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2010-02-15于文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于文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2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于文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湖北武汉 430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当前我国社会思想剧烈变化的转型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面临着诸多现实性的挑战和问题。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使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教育;大众化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科学分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面临的困难与矛盾,探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人民群众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大众化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论不能实现大众化就不能实现其发展,就会在实践中被人们遗忘和抛弃。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就必须不断地实现大众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和认同,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和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而唯有不断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进程才能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表明,我们党自始至终都十分注重创新理论的大众化,只有与实践、时代以及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党的理论才有生命力,才能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突出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价值和魅力,产生巨大的社会和实践效益。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各种外来文化的不断入侵,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导致人们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大众化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宣传普及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并进而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共同思想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通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全体人民树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心。三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允许多种社会思潮共存,同时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力抵制各种外来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如果说硬实力是一种物质力量,那么,软实力则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时代,要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增强国家实力,仅仅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不够,还必须有政治、文化和道义力量。”[1]P19当今世界,软实力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当前中国软实力较弱,甚至制约硬实力的提高。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P32为此,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升华为大众的精神信仰,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最终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在当代中国,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伟大实践向纵深发展,就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人们的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是因为,一方面,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P380这个“人”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创造。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大众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协调和解决。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疑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解疑释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真正做到关注民生、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些问题作出有力回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当今中国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在当今全球化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和人生理想呈现多样化态势,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尤其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观念开始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国封建文化的传统落后观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些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都造成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经济形式和分配方式由单一制转变为多样化,与此对应,社会的就业方式、组织形式也日趋多元化。经济基础及其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共生和共存,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想境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进程,必然受到多样化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和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

第二,我国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日益显现和理论与现实的反差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在利益格局调整变革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现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疑虑。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影响,不同社会群体或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间因现实利益和思想观念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受“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少数群众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其精神追求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甚至导致个人理想信念的缺失。面对群众中存在的物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缺乏对现实社会矛盾有信服力的解释,使部分群众的理想信念受到冲击,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仰。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存在的简单化、庸俗化和表面化倾向影响着人们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简单化倾向表现为:把邓小平理论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同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同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庸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不能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思想困惑出发,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人民群众解决他们所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只是一味地迎合,从而使这个理论体系大众化走向了低俗化;在追求通俗化的过程中,片面强调语言的通俗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牺牲了理论的准确性,导致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表面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只注重宣传的数量和形式,不注重效果和质量;只注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的了解,不注重大众运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向大众宣传和普及这个理论体系,在尊重人民群众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的前提下,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积极认同和主动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组织群众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尽心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第一,以理论的科学正确和不断创新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于推动大众化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无从谈起。由于把握理论的科学性是推动大众化的前提,所以,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时代价值,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战略地位,深入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特别是要让人们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时总结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还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大众化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为推进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要善于对最鲜活的社会实践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进而升华为创新的理论以便指导新的实践。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概括和提炼群众的实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用理论掌握群众,使人们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更好地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中逐步实现大众化。

第二,把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民生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取决于它能否指导实践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充分得到满足,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群众普遍关心问题的重要性,紧密联系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实际困难不断得以解决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也只有这样,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然接受。当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公民的政治倾向有较大的关联。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受益,人民就会认同执政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实中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挥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4]P858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实践层面就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贴近人民群众思想实际,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以适合大众的新话语和思想理论的通俗化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群众,需要经过一个逐步讲解并易为群众明白的通俗化宣传和教育的过程,只有与群众生活联系起来并实现了真正的通俗化而不晦涩难懂,才能更为广泛而深入地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越是科学的理论就是也应该是通俗化的理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P207要实现通俗化就要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从抽象向具体转化,使用群众可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不仅让群众听到,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听懂和信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党不断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话语系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小康社会、执政为民、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等,就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话语系统。这些新话语系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不断形成新话语系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任务不可或缺的工作。语言只有生动才能感染人,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才能把需要宣教的内容转化为群众接受的东西。如果不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是以一种理论形式存在,不能成为一种指导人们的行动指南,也就不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今天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要广泛开展各种通俗形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第四,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大众传媒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舆论工作,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社会阵地。各种报刊要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栏,探索报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机制,尤其是要发挥党报党刊的主阵地作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大批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通俗化、普及化的文化精品,努力改变通俗化理论读物偏少的现状,不断探索利用图书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识的新途径。发挥新闻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传播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强大舆论力量。尤其是要运用先进传播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方式,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与表现方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要从战略高度主动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随着新兴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的重要媒体,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不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必须顺应形势,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开辟理论宣传的新途径,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增加这个理论体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增强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俞可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列宁全集:第 4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U Wen-jun
(Departm 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M arxism Fundam entals,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ubei Provincial Comm ittee,W uhan,Hubei430022,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and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Marxis m.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transition containing rapid change of social thoughts,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aces a lot of challenges and problems.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 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must keep on innovating the for m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and make the mass people master the theory.

socialis 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oretical system;popularization

A8

A

1674-0599(2010)06-0012-05

(责任编辑:朱文鸿)

2010-07-30

于文俊 (1956—),男,辽宁丹东人,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