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0-02-15张秀荣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52059
张秀荣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52059
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张秀荣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52059
骨干教师作为学科的教学骨干和学科领导人,他们本身要实现专业发展,同时也要带领本组教师共同专业成长。信息技术环境给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骨干教师必须率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等,要达到以上要求,实现专业成长就需要学校等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并给予骨干教师恰当的培训,骨干教师本身更要不断加强学习,探索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其中在教育领域为教育提供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所谓信息技术环境,它包括硬件的设施如多媒体电脑、投影、音响、网络设备等和与教学活动、管理、交流等相关的软件系统如校园网、局域网、办公软件、课件制作专用软件等。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成本被降低,能创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也能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模式等,使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以及教育虚拟化等。[1]所以无论从时代发展还是从教育的新特征来看,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都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历史经验来看,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态度、理念、水平等。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说过:教师是变革的动力,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和自然的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果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科研中都起着核心骨干作用,他们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师的表率,教学的指导,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骨干教师作为学校中某一学科的教学骨干,他们不仅要本身专业发展,更要引领本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不仅要善于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善于学习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技术。所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的成长便是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必然,一方面利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另外也对其他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提供借鉴,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以提高整个教育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要快速成长,就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并使自己适应以及熟练驾驭。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骨干教师的要求
1.骨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能集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素质,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uski)最早提出的,而且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此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成为信息时代最流行的用语之一,但是对它的认识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定义。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美国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所界定的:信息素养是指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它必须能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关于信息的综合能力系统。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如之前的读写算一样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它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其中,个人的信息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到信息的吸收过程,所以说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前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突破发展首先就要具备灵敏的信息意识,才能迅速吸收信息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能,并将知识技能灵活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由于专业、时间的不同,需要掌握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知识,如网络应用、相关软件、基本的系统知识等,这也要与教师所在学校的信息环境密切联系,要因时因地而宜。无论是信息意识还是信息能力,最终都要落实到骨干教师的信息能力上,即获取、处理、生成、运用等能力,这是衡量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此外,在信息化条件下,获得信息的途径更简捷,内容也更丰富,也难免出现了如黑客、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的版权、个人隐私、反动信息等等问题,所以为骨干教师更应该注重信息伦理道德,以身作则,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让本组教师以及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
2.骨干教师必须引领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教师要是终身学习者,受动者,合作者与导师。[2]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爆炸及更新的速度加快,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必备修养,终身教育成为必然。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教育的,教师已经不能依赖一次教育而终生受益,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学习。所以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原来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主要是作为传播者角色存在的,他们将课程专家精选的知识传达给学生,考试也无非是这些内容。这就使得教师的工作简单机械,教师也容易放松自我继续学习,教师工作往往被人认为只是重复复述而缺乏创造性,教师的专业性也一直存在着争议。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选在教科书中的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信息知识的爆炸更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仅凭陈旧的课本知识是很难培养出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样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的不同而自主设计与开发信息资源,这既切合学生的实际,也能真正体现出教师专业的自主性。骨干教师是本学科教学的权威,他们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本学科的教师往往以他们马首是瞻,所以,在这一方面,骨干教师当仁不让的要成为倡导者。即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3]。作为传播者时,教师主要是课堂的主讲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只需将所教知识提前准备即可,这也限制了教师思维的发散及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成为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设计与开发的资源也不能仅凭权威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作为导师,辅导、支持学生,并与他们交流,师生间平等的关系加强。
3.骨干教师要尤其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方法、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师生关系等都要有所改变。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仍是应试教育,以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是与信息技术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不相匹配的,不利于教师成长,也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骨干教师首先要具备终身教育、个别化教育、创新性教育的观念,以现代的教育观来认识教育的信息化[4],给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
4.骨干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只教不研的教学只是原有经验的不断重复,很难有所升华与突破,所以,教研对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都有着其重要的作用。骨干教师自己首先要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并能“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保持专业的敏感性”[5],这就要求骨干教师要具备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的能力,特别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因此骨干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充实自己的理论修养,让教育教学更符合科学根据。
5.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实现多元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信息成为可能,教学也很难仅仅局限在各个单独的学科内进行,肯定要跨学科而且是多种学科整合,因此,单凭丰富的本学科知识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这样,要想满足教学的需求,就要求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如一个历史教师,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及计算机知识外,还要涉及地理,政治,语文甚至数学,农业等等知识。此外,骨干教师要利用网络获取、交流、传递信息,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在教育信息化中,中学生心理、人际交往、道德规范等都会发生某些变化,如人际交往的淡化、性格的孤僻、各种网络道德问题等,这些都是教研的重要内容,这都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等。
信息技术环境给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骨干教师又应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条件更快速的成长呢?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1.自我学习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前提
骨干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不仅依赖于他们对教育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年累月的勤奋学习与实践,为他们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底蕴,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得心应手,成绩斐然,成为学校中的骨干。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仍会坚持自我学习,不断超越自己,这是骨干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
2.学校要具备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前提
信息技能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学校搞好软件、硬件建设,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外部环境,否则,教师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便会荒废,也就谈不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成长。
3.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突破的主要途径之一
有学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相整合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体现新型教师独特性的核心职业素养。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互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实现信息技术的目标也要实现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双向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知识又要具备信息技术的知识,要求是很高的。虽然我们在轰轰烈烈的喊口号要进行整合,但是在实际中,大家都在各行其是,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说明什么是整合,怎么整合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就是说,口号虽响但不具备操作性,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有良好素质与能力的教师来承担这个重任,骨干教师作为本学科的骨干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挑起这个重担。骨干教师努力在具体操作性问题上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教育等的知识,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骨干教师成长的过程。另外,骨干教师在探索中自觉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专家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拉近,不仅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骨干教师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都会有所增加与提高,从而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达到最终的全面改革前,肯定会出现更先进的技术,这样又会发生某些变化。在这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骨干教师要根据试验探索,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4.信息技术环境下骨干教师成长的另一条主要途径是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内容上,原来主要是进行技术培训,而且许多培训重复设置,又没有相应的设备进行练习,以至于培训成了完全的计算机知识的灌输,不仅没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还引起他们的反感。在教师培训中技术培训与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开始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论是以培训机构为基地还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只要是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都是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采取哪种培训方式,要根据培训内容,培训所需的条件等合理确定。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时空特点、新的途径、新的模式。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如何实现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与老师、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和谐、高效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对信息技术下骨干教师的研究既有利于骨干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1]刘向永.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祝智庭教授[J].中小学电教.2003,(8):4-8.
[2]朱永海.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3):110-112.
[3]黄宇星.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与能力结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2-124.
[4]李立新.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建构[J].教育信息化.2004,(2):22-24.
[5]周丽蕊,黎炳学,卫发昌.校本教研中骨干教师的角色定位与重塑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06,(4):36-37.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1.144
张秀荣(1980-),女,山东莱阳人,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