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与文献
2010-02-15邱崇丙游柯
邱崇丙 游柯
书目与文献
邱崇丙 游柯
中国的图书浩如烟海,要想找书,必须借助书目。书目可以告诉我们图书宝库中究竟有多少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存放在何处。心中有底,不仅可以节省查找的时间,减少许多麻烦,还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和视野,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起点和质量。
一,图书目录
目录有两种含义。一是目次,即一本书中的篇目,分多少章多少节等,这是狭义的;一是书目,即许多相关的书名排列成的目录,如科技书目、文学书目等,这是广义的。目录学中所说的目录,是广义的,即书目,但也不排斥目次,因为在编制书目时,往往要考虑或反映一本书的章节。
就书目来说,有两层意思,一是目,一是录。目是篇目,书名。用书名作为识别图书的标志,最为明显。录是叙录,记录,摘录,也就是写出书的主要内容。因此,目录包含书名和内容介绍两部分。例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不仅列出书名,也作简要介绍。
对于图书馆来说,目录就是书目,是一种文献检索工具,它反映一批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梗概,按一定次序编排,以供读者检索查找。
这里所说的文献,是指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下来的知识,它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缩微胶卷、磁盘等,但主要部分是纸质图书。现代图书馆收藏的是文献,但图书馆并未改称文献馆。在这种意义上,这两个术语可以代用。我们说文献,主要是指图书,我们说图书,也就代表了大部分文献。
图书目录作为一种工具,是有形的文化用品。它或者记录在卡片上陈列出来,如图书馆中的目录;或者印在纸上,如报纸上介绍新书目录;或者印成书本,这就是目录著作。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所谓目录是指目录著作。目录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目录著作是它的成果。因而这一工作也就以编写目录为目标,工作过程也就是编写和应用的过程。总结这一工作的历史发展,目录著作的成绩,以及它的规律和经验,就是“目录学”。
二,目录著作
人类有了语言文字以后,才出现书籍,有了书籍,才有目录和目录学。
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铸刻在青铜器上,凿在石碑上,写在竹简、木牍上或缣帛上。汉代有了纸张,文字才写在纸上。唐宋以后有了雕版印刷技术,书籍才大量的印制,同一种书可以印成许多本。
先秦的书,有的并无书名,有的书名和目次是后人所加。例如,《诗经》原来就叫“诗”,或称“三百篇”,这是以文体和篇数代表书名,这时的目录尚在酝酿阶段。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烧掉了诗、书,百家之言,这对中国图书是一次极大的摧残,也影响了目录工作。约有九十年时间,社会上的书都很少。到了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汉武帝下诏“广开献书之路”,鼓励民间献书。经过约一百年的搜集,到公元前26年(汉成帝河平三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书积如丘山”,中国古书总算没有完全毁灭,于是汉成帝便派光禄大夫刘向等人来整理这批图书,也就是做目录和校勘工作,这就为目录和目录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一)《别录》和《七略》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也是文献目录学家。西汉的图书多为竹简,很容易错乱。刘向广收众本,比较异同,校勘讹误,分列篇章,排定目次,甚至为书命名。在此基础上,每校一书,就“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他的“录”包括书名和内容介绍。“别集众录,谓之别录”,于是编成《别录》二十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重要目录著作。《别录》著录书名和简介内容,为目录的写法提供了先例。
刘向的儿子刘歆(约公元前53年~公元23年),继承父业,继续校勘图书,写成《七略》七卷。《七略》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个部分。
辑略总述学术源流,等于总论,实际上是六略(类)。
六艺略(9):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10):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5):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4):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6):天文,历数,五行,蓍龟,杂占,刑法。
