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崔莺莺的形象演变

2010-02-15王素玲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221000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22期
关键词:崔莺莺封建礼教元稹

王素玲 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221000

浅析崔莺莺的形象演变

王素玲 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221000

崔莺莺这一人物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较为成功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逐一分析崔莺莺的形象演变过程。

崔莺莺; 张生;西厢记; 王实甫

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自创作以来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而他们的爱情故事由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一一进行演变。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1.元稹《莺莺传》中的莺莺

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源远流长,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创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莺莺传》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所以结果很不幸,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虽然数千字,但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表现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

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莺莺非相国之女,性格真诚、爽快,表达感情坦诚、率直,纯粹真情流露,毫不掩饰。当她第一次见张生时,是多次推辞不愿见,只因母亲之意难为才相见。她出来时穿着平常的衣服,面貌丰润,没加装饰,环形的发髻下垂到眉旁,两腮飞红,面色艳丽,光彩焕发,非常动人。张生眼睛一亮,急忙跟她见礼。莺莺的举动表现得娇羞、矜持,这是十七岁女子固有的自然本性。当莺莺收到张生二首《春词》后,她的态度是坦诚的,不加伪饰的,而且回应迅速,当晚便让红娘送去《明月三五夜》的诗句,约张生幽会。而当张生逾墙赴约后,以为一定会成功。没想到等崔小姐到了,只见她穿戴整齐,亭亭玉立,表情严肃,大声数落张生。

她生活在封建礼教长期禁锢身心的时代,身上毕竟会体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对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不可能不产生担忧。但这种心理上的担忧很难抵挡住爱情的挑战,理智的声音虽曾提醒她要保持清醒,爱情的魅力却促使她超越自我。在爱与礼的冲突中,莺莺最终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将真实的感情一一表露,大胆地做出违礼之举。之后,莺莺坦然承认是“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总之,《莺莺传》中崔莺莺的个性是真诚的,对爱情的表达是坦诚的。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

董解元,金代诸宫调作家,名不详,“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他性格狂放不羁,蔑视礼教,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当时的民间文学形式如诸宫调非常熟悉,喜欢写诗作曲。其鸿篇巨制《西厢记诸官调》,是今存储宫调中唯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随着情节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莺莺的形象塑造得较为成功。这个美丽的少女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她和张生邂逅相遇萌生了爱情。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声中的热切呼唤感动得“阁不定粉泪涟涟,吞声害气埋怨”。但这时她还没有勇气和张生见面,在她的内心深处,封建礼教的约束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后来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诗句标志着莺莺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至此,莺莺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形象,在作品中被成功塑造出来了。

3.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

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出身非常高贵,性情温柔端庄,多才多艺,深受封建礼教熏陶,自小家教严谨,是典型的贵族小姐,然而在温驯的外表下却有大胆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终于陷入情网中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

崔莺莺与张生二人经历了种种痛苦与波折后,终于收获了甜美的爱情。不料老夫人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立即进京博取功名,以免辱没门宗。在送别张生时她千叮万嘱张生要惦记她。“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残酷的现实使她深知未来的幸福还是渺茫的,需要她进一步争取。她内心惶惑不安,既怕张生考不中状元,又怕他为别的女子所吸引,抛弃自己。未来幸福与否,她实在无力把握。这些看来似乎有损崔莺莺形象的反抗性,但这正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特点所在。莺莺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千金,而那个社会对女人而言是无情而冷峻的,她的反抗是很有限度,她不可能做出更强烈的反抗行为,只能等待张生得中归来。但无论如何,她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爱的痴狂,爱的彻底。

由此可见在形象特征上,《莺莺传》中的莺莺坦诚直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莺莺含蓄蕴藉,但已表现出她与众不同的叛逆精神;王实甫《西厢记》中的莺莺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爱情。

从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崔莺莺的形象经历了一次次的转变。每一次的演变都是一个艺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成就了经典的崔莺莺人物形象,也成就了令人们千古传颂的崔莺莺与张生不朽的爱情佳话。

[1]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钟林斌.中国古典戏曲名著简论[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79.

[4]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董解元.西厢记[M].凌景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2.135

王素玲(1981—),女,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在读,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崔莺莺封建礼教元稹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共苦的爱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一字一词总关情
——从曲中的副词分析崔莺莺的情感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