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10-02-15黄书进
□黄书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哲学教研室,北京100091)
深刻理解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黄书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哲学教研室,北京100091)
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实现和谐的社会目标、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运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科学发展观;世界观;方法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科学发展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精神、科学成就、实践经验和人民愿望相结合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实现和谐的社会目标、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等既相互区别又内在统一的重大哲学命题,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充满着时代气息的科学精神,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大厦的坚实基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内涵
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实现和谐的社会目标、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等重大哲学命题,是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涵,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经验,并具有自身鲜明的表达风格。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一个价值观概念,强调为人民服务;也不仅是一个历史观概念,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更是一个世界观概念,通过揭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在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统一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首先,把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内在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规律与目的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人为本,从世界观高度科学地揭示了认识改造世界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既不同于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又不同于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拜物主义,也不同于以满足人类物质欲望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其实质是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协调一致,从而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根本、为目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与现阶段统筹不同阶层利益的原则辩证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不是抽象地谈论人是主体和目的,而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着眼点,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始终做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同时,鉴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分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客观现实,特别强调要正确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好“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贯彻“共建共享”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其三,以人为本,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倡导人人平等、推进人权建设的政策结合起来,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未来社会是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江泽民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些思想原则,进一步吸收了当代世界执政党的成功经验,既坚持人民整体利益至上原则,又充分保障每个人的合理合法利益,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不断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的根本路径
社会发展路径,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发展要求、发展内容和发展方式的基本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的社会路径,一方面,准确地把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定位为第一要义,第一要义是指基础地位,但不是核心,不是目的;另一方面,全面地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其一,科学发展,基础或前提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为中心,没有经济发展这一基础,就不会有其他发展,就不会有科学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理。
其二,科学发展,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了五大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格局。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关于人类史与自然史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
其三,科学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三)实现和谐的社会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念。科学发展观,鲜明地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内在统一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
其一,实现和谐,首要任务是解决好社会关系的矛盾问题,努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不是无矛盾的社会。一旦社会出现利益矛盾失衡、身份认同混乱、诚信危机严重等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甚至激烈冲突。面对人民内部多发多样的矛盾,强调转变传统的斗争思维方式,自觉坚持以和谐理念积极化解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努力使各个阶层都能各安其所、和睦相处。
其二,实现和谐,鲜明特点是解决好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固然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财富,但是,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始终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发展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生态危机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突出问题,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面对新的问题,我们党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不仅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发展的路径问题,而且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内涵实质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关注人与自然的矛盾,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三,实现和谐,重要条件是解决好国内与国际的矛盾,努力促进世界和谐,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的长期并存是一个客观现象,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既要保证内部和谐,也要保持外部和谐,切实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树立世界文明多样化的观念,确立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观念;要加紧发展自己,通过不断壮大综合国力来有效地抵制、防止资本主义对我们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侵袭、干扰和破坏。
(四)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形成了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理论。
唯物辩证法把物质世界看作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世界,看作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从思维与存在辩证关系入手,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的辩证思维方式。列宁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俄国革命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突出了矛盾即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以分析矛盾为根本、以促进对立面转变为重心的矛盾思维方式。毛泽东进一步丰富了矛盾辩证法,特别注重如何分析矛盾特殊性,强调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强调要通过促使矛盾双方的斗争,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取代,从而打破旧事物、实现新飞跃。总体上看,在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时期,矛盾辩证法作为主要思维方式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形成了系统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复杂关系,涉及人与经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要从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入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自然形态的大系统,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世界和谐,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唯物辩证法的现代形态,与矛盾辩证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一,系统辩证思维方式与矛盾辩证法有所不同,不是着眼于把事物矛盾系统简约化、并突出矛盾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取代,而是着眼于认识系统内部各种要素及其复杂关系、关注这些复杂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实现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从而使整个系统在发展中实现功能最大化。其二,系统辩证思维方式与矛盾辩证法又相互联系,不仅强调要分析重点矛盾,坚持以重点带全局,而且更强调要全面把握矛盾系统,把重点与全面、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国内与国际辩证统一起来。