方技略(4):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辑略对图书分类作了说明,包括总序、大序、小序,把图书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六百零三个细目,从学术内容上来反映群书。六艺略收儒家经典及文字学书籍;诸子略收诸子百家书籍;诗赋略收文学作品;兵书略收军事书籍;术数略收天文历法占卜等书;方技略收医药卫生方面的书。这种分类和分类说明,为目录编制的体例提供了先例。
《别录》、《七略》已佚,据东汉王充说,“六略之录,万三千篇,虽不尽见,指趣可知”。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即产生了这样有系统的目录著作,是很了不起的,它不仅对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为后代撰写目录著作奠定了基础。
(二)官修书目
官修书目是以政府藏书为基础,由官员编修的目录,它往往成为正史艺文志的前身。前面介绍的汉代《别录》、《七略》就是官修书目,此后重要的还有以下几种。
《晋中经簿》十四卷,另附佛经两卷,西晋荀勖编。共著录书籍1800余部,20900余卷。此书首开四部分类之例。分甲、乙、丙、丁四类,统经、子、史、集诸书(子、史的次序,尚不同于此后的经、史、子、集)。但只录书名、卷数、撰者,没有提要或解题,此种索引式的书目亦为后世所仿效。
《晋中经簿》原据郑默《魏中经簿》编成,东晋李充又依《晋中经簿》编成《晋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两部的次序,正式成为后世袭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唐代元行冲等于开元年间编成,收书2600余部,48100余卷。
《古今书录》四十卷,唐代毋煚(wu2jiong3)根据《群书四部录》修订、补充、简化编成,收书3000余部,5l800余卷。
这两部书目已佚,在《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可以看到一些轮廓。
《崇文总目》六十六卷,宋代王尧臣等编,著录北宋政府藏书,收30600余卷。原本已散佚,明清有简本流传,后有辑本五卷。
清乾隆年间,纪昀、永瑢等开始编修《四库全书》,历时十年(公元1773-1782年),收书3400余种,79000余卷,存目6700余种,93500余卷。全书内容广博,起到了整理古籍的作用。在编修过程中,每定一书,都要写一篇提要。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就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这部书目是四部分类法的集大成者。
总目提要卷帙浩繁,检阅不便,于是又去掉存目,压缩文字,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简目有大小序、提要,文字极简练,是了解古书的较好指南。
(三)正史艺文志、经籍志
《别录》、《七略》对编写正史艺文志起了示范作用。《汉书·艺文志》即沿用《七略》体系写成。
班固(公元32~92年),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编写的《汉书》中有《艺文志》一卷,记述西汉图书情况。此书虽沿用《七略》体例,但在正史中列入文献书目,实属首创,可谓史志目录的起点。此后历代正史,多有艺文志或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四卷,唐初魏征等撰,共著录存书3100余部,36700余卷,佚书1000余部,12700余卷。反映隋代图书存佚情况。
《隋书·经籍志》用四部分类法。四分法魏晋时已出现,《隋书·经籍志》继承此法,确定了经、史、子、集的类目和次序。经部收儒家经典及其传注;史部收历史、地理图书;子部收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自然科学书籍;集部专收文学作品和论著。四部分类法影响很大,从隋至清,一直占据书目分类的主导地位。
《唐书·经籍志》二卷,五代刘昫(xu4)等撰。根据《古今书录》著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
《新唐书·艺文志》四卷,宋欧阳修等撰,增加了《唐书·经籍志》未收录的唐人著作27100余卷。根据宋代藏书来著录唐代图书,含有补编的性质,为后人补编正史艺文志提示了方法。
《宋史·艺文志》八卷,元代脱脱等撰,著录宋代藏书9800余部,119900余卷。
《明史·艺文志》四卷,清代王鸿绪撰,不收前朝著作,仅记录明代著述,别开一种体例。
《清史稿·艺文志》,赵尔巽(xun4)等编,仿《明史·艺文志》例,仅记录清代著述。
有些正史缺少艺文志,后人又进行补编。补编主要根据史料,虽可能有出入,但仍为查阅提供了方便。开明书店编辑出版《二十五史补编》,内有三十二种艺文志补编,补充了各个朝代的艺文志。由于正史都有了艺文志,从汉到清,中国图书都有了正规的历史记载。
(四)私人书目
有些学者和藏书家,就其所读所见图书也撰写书目。以下略举其要。
《郡斋读书志》四卷,重编二十卷,宋代晁公武(公元1105~1180年)撰。他藏书丰富,阅读之余,撰写提要,写成此书。按四部分类,共著录1900余部。有的书原本已佚,仅赖此书得知情况。
《直斋书录解题》,宋代陈振孙撰。按四部分类,共著录51100余卷,反映南宋以前图书情况。原本五十六卷,现有辑佚本二十二卷。解题介绍版本情况,为此书的特色。
《文献通考·经籍考》,作者马端临(公元1254~1323年),元代历史学家。《经籍考》共七十六卷,按四部分类,著录“存于近世而可考”的图书。此书用辑录资料的方式写提要,被称为辑录体。
