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农民生活消费的思考
2010-02-15董红琴
董红琴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关于山西农民生活消费的思考
董红琴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与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在消费支出显著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质量稳步改善几个方面。但农民生活消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减弱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倾向,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农民的消费空间,等。为此,必须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宽农民的消费领域。
农民生活消费;山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山西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与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
(一)消费支出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山西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97.24元,比2007年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97.75元,比2007年增长15.5%;农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492.90元,比2007年增长11.6%。联合国在考察了大多数国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较富裕,20%~39%为富裕,20%以下为极富裕。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表明我省农民整体生活实现了基本小康,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二)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我省农民用于吃、穿、住、用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的比重上升,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的迅速增加,这种变化表明山西农民在吃、穿、住、用方面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后,越来越注重对教育的投资和对文化生活的改善,以及对交往和掌握信息的渴求。
(三)消费质量稳步改善。首先,食品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在食品消费中,粮食等传统食物消费量略有减少,全年人均消费粮食190.84公斤,同比下降3.6%;水产品和蛋类等食物消费量增加,全年人均消费水产品0.93公斤,同比增长15.1%;消费蛋类及其制品6.60公斤,同比增长10.9%。食品消费中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的增长,表明广大农民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全面,食品消费更加合理、健康。其次,居住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选择在城镇购置商品房,把居住空间延伸到城市;新建住房的档次也提高了,大多设施齐全。再次,新潮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户。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实施,电视、电冰箱、电话、移动电话、摩托车等新潮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家。最后,交通和通讯消费是近年来山西农民生活消费中的一大亮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带动了农民通讯和交通开支的大幅增加。
二、山西农民生活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山西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收入不确定影响着消费水平。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19.0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06.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097.2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97.75元。显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当年农民收入,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农民多年辛苦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不能把有限的资金完全用于消费。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减弱了山西农民的即期消费倾向。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解除了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等因素制约,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总体相对滞后、保障面较窄、保障水平偏低,农民储蓄用于养老防病、住宅建设仍是首选,即期消费受到限制。
(三)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山西农民的消费空间。农村还有部分地方水、电、路基础设施不理想。山西统计信息网公布,到2008年底,全省通自来水的村占到总村数的71.8%。山西农村还有近30%的行政村没有用上自来水,这就直接影响到洗衣机、沐浴热水器等消费品在农村的销售。山西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电力供应不足导致农村缺电、停电现象仍较普遍,制约了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有效普及。到2008年底,全省乡镇通油路率达到100%,但全省28,107个建制村中,有24,740个通了水泥(油)路,还有12%的农村乡镇与村、村与村没有实现道路硬化,路难行影响着农民购买摩托车、农用车、汽车等的积极性。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消费空间。
三、提高山西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农民的消费结构和质量都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首先要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先导,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目前山西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实力,所以政府应调整全省发展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性进展,把农村发展纳入全省大发展的进程之中,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加强城市在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从政策制度方面提供可靠保障。其次,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要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养殖业、经济林和花卉等多种产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再次,要引导和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民的增收渠道。统计显示,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当前各级政府应把促进农民就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管理、信息传递、劳务中介、技能培训、行政维权等方面的职能优势,加强对农民就业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解决好农民工劳动保险、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力争使农民想创收有人指门路,想出能出得去,出去能稳得住。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建立健全覆盖农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对于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验来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均早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行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费用报销的制度。另外,为了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这对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医疗负担问题,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既不能完全社会化,也不能完全由家庭养老,应采取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多元化的养老格局,使这四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后再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际上常称之为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当前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最低生活标准,加大国家财政的资助力度,为农村低保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总之,只有建立健全覆盖全面的农村保障体系,才能减轻农民预期消费负担,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
(三)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宽农民的消费领域。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水、电、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优惠,努力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把农村居民潜在的购买力变为现实的购买力。应积极拓宽农民的消费领域,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消费。目前,精神文化成为农民最紧缺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后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政府应努力引导他们进行教育、卫生保健、旅游等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质的消费,物质消费与文化生活消费协调发展,既能及时调整和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层次,又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1〕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村经济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王宇艳.加快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现实路径〔J〕.理论探索,2009,(3).
〔4〕郑有贵.目标与路径——中国共产党“三农”理论与实践60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建珍.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创新〔J〕.农村经济导刊,2007,(10).
F036.3
A
1009-1203(2010)02-0054-02
2010-02-10
董红琴(1970-),女,山西临猗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探索》编辑部编辑。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