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高校专利工作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2010-02-15何伟泉
关于广东高校专利工作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何伟泉 茂名学院图书馆 525000
1 广东高校专利工作现状
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省高校着眼于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专利法》实施以来,广东高校在专利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利工作机构与管理已逐步得到加强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专利工作队伍,许多高校明确了专利的归口管理部门,配备了专、兼职人员。例如,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专利事务中心和知识产权办公室,专门从事学校专利、商标、版权方面的代理服务和管理工作,并协助学校制定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不少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专利管理规章制度,把专利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的轨道。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学校专利保护和管理工作,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将专利成果纳入教师科技工作考核、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中山大学制定了《 中山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中山大学专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有关费用给予资助;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药学院等高校也纷纷根据本校校情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把专利工作融入学校科技大管理的范畴。
1.2 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
发明专利申请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广东高校“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为2962件,比“九五”增长38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170件,占申请总量的73.3%,比“九五”增长545.8%。2005年,全省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070件和393件,与1996年相比,专利申请量增长了22.77倍,专利授权量增长8.54倍。2006-2007两年间,全省高校专利申请量313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2432件、专利授权量126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78件,这四项指标均超过“十五”期间五年的总和。其中,2006年,全省高校专利申请量为1537件,排全国各省市高校的第5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188件,占专利申请量的77.3%;2007年,全省高校专利申请量为1593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254件,占专利申请量的78.7%。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表明我省高校专利申请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1.3 专利技术实施应用不断加强
广东省教育厅从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科技“走出去”战略,相继组织高校参加各种高层次的洽谈会、交易会,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了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有力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据不完全统计,广东高校共实施专利200多项,对外转让专利技术30多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05年底,广东共有校办企业205家,校办产业收入27.08亿元,其中科技企业60家,净资产8.5亿元,科技企业收入9.6亿元,实现利润8212万元。2004年,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上市,实现了广东高校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1.4 在全国和全省的专利奖评奖中高校成绩显著
在2003年第八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我省有10项专利被评为中国专利优秀奖,高校占了3项。2004年,广东省共评岀广东专利金奖7项,高校占了3项;有9名科技工作者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专利发明者,其中高校占了5名。在2005年广东专利奖评选中,高校占了全省10项专利金奖的3项。在2006年第九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广东省获得5项中国专利金奖(全国共15项),高校占了1项。在2007年广东专利奖评选中,高校又占了全省10项专利金奖的2项。在2009年广东专利奖评选中,华南理工大学获得一项专利金奖(全省共13项)、两项专利优秀奖(全省共55项),并获得2008年广东高校专利申请量第一名荣誉称号。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高校近年来的专利工作成绩喜人,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广东高校的专利工作还存在不少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努力解决。
2.1 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相对滞后
专利必须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产生效益,这个环节恰恰是目前广东多数高校薄弱环节,由上述情况可知,广东高校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达数千件,但专利实施与成果转化率并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将科研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获奖等级上,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在成果鉴定时,鉴定小组往往注重于评价成果完成的水平而对该成果技术的成熟性或工业化程度则缺乏应有的评价,因而成果鉴定不能反映出成果的实际水平。二是,专利研发与市场脱节,进行专利研发时,未能将市场需求同自己的科研有效地联系起来,不注意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的考察和调研,市场需求不高。
2.2 高校之间资源分散,共享存在一定困难
在现行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下,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各高校间的专利资源分散问题较为突出,专利资源共享存在着一定困难,不仅高校之间,甚至高校内部的学科、系所、系院(校)之间,包括实验室研究人员之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严重,科技队伍整合困难,不易形成合力,不利于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利于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和科研团队的形成。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利用率不高;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协调,很难对科技资源进行“共享”,因而不能起到“共赢”的效果。
2.3 专利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运行机制不灵活
在全省的普通高校中,除了华工、中大等几所重点高校有相对独立的专利工作机构和工人员外,大部分是由科研处或科技开发部兼管。由于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懂法律、外语、经济并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专利工作人才,极大地限制了专利工作的开展,有些学校专利申请至今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3 加强广东高校专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密切专利研发与市场的联系
