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械制造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10-02-15刘建新吴冉李卫华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4期
关键词:工学校企模块

刘建新 吴冉 李卫华

1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64006

2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272037

高职机械制造类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刘建新1吴冉2李卫华1

1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64006

2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272037

本文通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对培养新型人才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践进行了阐述,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工学结合;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机制

引言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如: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工学结合”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怎样走出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之路,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的探索中。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高职机械类学生工作的岗位(群)有六类:

1、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机械加工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产品的质量监督、控制与管理等;

2、机、电、液、气等各类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日常维护;

3、各类数控加工设备的操作、工艺编程、调试及日常维护等;

4、使用各种二维、三维机械CAD/ CAM软件,进行设计、绘图、编程等;

5、冷冲模、塑料模等的设计、加工制造,有关工装的装配、调试、生产等;

6、生产的组织管理、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等。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可确定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是:

1、具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编制工艺规程的能力;

2、初步具有工艺装备的设计能力;

3、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的能力;

4、熟练的普通机床的操作技能和数控机床的操作及编程能力;

5、具有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6、应用CAD/CAM技术的能力;

7、机械加工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8、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工作能力等;

9、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提升专业水平能力等。

从这些能力目标中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实际操作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是能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所能全部完成的。如果通过现场的操作及实际的再现,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更新观念,改变过去课堂讲授的传统模式,重视学与工的结合。

二、构建完善合理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学体系实现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素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三个大的模块。实践教学时数要不低于总学时的40%~50%,课程的设置、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再到整体的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1、课程体系的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新设课程事先都要到当地的企业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课程内容要强调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工学结合教材的编写,从而使课程有着浓厚的企业背景,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

以机械类高职为例,设置几个能反映职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模块,如:基本素质教学模块、专业基本知识教学模块、应用课程模块。基本素质教学模块主要是使学生在到企业定岗实习前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完成一些相应的切削加工任务、机床的日常保养甚至是一级保养,为定岗实习打下基础;专业基本知识教学模块,其内容包括如: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液压气动技术、电工与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应用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所必须知识的模块,如: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电气控制PLC、数控编程与操作等课程。围绕主干课程设置一定数量的能反映职业基本素养的支干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的课内实验、毕业设计等。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需求可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特色与拓展和创新设计课程模块。

2、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由于本专业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强,传统上的课堂教学已不能达到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取多种形式。

①以案例为载体,突出实用性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与分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可从企业实际生产中选择(注意不要给企业泄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在实际生产中有应用的,以增加学习兴趣感和目标感,同时也有助于积累学生实践经验。如《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编制某个零件的加工工艺,通过设计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学会使用手册查找资料、巩固复习专业知识,如热处理、机床、刀具等。这种教学形式在事后的调查结果,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都优于单纯的理论讲授,企业也给予了认可。

②现场教学,突出知识的适用性 机械类的专业课程如果都源于课堂的讲授,教师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云山雾罩。学生在编制好零件的加工工艺后,可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检查所编制的工艺过程在生产当中是如何实现的,学生在参观考察期间可以在不影响工人师傅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与他们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教师在课前要布置任务,如:你编制的加工工艺是唯一的吗?是最合理的吗?在现场教学中,教学计划要细心安排、考虑全面,知识点要融会在课题之中,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③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工学结合提供了一条经济、方便、高效的教学形式,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如在教授机械加装备时,即使将机床的顶盖、端盖打开,机床的内在结构也很难观察清楚,如果采用已经做好的视频或者动画演示就可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机床的结构。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完成后续的综合实训课题。

3、从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情况下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而且要从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提高教学水平。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生力军,他们具有的是高学历缺的是企业工作经历,要从分利用教学团队中人才优势,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就教师要不吝赐教,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素质训练;青年教师要主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实践操作经验。学校要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比如,工资待遇和人事编制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考核。

三、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校企合作需要校方做大量的工作,因为:

1、有些企业认为他们没有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的义务,需要什么让的人才到市场上去招就可以了,对学生进行培训不仅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影响生产进度,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国家虽然有些政策,但没有法律保证很难落实到实处。有些校企合作的开展往往是出于人情的关系,是不规范的。解决办法是:国家应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法规,使校企合作成为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并在政策上给予企业支持。

2、对学生的管理存在风险 从校方来讲,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都要和学生签订协议,协议的内容并不是把学生推向社会而不再负有任何责任,相反学校的责任更大、管理难度更大、承担的风险也增大。对企业来说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风险,如安全生产方面的责任、技术机密、学生食宿问题等,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他们不愿意进行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的一个原因。为此,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的状况,同企业一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该机构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就负责校企合作的开展与实施,避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3、实训教学场地 是指学生在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以前在学校由实习指导教师完成的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所需的场地。机械类的高职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从事机械加工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床操作技能,完成一些常见零件的加工任务。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技能,是没法进行顶岗实习的。这部分教学任务需要学校有充足的教学实训场地、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足够的资金投入。

4、家长的认识 这虽然不属于工学结合的范畴,但对学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影响。家长的想法大都是孩子送到学校是学习的,是学习课本的知识,而不是整天到企业工作,那样怎么叫学习呢?甚至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因此学校还要做好部分家长的工作,让家长们知道学校是想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该怎样做才能把他们的孩子学的更好。

四、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政府、教育、企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多方面的支持。只有建立学校企业双赢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培养训练有素的优秀学生,为当地经济的增长和更高层次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机械行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文集(一).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教育研究委员会. 2000、11

[3] 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 规划纲要

刘建新(1976—),男,山东烟台人,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工艺。

猜你喜欢

工学校企模块
盐工学人
——宋辉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