《百川书志》二十卷,明代高儒撰。仿《郡斋读书志》体例,按四部分类。史部中增收演义、传奇等文学作品。
《晁氏宝文堂书目》三卷,明代晁瑮撰。按四部分类,其中子杂、乐府二类收元明话本、小说、杂剧、传奇,扩大了文学作品所收的范围。
《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清代黄虞稷撰。收明人著作,兼收南宋、辽、金、元人著作。
《书目答问》,清代张之洞撰,此书为指导生童读书而作,共著录2200余部,按经、史、子、集、丛书五部分类。编者比较重视晚出的图书和中外科技书籍。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五卷,对此书作了校补,于1931年出版。
(五)近代与现代书目
1,清代末年,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设馆翻译出版西方书籍,并被编目。稍后维新派也从事翻译和编目,其中突出的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此书收翻译书目400种,分学、政、杂三类,已接近于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的分类。书目有“识语”,对书籍加以评述。
2,1896年康有为编辑出版《日本书目志》十五卷,介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书刊,分十五类,已接近按学科分类。此书介绍外国书目,且有推荐性质,当时颇有影响。
3,《生活全国总书目》,三十年代上海有几家书店开始编写总书目,其中以《生活全国总书目》较好。它收录1912年至1935年出版的新书20000种,不收迷信、黄色书籍。所收书分为十类。
4,《民国时期总书目》,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编辑,1986年-1995年出版,共收1911年-1949年各类中文图书124000余种。《总书目》根据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藏书收录。上海、北京、重庆是民国时期的三大出版中心。这三地的图书馆藏书比较集中而丰富,具有全国的代表性。书目分类,原则上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为了适应这一时期图书的实际情况,又适当加以变通。
《总书目》对这一时期出版的图书既是兼收并蓄,也就鱼龙混杂,稂莠不齐。在这批图书中,堪称精华的图书,约有三类。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一是新文学作品,一是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的学术著作。
5,《全国总书目》,1949年-1954年合一册,1955年以后每年一册。现在出版的《全国总书目》,起先按十分法分类,后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按学科分为二十二类,能更全面系统地反映学术概貌。
1949年~1994年,大陆共出版图书774020种。这一部分图书,反映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最新的学术成果,是年轻一代阅读的重点。
以上这些只是一部分重要书目,但合起来也可以成为中国历代图书总目,也就是中国图书的总账本。
三,书目工作
书目工作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研究文献。调查、搜集、了解文献,熟悉文献的情况。熟悉文献最直接的办法是阅读。但编制目录要读成千上万的书,在短期内势不可能,只能以泛读浏览为主,熟悉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容要点,并作比较研究。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利用已有的书目、书评来了解。
2,揭示、报导文献。用文字记录下文献的基本特征,著录书名、作者,写出内容提要、文摘、书评等。
3,将一批相关的文献目录,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介绍给读者,帮助读者使用这些目录。
书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它学术机关要做的基础工作。
目录的编制,要遵守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科学性要求反映实际情况,目录要准确完备地反映文献情况。科学性是学术上的原则,实用性是使用上的原则。目录要有统一的格式,完备的检索系统,便于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便于读者使用,帮助读者直接查找书籍,有利于阅读。
目录编制包括著录、编排、索引三个方面。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还须编制不同类型的书目。
(一)著录
著录就是前面提到的揭示文献,在熟悉文献的基础上,把文献的基本特征用文字写出来。著录的内容有以下各项。
1,书名项:书名及其解释文字。
2,著者项:著者姓名及著作方式,有时要附加著者国籍或朝代。
3,出版项:包括出版地点、单位、日期、版次、印刷方式等。
4,稽核项:包括册数、页数、字数、图表、开本、装订、价目、印数等。
5,丛书项:所属丛书名称、编号、主编人。
6,提要项;内容简介,评论。
7,附注项:序跋题词、附录、参考文献、收藏说明等。