在国外,专利的申请者和实施者主要是企业,因此,专利成果与企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实施转化渠道畅通。而我国产业部门与研究部门的信息沟通仍存在较大问题,科技立项仍以研究机构为主,结果,专利成果离市场较远,很多专利成果无法转化,现实中这类情况比比皆是。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有效加速专利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例如,中山大学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等方式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联合体;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与企业合作所得科研经费超过2.9亿元,其中50%以上的经费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专利技术,有力促进了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工作;暨南大学加强专利管理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结合,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专利实施,推动知识产权的推广和运用,推进专利成果转化工作。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利成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利成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对成果的鉴定偏重于对成果水平的评定,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研究项目完成情况的检查和验收,没有反映项目成果的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此,专利成果的评审和奖励要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重要评价依据,发明专利项目可优先推荐省、市科学技术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发明人、设计人和发明创造的主要转化实施者,要给予重奖。要把授权专利的数量、质量和转化实施效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之一,授权发明专利公告说明书视同专业技术人员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对从事发明创造及在专利技术转化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可推荐破格晋升。
3.3 建立合理的专利实施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专利实施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进行专利实施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德国,政府通过设立战略基金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家从拨给各大研究中心事业费里留出5%作为战略基金,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将这部分经费分配给项目。战略基金要求大研究中心提出的项目着重注意加强与大学和工业界的合作,注意促进国际合作,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可以建立专利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由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对重大专利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一定风险投资,促进重大专利成果的产业化;也可支持科研人员以专利入股等方式加盟企业。对实现转化的科研成果,要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抽取相应的比例作为奖酬,真正使高校的科技导向更加科学和务实,充分调动高校科技人员开展专利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暨南大学处理得很好——该校规定,在校企以股份制合作方式转化技术成果中,知识产权主要拥有人的股权收益可视具体情况占30%~70%。此外,该校还推出了“利益捆绑、利益多赢”的分配机制,并于不久前对成功研发并转让国家一类新药的几名科研人员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3.4 整合高校专利资源,实现共享
整合高校专利资源的关键是思想观念和人才力量的整合,是规划布局和高校园区的整合,是宏观与市场环境的整合,是战略措施的整合。一是要建立以点带面、主导优势明显的大学科技园成果孵化和创业体系。如创办一校为主式大学科技园,其优势在于集中了大学群的智力、技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和群体规模优势,可以弥补一个高校在规模、条件、科技资源、科研力量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形成高校群科技资源的互补优势,提高大学科技园的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形成创新创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二是要建立以点带面、主导优势明显的高校科技研发体系。这种模式在省外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以东北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为骨干,建立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节能、机械制造和土建工程等为主导,带动全省理工类高校研发体系,以中国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和沈阳药科大学为骨干,建立医药和生命科学为主导,带动全省医药类高校研发体系等等。
3.5 健全专利工作体系,提高专利管理和服务水平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广东高校必须大力加强专利机构和队伍的自身建设,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尽快落实并加以完善。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专利资金,以保证专利的申请、维持和有效地实施。要提高专利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要从专利执法和代理、专利检索及咨询、专利评估和中介、专利转让和许可等方面入手,培养一支高效、公正、廉洁、自律的专利工作队伍,使高校的专利工作上下有人管,形成健全的专利工作体系,提高专利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专利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如华南理工大学实施专利战略,专门成立专利事务中心,加大专利工作的力度,统筹学校专利方面的各项事务,加强专利宣传和培训工作,推动学校专利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大量先进、适用的发明创造,提高了专利成果转化率,提高了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专利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深信,只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等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教兴粤”战略中的作用,才能无愧于时代,为高校专利工作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促进高校科技工作的科学发展。
[1] 袁翔珠.广西高校专利工作情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 (2)
[2] 刘东民.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思考[J].软科学.2003(2).
[3] 张慧.高校专利的实施与产业化[J].科学与管理.2006(5).
[4] 王娜.我国高校专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
Thoughts Of The Guangdong Universities Patent Work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He Weiquan Library of Maoming University, Maoming, Guangdong,525000
本文阐述了广东高校专利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广东高校专利工作的五项对策和建议:一是密切专利研发与市场的联系;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专利成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三是建立合理的专利实施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四是整合高校专利资源,实现共享;五是健全专利工作体系,提高专利管理和服务水平。
广东高校 ; 专利工作; 对策建议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questions of patents work in Guangdong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d f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Guangdong Universities’ patent work∶ Firstly, combine the patent research and the market closely; Secondly, establish a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patent which is not only scientific but also rational; Thirdly, set up the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xploitation of patents and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Fourthly, integrate and share the university patent resources; Fifthly, perfect the patent work system, raise the patent management and service level side by side.
Guangdong Universities;patent work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N18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1.151
本文是茂名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国内外免费专利信息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之一
何伟泉,茂名学院图书馆馆员、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