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2010-02-14李晓琼
李晓琼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李晓琼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分析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概述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学原理,强调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特征,指出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不合理,缺少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政策建议。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外部性;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受到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和实际成效,但总体上仍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制度层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1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资源浪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和粗放型的加工制造,造成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和浪费,加剧了资源紧缺的形势。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量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1]。由于长期以来高耗能产业在我国工业结构中比重较大,造成能源效率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2005年,仅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就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按当时汇率算,2005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2倍。以日本为1的国际单位GDP能耗来看,德国是1.5,英国是2.17,美国是2.67,加拿大是3.5,而中国是11.5。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主要能源和初级矿产品的供求格局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而我国大量矿山目前已陷入资源枯竭的窘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已经突现。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增多,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污染方面,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大气污染方面,2003年起,我国SO2和CO2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土壤污染方面,据2006年初步统计,受酸雨影响国土面积达三分之一;受污染的耕地约有0.1亿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土流失方面,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高达国土面积的37%。整体环境容量已经达到极限,不仅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且已经使我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2004年,联合国公布的不适宜人类居住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在中国[2]。
种种情况表明,竭泽而渔、不计代价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无论从近期看,还是从长远看;无论从国内资源看,还是从地球资源看;无论从当代人的发展看,还是从后代人的发展看,都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在拼光资源的同时,还大量制造了污染,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最后得不偿失。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外部性”和“产权制度”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提供经济学依据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使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相协调,将资源环境纳入到经济运行分析框架当中。但是,资源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从而造成市场失灵。因此,缺乏切实有效的市场激励和利益驱动机制成为制约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首要因素。国际上关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论有以下两个[3]。
一是庇古理论。1920年庇古出版的《福利经济学原理》,被公认为是当代公共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庇古从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分离中,看到了“市场失灵”的表现与政府干预的潜在可能性与合理性。工厂生产的成本是私人成本,但生产本身会造成污染,因而它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了“负外部性”,这就导致了企业生产的总成本(社会成本)——其中包括生产污染带来“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外在成本)将大于企业实际支付的私人成本;而市场本身无法通过价格机制使企业经济行为的外在成本内在化,无力使这两种成本达到平衡,而导致了市场失灵问题。这就为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干预行为(如通过向工厂征税来补偿污染受害者等)提供了合理化依据。
二是科斯定理。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科斯教授,在其1960年的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对庇古的观点提出了挑战。科斯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交易成本足够低,无论最初将产权授予谁,当事人之间总是可通过自行协商、讨价还价,将外部效应“内在化”,因此市场本身具有解决“外部性”的机制,并非只有通过政府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至于到底用何种方式解决“外部性”,应视政府与市场运作的成本比较而定。后人将科斯的这些观点归纳为科斯定理。
综合以上两种理论,庇古理论发现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分离,由此得出政府干预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科斯定理则强调市场具有一定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政府的干预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或应当进行两者的结合。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1)资源和环境作为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使之产生机会成本。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行为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是以别的企业或整个社会不能再享有符合要求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人们及整个社会损失的资源环境代价就是这个企业的机会成本。
(2)当某企业(或部门)的经济活动产生负外部性,同时又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本身将其内在化,该企业(或部门)将会生产超出社会所需的产品,导致资源配置(包括环境资源)出现问题,出现资源和环境资源过度利用,产生公共域现象。
(3)当市场“无形的手”不能发挥作用时,政府“有形的手”就应当发挥作用,通过经济制度的安排来进行规制。但是“有形的手”必须通过“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规制应该主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进行,通过经济制度的变革与完善,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 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不完善
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从总体上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制度还未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当前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没有体现资源和环境的产权属性。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背后深层的支撑是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目前社会上对产权的理解多局限在企业产权制度这一层面上,这是不完整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拓展到资源领域和环境领域。探索建立中国的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包括资源环境的产权界定制度、产权配置制度、产权交易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应当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科斯定理,只要这些产权制度科学明晰,资源环境问题将会通过市场机制由“外部性”转为“内部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就会成为企业自觉自利的行动。
(2)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市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还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市场“无形的手”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我国资源价格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来节约资源的成本要高于购买资源的成本[4]。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成本理论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企业当然会选择去更多地购买和使用资源,而不是花更多的钱去改进技术和管理。另一方面,低估的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会成为推动扩大投资需求的诱导性因素,反过来又会刺激对资源的更大需求,造成更大资源浪费,其直接结果就是破坏环境。只有形成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价格制度,才能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压力转化为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经济驱动力,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政府规制不力或者规制方式不科学,“有形的手”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原则指导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实行了行政污染税或排污收税制度,国家以筹集治理污染资金为目的,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依据法定的征收标准,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法定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征收费用。通过排污收费,使企业污染环境的这种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排污收费的本意是通过经济手段(收费)促进污染者进行污染治理,只有当收费额超过污染治理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总和时,才会刺激污染者主动进行污染治理。从经济学角度看,对排污者征收的排污费应该等于其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其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消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差异;如果排污者治理污染成本低于或等于收费标准,为符合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原则,就会设法减少污染物排放以节省费用,从而增加利润。政府规制“有形的手”才能通过“无形的手”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国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改革试点,但是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是由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及资源性产品价格、财税体制等改革不到位,现阶段节能减排主要依赖于行政命令手段,市场机制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还不能有效发挥。即使施行排污付费,多数排污单位支付的排污费也不能反映污染造成的成本,“有形的手”还不能通过“无形的手”来发挥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不合理,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是“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管制没有很好地遵循经济规律而发挥作用。因此,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做好以下工作。(1)探索建立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明确资源环境产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实行两权分离的制度,使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利用权变成可交易的产权。(2)形成反映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价格制度,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上并实行国家调控,通过征收资源开发税、环境税、能源税和碳税,健全资源开发秩序。(3)按照“污染者付费”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加快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要素成本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4)区别公共品性质的自然资源与资本性的自然资源,保障公共利益。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1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中国改革跟踪报告(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6-104.
[3]李振京,黄雄姿,周岳云,等.迈向生态文明:长沙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9:141-146.
[4]莫乃兴.循环经济下排污收费机制的经济学分析[OB/OL].www.studa.net.
Analysis on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LI Xiaoqio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ac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issue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and demonstrated the economic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in which the externalit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was stressed.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causes for inadequat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re unreasonable economic institutions,and lack of a long-term promotion mechanism.
resource conservation;environment protection;externality;economic institutions
X37
A
1674-0912(2010)07-0027-03
李晓琼(1991-),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