(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党的思想路线、优良传统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内在统一起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曾经指出,旧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既有客观性、科学性一面,又有目的性、价值性一面。从客观性、科学性角度看,人类活动的起点是客观实际,目标是使主观符合客观、理论符合实际,标准是实践检验,结果是获得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但是,从目的性、价值性角度看,人类活动的起点则是主体目的,目标是使客观存在符合人民要求,标准固然离不开实践检验,但特别突出人民检验即看人民的满意度、支持度、社会的和谐程度等,结果是通过改变社会现状不断地满足人民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活动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对我们认识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形成科学理论是首要任务的特定条件下,我们党也主要从科学性角度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从而主要把它看作是一条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认识论思想路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起点,出现了许多重大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人民群众的主体要求日益凸显出来,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在此情况下,如何把认识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性、发展生产力这一面与改造世界、符合主体目的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面统一起来,就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为此,迫切要求我们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性和价值观辩证统一的双重维度来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提出,是一个重大贡献。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科学精神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立场和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高度,从认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强调要把认识客观规律性与把握主体目的性统一起来,把认识真理与实践真理统一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把党的自身建设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符合人民目的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我们的思想路线。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物质关系等客观事实出发,而且要从主体要求、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使党的理论和政策联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要求,而且要联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不仅从科学角度要求理论反映实际,而且从价值角度要求客观满足主体,实现理论、实际和目的的辩证统一;坚持“在实践检验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要在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和历史检验的多重维度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变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是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处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具体的领导管理活动之间,主要回答和解决“为谁干”、“干什么”、“怎样干”等重大原则问题。
(一)核心是端正工作指导思想,解决好“为谁干”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核心是解决好“为谁干”的问题。胡锦涛强调,领导干部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干工作的出发点搞对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解决好为谁服务、为什么当干部的问题。
其一,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必须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其中,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利为民所谋,是衡量领导干部指导思想是否端正、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正确的关键因素。
其二,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其中群众观点是基础。如果没有群众观点,心里不信群众,那么工作上就不会真正依靠群众。如果没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就会演变成一条管理群众的技术路线,甚至就会变成一条愚民路线。
其三,端正工作指导思想,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现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常常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必须找到统一的支点。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条件下,关键是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二是必须夯实统一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民主制度建设,让人民拥有实实在在的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监督权甚至罢免权。
其四,端正工作指导思想,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要把“显绩”与“潜绩”统一起来。正确的政绩观,既是以人为本的政绩观,又是科学发展的政绩观。领导干部必须把做好当前与着眼长远统一起来,把促进发展、做出“显绩”与打牢基础、抓好“潜绩”统一起来。要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客观公正评价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政绩的办法和机制,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克服重“显绩”、轻“潜绩”的问题。
(二)关键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
政治方向,至关重要。领导干部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关键是要解决好“干什么”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要坚决破除“左”的僵化教条主义。这种“左”的僵化观念主要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以及对传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模式的过度迷恋,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正当性。
二是要坚决破除崇洋媚外的“西化”论。“西化”论以开放形式出现,虽然不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但实质却是把西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绝对化,并同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从而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观念、根本制度普世化,认为中国要全面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加速全面接轨。这一思潮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对我们走自己的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危害是严重的。
三是要坚决破除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固守经验的“保守”观念。这种“保守”观念,既不是要走教条式的僵化老路,也不主张全面西化,而是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但却对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盲目自满,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问题上方向不明、动力不足,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阻力。
四是要大力改变当前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淡化”现象。当前,社会上特别是年青一代日益注重个人的当下利益,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日益淡化。“淡化”现象与前三种都不一样,它所涉及的是普通群众的观念或行动,表面上看,不是什么主义、模式之争,而只是日益关注个人的、当下的现实利益、具体利益,但实质上看,“淡化”却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党的事业实质上是人民的事业,只有全国各族人民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自己的事业,自愿跟随我们党为之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必须高度关注“淡化”问题,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特别是要努力解决“言行不一”的问题,切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
(三)根本是转变工作指导方式,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了发展就没有实际意义了。指导发展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方法就不能推进科学发展。因此,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根本是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指导方法,解决好“怎么干”、“怎么指导”、“怎样推进科学发展”的问题。胡锦涛强调,领导干部要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大力改进学风、会风、文风,克服工作上的主观随意性,增强规范性,把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1.切实端正学风、文风、会风
学风、文风、会风内在相联,学风是主要的。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学风不仅是一种工作指导方式,而且是一种工作指导立场和态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学风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把学风建设提高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来建设。
当前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切实改变领导干部学风不纯问题。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学习内容。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学习机制、评估机制、使用机制。要靠机制促进学风转变,特别是解决好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信、真用、真干的问题。三是要营造学习氛围、提高读书修养、实现学习自觉,真正把读书学习变成全党甚至全民族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
