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型制度体系的建立
2010-02-15王双年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300300
王双年 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 300300
论中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创新型制度体系的建立
王双年 中国民航大学外语学院 300300
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其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包含以下措施:建立现代大学体制;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造现代大学的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建立以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核心竞争力;大学;知识联盟
core competency;college;knowledge union
1.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核心竞争力”一词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所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指以企业的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与此相应,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其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整合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1 技能独特性
技能特征是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但学术研究与科研转换能力并不是评价技能的唯一指标,大学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或服务方式也是评价技能的关键指标。
2.2 用户价值性
产品质量标准的定位已从“产品合格”转化到了“用户满意”,这意味着用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检验者。大学也应该满足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温特.理查德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表达为“其宗旨就是要对消费者的兴趣、需要、要求和期望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2]。
2.3 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越强,别人就越难于模仿,从而竞争优势就越稳定。资产既包括有形,也包括无形,但在大学核心竞争力上起主要作用的应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市场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可分为四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
2.4 价值可变性
核心竞争力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学校必须准确预测外部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培养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创新
3.1 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
将竞争机制引进大学,是提供激励机制的最有效方式。近几年,大学模仿企业,引入了财力加才力的激励模式,实行聘用制、高薪聘请制和竞争上岗制,并且设立各项基金以奖励科研成果,这些都起到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科研活动的作用。但是大学毕竟是培养人才之地,因此,本文强调的激励逻辑是财力→才力,并将才力与财力的合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大学吸收财力是为了培养人才,使学术发扬光大,而不是取得利润最大化。所以大学激励机制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追求学术声誉,这也是大学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3.2 构造现代大学的管理方式
现代企业从传统的金字塔形管理体制向注重内部创新型组织的转变,给予学校重要的启示。学校领导集体接受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计划,内部制订方案,各年级教师服从并负责执行方案,执行对象是学生。金字塔形的管理方式曾经满足了传统工作组织的需要,但现代世界要求知识工作充满智能的管理方式,“知识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发挥创造力,试验,发现,以及新知识与更大系统的统一,其本质意味着上司不能像对挖掘工或从前流水线工人那样对知识工作者发号施令”。[4]所以,以前那种僵化状态的管理体制必须顺应工作组织的变革,而被一种生机蓬勃的集体化决策组织所替代。
3.3 创建大学战略联盟
大学战略联盟是指大学为了各自的战略目的,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组成的一种联合体。它可使不同的学校共享资源,合作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转移,从而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战略联盟分为产品联盟与知识联盟,产品联盟是资源共享型的联盟,如国内外学校间相互培养教师与学生,联合撰写教材,定期学术交流,订立技术协议,大学与企业合作搞科研开发并使成果产业化等。
4. 建立以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后期,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著名的“波特菱形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国际成功,是由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核心竞争力以优势学科为核心,以学科的生态环境为支撑,通过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筹措体系,最终在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单位,一所大学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学科竞争力。大学是否拥有良好的学科结构、集群或生态圈,决定了学科的交叉深度、新兴学科的生长力,以及大学对学科适应科学发展、时代需求的宏观调控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评价体系的设计理念,建立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评价体系,促进大学之间的合理竞争,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应当深入到资源筹措和“产品销售”这两大市场上来。今后,一所大学吸引社会资源的能力将成为评价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是否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完整规范的制度也成为评估体系中重要的内容。要强化和优化要素投入,需要有创新体制,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成果的不断涌现提供体制和环境的保证。
[1] Prahalad,C.K. and Hamel,G.(1990),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8, No.3, pp.79-91.
[2] 王英杰.规律与启示——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若干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 0 0 1(7).
[3] 保罗·S·麦耶斯.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8.4,193-194页.
[4] 任少波,吴斌.构建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评价体系.中国大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交流论文.
The college core competency is the ability of obtaining sustainable advantages. The measures of building a system of the college core competency include: to construct a modern college system;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mechanism of encouragement; to construct the mode of the college management; and to build the indicator system guided by the college core competency.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