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也论陶渊明辞官原因
2010-02-15王建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450053
王建强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450053
归去来兮:也论陶渊明辞官原因
王建强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450053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历史上有几种说法:有“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说;也有“悯晋祚之将移,故辞官以图置身治之外,全其后节”之说;还有“玄篡晋失败,渊明或亦因之蒙耻受谤,便托辞远遁”;更有督邮将至,性格不合,奔程氏之丧的猜测。但笔者以为陶渊明辞官很可能是因为臧污之行,故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
陶渊明;辞官;原因;探究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辞官原因最有影响的是萧统一说。他说:“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宋书·隐逸·陶潜传》与《晋书·隐逸·陶潜传》所载略同。此事为大家所熟知,乃是文学史上的一件美谈。应该说,不肯折腰“拜迎长官”的清高以及对乡里小儿的鄙视,颇符合晋朝上层社会以门第自高的风气。
但这里有一个重要疑点,此事发生在义熙元年(405),距陶渊明29岁出仕已近13年。在他任彭泽令之前,陶渊明还担任过江州祭酒,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等职,对官场应酬应该早已习惯;而且诸如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这样的军府僚佐,晋见上司的礼节要求更为严格,不要说束带见之,跪拜叩首都是常事。顶头上司如刘裕、刘敬宣,也非什么门第高贵之人。刘裕年轻时,《宋书·武帝纪上》云:“名微位薄,盛流皆不与相知。”刘敬宣也是将门出身的下层士族,两人都是—介武夫,与乡里小儿相去不远,不齿于成为他俩之僚佐,却耻于束带见督邮,何也?
更为可疑的是,对于陶渊明而言,不肯折腰拜迎长官原本是件颇值得夸耀的事,但在他本人所作的《归去来兮辞》之序中,却对辞官原因有不同的说法: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本来准备大干一场,为什么忽然一天也等不及,黑夜辞官呢?在这段记述中,绝口不提是因为督邮将至,而是说立即辞官的直接原因是要奔程氏妹之丧,该理由非常牵强。汉晋常例是为父母守丧而辞官,从未有为妹妹奔丧而辞官的。实际上,陶也未去武昌奔丧,而是直接回九江老家了。而在他当时写的《归去来兮辞》中,也并没有丧妹之痛的流露,而是充满了如释重负之愉悦。故笔者觉得陶渊明辞官,肯定有难以告人的隐衷在。
除了以上原因外,古人对陶渊明辞官还有如下一些猜测。
一是说渊明辞官是悯晋祚之将移,故辞官以图置身治乱之外,全其后节。王祎《自建昌州还经行庐行下记》中说,义熙三年,“刘裕实杀殷仲文,将移晋祚。陶氏世为晋臣,义不事二姓,故托为之辞以去,若将以微罪行耳。”陶澍对此说深表赞成,他在注中说:“初假督邮为名,至属文,又迂其说于妹丧自晦耳。其实悯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节。此说不值一驳。刘裕篡位在公元420年,距陶渊明辞官之年(义熙元年,405年)有十五年之遥。此时刘裕篡逆未彰,陶渊明逆知后事岂能如此昭昭然也?
二是据龚斌说渊明曾仕桓玄,玄篡晋失败,余党率受牵连,渊明或亦蒙耻受谤:“加上质性自然”“违己交病”,适值妹丧,便托辞远遁。此说也不可信。桓玄之乱刚一平定,陶渊明旋即进入刘裕和刘敬宣幕府,二人均为桓玄死敌。这说明,刘裕、刘敬宣全不介意渊明曾入桓玄幕府。据龚斌考证,桓玄篡逆之交时,陶正居家守母丧,完全没有参与谋逆之事,谤从何起?更何况,陶渊明在母死后所作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该文很可能作于平玄之后)中,对外祖父盂嘉与桓温的关系丝毫不加避讳,相反却有夸耀之意,根本看不出曾因与桓家有关系而蒙耻受谤之痕迹。如果是因为与桓玄事情有牵连而辞官,应该是深思熟虑,早有准备,但陶辞官明显是临时决定,走得很仓促,“敛裳宵逝”完全不像是深受谤言之苦而辞官,故此说也难站得住脚。
而笔者怀疑,陶渊明辞官很可能是因有臧污之行,才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当然,笔者承认,这种推测极不厚道,颇有厚诬古人,故弄玄虚,赚取惊人之笔之嫌,但如果我们对人情不抱太高的期望,就会遗憾发现,这种推测很可能是最接近生活真相的。
因为职掌监察又以严厉闻名的官吏上任或者下州县,地方官吏闻风而逃的事例,在汉晋之时比比皆是。例如李膺为青州刺史时,“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范滂任清诏使至冀州时,“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缓而去。”晋朝时,王浚任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刘毅“转司隶较尉,纠正豪左,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从。”
为了理解陶氏为何辞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督邮这个官职的职掌。据《通典》云:督邮为郡佐之一,“汉有之,掌监属县……功曹之极位。汉尹翁归为河东督邮。时太守田延年分河东二十八县为西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举法皆得其罪。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又孙宝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为东部督邮。敕之日:‘今日始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由此可知,督郡属监察官,职掌监察属县长官,依法控告,鹰隼击杀,冷酷无情。陶渊明那位颇著名的曾祖父陶侃就曾经担任过这一官职。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一下陶渊明出仕的目的。各种材料都表明,陶氏担任彭泽县令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归去来兮辞》序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通过担任地方长官以致富在南朝似已成为惯例。《南齐书》卷三十二《张岱传》说皇帝因其弟张恕有功,要以恕为晋陵郡太守,张岱的答复是“若以家贫赐禄,臣所不辞,以功推事,臣门之耻。”此事一则说明南朝高门耻于实务,二来说明担任地方守令是照颐贫穷者的一个门径。《冥祥记》的作者王琰也曾因为家境贫困而走王僧虔的路了,希望能得到一个地方长官的位置。《全上右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载有王僧虔《为王琰乞郡启》:“太子舍人王琰(阙十五字)牒:在职三载,家贫,仰希江、郢所统小郡,谨牒。”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并不容易,同样是请托了叔父(很可能即是担任太常的陶夔)之后,才得到这个职位。很显然,这绝不是因为郡县守令俸禄高,而是地方长官获得外快的途径多,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在南朝这些外快收入很可能已经合法化了。
还有,我们来看看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陶渊明出任之前十分贫穷,“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幼稚盈室,瓶无储粟”这种状况在他出仕十年之后,并未有根本性的好转。陶渊明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还说“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瑟空宇中,了无一可悦。”此时是元兴二年(403年),陶出仕已近十年。为什么呢?因为陶以前担任的都是州郡或者军府的僚佐,无论是祭酒还是镇军参军、建威参军,都不是肥缺,类似于现在的工薪阶层,正常收入只是官俸或偶尔所得的赏赐。
但在担任彭泽令八十余天以后,他的境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是“僮仆欢迎……有酒盈樽”;而且有车有舟:“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有房有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杏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过上了小康生活。短短的八十余天时间,就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光靠官俸收入显然是不够的,是否还有一些灰色收入,而这些收入是陶渊明在督邮来检查工作时辞官归田的真正原因。因为如果督邮查出什么不法之事的话,那就要真的成为刑部诛杀的对象,而受乡里小儿之辱了。
[1] 陶渊明.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房玄龄等.晋书(全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乔军.陶渊明的官俸及辞官原因新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15(4).
[4] 刘波.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3).
[5] 忻凌辰.由出仕归隐看陶渊明为人处事的自私性[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4.097
王建强,30岁,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与文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