。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后危机时代,一些积极因素将使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恢复活力。这些因素包括:低资产价格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投资机会,新兴国家和石油输出国拥有相对较多的金融资源,新型能源、生命科学、新材料、能源以及环境等新兴产业光明的投资前景,以及跨国公司适应性相对较好和坚持国际化战略等。此外,在吸引跨境投资中,中国还面临着诸多机遇:一是发达国家加快服务业海外转移,以扩大市场为主要目的的服务业跨境投资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完成减排目标将促进国内产业调整,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和新技术开发,有可能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创造契机。
第二,中国的市场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收效显著,中国率先走出经济危机和未来持续增长的发展前景,大大增强了对华投资的信心。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大多在全球表现突出,在其全球业务中地位迅速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对此做出了反应,例如,通用汽车将其全球业务总部迁到上海,负责除美国以外的其他所有地区的业务。
目前,中国不仅是最重要的、供应外部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是全球扩张最快的大市场,并将逐步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研发基地。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与以往相比,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的因素不再限于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在17个影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决策的因素中,受访企业打分最高的前五个因素依次是“国内市场潜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外资准入程度”和“产业集群与配套能力”,市场吸引力已经超过低成本劳动力成为中国吸引跨国公司的首要因素。
贸发会议等国际组织也认为,中国仍然是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吸收外资的中长期前景仍然看好。
第三,中国仍然保持着综合成本和效率的优势。中国的吸引力更源于自身比较优势的显著变化。除了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已成为吸引跨国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外,综合配套生产能力强,区域范围内供应链相对完整,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优势显著,综合生产成本和效率仍具全球竞争力;中低端技术人才充沛、素质高,产业集群的应用创新能力居全球领先地位;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较为完备,物流运输通畅。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情况看,42.5%的受调查企业将“扩大对中国制造业投资”,32.1%的受调查企业将“以中国为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因此,金融危机后,中国仍然对外国直接投资保持着较强的吸引力,中国作为世界重要投资目的国的地位不会改变。而且,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良好态势和外资政策调整的推动下,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都会得到明显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