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
2010-02-15
■ 本刊记者 沈 刚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新一轮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在稳步回升发展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日益突出,特别是依托自然资源的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下的产业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2030年达到72%。同时有关研究显示:我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约6%,但消耗的能源占世界17%,而德国GDP与我国相当,其消耗的能源只占世界的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在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9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经部研究室主任马名杰博士、企业所贾涛博士等参加了瑞典创新署(Vinnova)举办的创新体系的学术交流活动,参加这次活动成员主要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代表和部分企业的代表。12月4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主题为“瑞典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的学术午餐会,主讲人正是马名杰。据他介绍,瑞典在创新体制、政策等方面有值得我国借鉴的一些做法。瑞典是一个只有926万人口和45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北欧国家,而人均GDP高达53000美元,列世界第九位。
19世纪末,瑞典还是欧洲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富裕的伦敦市民常常为饥寒交迫的瑞典人募捐,为什么现在的瑞典能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经部研究室副主任田杰棠认为:1.瑞典天然气、石油等自然资源比较缺乏,这可能是促使他们创新的重要因素。2.瑞典比较重视国民教育,在这方面投入较多,这也告诉我们要创新,光从科技入手,不改革教育体制还是不够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贾涛也认为瑞典的教育在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瑞典有50多所百年大学,全国民众受教育程度和人员素质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他说,“瑞典过去的很多传统产业,包括造纸、钢铁、纺织等行业,已经完全升级,主要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等,而且公司人员少创造价值高。”在政府创新投入方面,瑞典非常重视资金的使用效果,政府投入创新的资金有一定限制,也就是说,政府资金只占创新项目的一部分,其余需要企业和相关组织或私人来投入,这样更能激发创新动力。
田杰棠认为,瑞典创新体系也存在几个缺陷:首先,瑞典大企业占了很大部分,小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没有发挥创新的作用。受到当时新兴经济——美国硅谷经济模式发展的影响,瑞典从2000年开始重视小企业的创新机制建设,2004瑞典出台了《创新型瑞典方案》,2005年做了一些有关小企业创新细节的政策文件。瑞典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比较高,合作创新在世界来讲比较靠前,企业间竞争程度不够;第二、瑞典创新体系里面研究机构比较少,主要是大学和企业做的比较好,目前科研机构创新机制还处于培育阶段,希望更好地发挥科研机构的创新作用;第三,瑞典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从创新体系到政策,欧盟、北欧对他们评价并不是很高。
马名杰说:“瑞典的中小企业创新也遇到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和困惑。”他归纳了以下几点:1.小企业融资难;2.小企业设立容易,成为跨国企业困难。全国50家大的跨国公司,都是在1970年前成立的。3.小企业走向国际并不容易。国内市场小,走向国际的压力更大。
我国早在1985年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1999年高等教育体制和科研机构改革,这使得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和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随之而来也带来新问题:毕业生失业率上升、资源分配更加不平衡、人才流失、缺乏创新型领军人物等。马名杰认为这些改革目标都应该重新审视,应该促使大学、科研机构进一步的开放合作,发挥合作创新的力量。他说:“瑞典产学研机构合作越来越活跃,这有助于创新的技术、知识流动相对顺畅,实体组织多参与其中是一大特色。”同时,瑞典国际开放程度高,知识、人才、产品很多来源于国外。
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田杰棠说,在创新体系中市场机制有时容易引发“趋利现象”,他认为,从宏观上来讲,创新是摆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从事些商业项目投资要比创新风险要小而且获取利润要多,比如说现在中国很多企业投资房地产。他说:“这就出现政府希望创新,企业不重视,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瑞典更体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企业主导产业研发,20家公司执行的研发占全部企业部门的70%。而瑞典大学主导基础和应用研究。政府研究也主要由大学承担,并倾向于支持大学兼并研究机构,科研机构作用相对较小。2005—2008年瑞典政府新增政府科技研发投入23亿瑞典克朗,在世界经济论坛2006—2007年度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的排名中,瑞典位居第三。
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值得关注的经验,马名杰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1.我国从财税政策鼓励创新种类很多、范围也很广。2.兴办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积极性高,从中央到地方兴办的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也特别多。3.跟进国外新型扶持创新方式也很快,借鉴了国外很多创新组织方式。同时他特别强调:合作创新是必然趋势,实施难度却很大。他说:“从当前看国内国际上一个创新趋势就是合作创新,这就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大学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这在中国难度很大,在世界上难度也很大。瑞典创新体系在合作创新方面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2009年1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拥有无可匹敌的商业成熟度和竞争力,瑞典排在德国之后,位列第三。“全球创新指数”寻求通过评估制度和政策、基础设施、商业和市场复杂度以及人的技能,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广泛创新潜力。比如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每年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以及获得专利和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中国全球排名第37位,印度排名第41位;在包括电信在内的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排名第48位,远远高于印度的第76位。在全球竞争力方面,中国排名第五。然而,在人的技能方面,印度全球排名第28位,超过了中国的第38位。
就政府和私营部门的总研发经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而言,瑞典在经合组织各成员国中居于领先地位。瑞典民间组织成为创新服务平台和政策平台,政府并没有研发税收鼓励政策,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也正在调研中。田杰棠认为:“瑞典民间组织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这一块做的还不够,无论是法律地位、政府资助、税收政策都是不太理想的。包括我们的科技中介、产学研机构生存也都比较困难,甚至这些机构还要承担一定的税务,这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定限制。”
瑞典创新体系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新的转变,越来越重视合作创新,马名杰总结为八个方面:1.从政府到企业高度重视创新。以瑞典钢铁企业为例,由720家钢铁企业等组成的Tr iple Steel ix组织合作创新,让钢铁企业的产品更具有知识含量。2.企业观念更开放,渴求新知识。10年前瑞典企业不接受人员流动,现在认为其可以带来新知识。3.大学孵化器的作用不是培育企业家,而是帮助研究人员建立创新联系。4.研究机构组成合作网络。一个机构影响力不足,企业希望找大的有名气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合作。5.政府创新计划把资助当做投资,为产品增加价值,政府也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6.区域经济政策:从支持地方平衡发展到支持创新和增长。“区域发展补贴”更名为“区域投资扶持”。7.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发展区域创新体系。8.促进合作成为创新政策的核心 。
从世界范围来看,创新正在国际化,创新的重心开始东移(中国)和南移(印度)。发展中国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知识源泉和目的地。包括企业研发、学术研究、高等教育、高技术劳动力都有国际流动趋势,这对原来的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形成了挑战。合作正是推动国际创新重心转移的重要力量。重视合作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促进各创新经济体、科研机构间的深入合作,这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