8,出处项:根据内容、联系分析出来的材料。
(二)编排
著录的文字要按一定顺序编排。编排的方法有分类、编年、分地区、字顺等,其中分类编排法是基本的。读者在不知道书名和著者的情况下,只能按分类去查找。分类编排以图书分类法为依据。
汉代有六分法,如《七略》、《汉书·艺文志》。晋以后有四分法,如《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出现了新型图书馆,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传入中国,我国图书界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十分法,用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代表十类,给每一本书一个特定的标号,这比四分法又前进了一步。
1949年以后,参考苏联的目录学,制定了几种分类法,具有权威性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其主要精神是按学科分类,并考虑到新的发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五部二十二类,以汉语拼音字母作为类标。五部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
二十二类为: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L,(空)
M,(空)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W,(空)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Y,(空)
Z,综合性图书
二十二类以下再以学科的分支、地区、年代细分。这是目前最新的分类法,但在编制回朔性书目时,仍要考虑以往的分类法,特别是四分法和十分法。
编年编排法,按时间顺序排列,或按著作年代,或按出版年代排列。
地区编排法,或按国别,或按大区,或按省市排列。
字顺编排法,或按音序(按注音字母,或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或按形序(汉字部首,笔形,笔划数目,四角号码)排列。
(三)索引
索引又名引得,英语index一词的音译兼意译,古称通检。索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独立使用的,性质相当于书目。另一种附属于书目或其他书籍,作为检索系统,大型书目都附有字顺索引。常用的索引有以下几种。
1,篇目索引,按一定方式,列出篇名,注明作者和出处(书刊名、页码、日期等)如:全国报刊论文索引。
2,主题索引,先将文献中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归纳,确定主题词,注明页码,再按一定方式排列。文字虽简略,但需深入揭示内容,如《鲁迅全集索引》。
3,词语索引,收录文献中的字词,注明页码,按字顺排列。
4,人名索引,收录著者姓氏,或文献中出现的人名,按字顺排列。
5,地名索引,收录文献中出现的地名,按地区分类或按字顺排列。
随文献内容性质的不问,还可以有其它种种素引。
(四)书目的类型
要发挥书目的作用,必须适应各方面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性质和要求,编制不同类型的书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根据文献的范围
国家书目:全面著录一个国家出版文献的总目,反映文献概貌,适应全国或国际的需要。如;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
馆藏目录: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目录,反映图书馆收藏的规模,适应一个地区、单位的需要。
联合目录:几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目录,以便协作交流。
地方文献目录:有关某一地区的文献目录,适应地方需要,或便于查找地方资料。
个人著作目录:一个作者的所有著作目录,反映作者的著述情况,便于研究。
2,根据文献的职能
专科书目: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书目,便于专业读者的阅读或查找。
专题书目:围绕某一主题而编制的书目,资料集中,便于深入研究。
营业书目:出版社、书店编制的书目,便于发行。
推荐书目:为某种目的而编制的书目,便于及时阅读。
3,根据文献的出版时间
回溯性书目:汇编以往图书的目录,反映文献概貌,便于研究。
现行书目:反映当代图书的目录,便于了解文化动态。
新书通报:反映刚出版的图书目录,便于及时了解情报。
预告书目;反映即将出版的图书目录,以便及时选择或采购。
4,根据文献的特点
各种特殊的目录,如:期刊目录、报纸目录、古籍目录、善本书目录、线装书目录、丛书目录、工具书目录等,适应专门的需要。
这些不同类型的书目,编制的原则、方法基本相同,但选题,收录范围、标准,著录要求,编排的形式,检索系统,不尽相同,需要分别对待,并不断改进。各种类型书目要应有尽有,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2.096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0.1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