2.切实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克服工作指导方式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转变工作指导方式的迫切要求。社会上流传“领导好不好、关键看讲话稿”,“视察好不好、关键看汇报稿”,“活动好不好、关键看总结稿”,一针见血地说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领导与群众的严重脱离。
克服工作指导方式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正确处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抓点与带面的关系、扬长与补短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真正把功夫下在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上,为长远发展夯实根基,增添活力。
3.切实坚持科学领导、民主领导和依法领导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科学领导、民主领导和依法领导。
科学领导是前提基础,其特点是在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坚持科学领导,要有“智库”思想,虚心请教专家,加强自身学习,把“内脑”与“外脑”统一起来。
民主领导是本质要求,其实质是在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由传统的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转变为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民主领导,要有“主权在民”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民主的制度、民主的途径、民主的程序,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选择、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性。
依法领导是根本途径,其要求是遵循法律法规,用法令、规章和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包括领导干部自身。坚持依法领导,要有“宪法至上”思想,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党的各级领导都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维法,切实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四)基础是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好“眼界”的问题
思维引领行动,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有什么样的眼界,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科学发展观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系统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具有战略思维的特征、创新思维的品格和辩证思维的性质。把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从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高度看问题的眼界、境界。
1.深刻把握战略思维、创新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统一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并不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视角或维度。
从具体地思维角度和要求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是有所区别的。战略思维,特别注重从时代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角度看问题,最能反映出科学发展观站位高(时代高度)、眼界宽(世界眼光、全局眼光)、基础牢(规律深度)和目光远(着眼未来)的思维特点。创新思维,特别强调要以新的思维谋划发展、以新的视角审视发展、以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以新的方法推进发展,最能反映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思维品格。辩证思维,特别注重从层次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高度看问题,要求把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个人与集体、自然与社会等因素辩证统一起来,最能反映出科学发展观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性质。
从总体上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是内在贯通、不可分割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本质上是创新的,理论根基是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维,最突出地表现在战略思维上,理论依据也是辩证法。而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思维,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当代形态,其表现形式就是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要求人们从时代高度、从战略层面看问题。如果把它们割裂开,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任何一种角度或眼界的意义,更无法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2.切实把握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不同要求
提升思维眼界,必须进一步把握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特殊要求,注意克服思维的盲区。
首先,战略思维,是一种时代艺术、实践艺术。提升战略思维眼界,第一,要正确地把握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第二,要正确制定顺应潮流、追赶潮流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三,要正确提出借助潮流、壮大自我的科学发展路径。第四,要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独特话语权。第五,要围绕战略目标预置多种可行方案并灵活地作出具体选择。第六,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反馈和评价体系。从战略思维角度看,发展过程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机遇与风险永远同在,选取最有利于自己的,往往也是最有风险的,要与世界共赢,就既要看到机遇和共同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风险和共同承担的一面。当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战略思维高度谋划中国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围绕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任务,紧紧抓住和维护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觉地统筹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在迎接挑战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创新思维,是一种科学态度、一种理论品质。坚持创新思维,必须破除思想僵化。思想僵化既有认识论根源,更有社会原因尤其政治原因。中国自古以来,政治专制主义总是用某种自身的真理来教育和规范人们的言行,掌握权力的脑袋往往代表着、掌握着千百万普通民众的脑袋,从而使一般群众渐渐远离真理而去,丧失自己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因此,打破思想僵化,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从实质上看,就是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今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类文明还是社会群体利益,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多样化。这一现实告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理论符合实际,关键是正视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现实,承认发展的不确定性趋势,积极倡导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个体思维的多样性。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新的观念和风气,使全体人民都拥有自己的创新权力。因此,解放思想,特别需要打破各种“权力真理”的垄断地位,做到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宽容失败、大胆探索,永不保守、永不懈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才是一种思想自由、思想解放的本真状态。
再次,辩证思维,是一种思维原则、一种科学方法。提升辩证思维的眼界,一方面,要承认矛盾,不否认矛盾,不掩饰矛盾,而是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善于抓住和解决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问题上,放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另一方面,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注重从层次性、开放性、全面性、协调性统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切实尊重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促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功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Energetically Practising the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HUANG Shu-jin
(Se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hilosophy,PLA University of National Defense,Beijing 100091,China)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not only inherits the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of Marxism,Leninism,Maoism,Dengism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Three Represents”,but also endows them with new meaning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It has formed the contemporary Marxist philosophic propositions with enriched connotations and unique forms,such as the core idea of people orientation,the radical path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social object of realizing harmony,the thinking mode of systematic dialectics,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for the truth and being practical,thus providing us with scientific Marxist standpoint,view and method for arming our mind,directing our practice and pushing our work with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world view;methodology;thinking mode,working method
A8
A
1674-0599(2010)03-0005-07
(责任编辑:王 舴)
2010-04-20
黄书进(1958—),男,江苏铜山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