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和应用

2010-09-01胡永芳戴联英韦宇洁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0年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指标经济

沈 强,胡永芳,戴联英,韦宇洁

(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浙江杭州310006)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和应用

沈 强,胡永芳,戴联英,韦宇洁

(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浙江杭州310006)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遵循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体系。运用这套体系编制了浙江省2006—2008年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从动态的角度对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浙江省情提出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浙江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能量和资源,并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地球环境已经到了难以负荷的程度。耕地和粮食问题日益严重,资源临近耗竭,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生态问题不断爆发,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正在遭到破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浙江是自然资源小省,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发展循环经济对浙江意义更为重大。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目前,国内外对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评价方法有3种,第一种是对比目标值的静态评价方法[1]。该方法为各项指标设定参考值,将各指标的评价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静态地分析该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第二种是将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2]。该方法将指标值参照参考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将各地区的综合指数进行横向对比,同样也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第三种是通过计算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并将历年的发展指数进行纵向对比的动态评价方法[3]。

第一种采用对比目标值或参考值的方法对于参考值的选取较为困难,参考值选取的准确与否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度。第二种横向比较的方法由于各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域存在差异,在指标的设计方面选取共通性的指标较为困难,且不能反映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而第三种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动态比较方法,不但可以进行相同区域的动态比较,还可将其扩展为不同区域的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本项研究将从动态的角度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研究,尝试定量地、动态地评价和分析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速度。在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尽可能考虑不同区域评价的普适性和公平性。当然,由于资料和篇幅的限制,对指标权重的设置以及一些个性指标在不同区域的普适性尚未作据实测算,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要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也要兼顾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在确保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3R”原则。与传统经济的特点、运行机制不同,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原则[4]。因此,在进行指标选取时,也必须全面遵循“3R”原则,所选取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应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中减量化、再循环、资源化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构成循环经济测度、评价的指导原则,也是循环经济测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科学反映和体现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指标口径明确、界定清楚,指标内容简明易懂,数据来源准确、真实;指标体系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能够客观综合反映资源、环境和循环特征等方面的内容。所编制的指数要真实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同时要客观地反映循环经济不同层面的结构状况。

(3)动静态结合原则。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把纵向的动态发展与横向的静态比较有机结合,作出全面的、全方位的描述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反映发展现状,更要反映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4)可操作性原则。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用于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核算制度,使得许多指标在统计资料中存在数据缺口,尤其是资源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缺乏数据来源或者比较准确的数据。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指标选定上既要考虑编制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数据便于统计和搜集。对于一些有需要而数据搜集特别困难或数据取得的科学性不足的指标,或以类似指标替换或暂时不作选择。同时,考虑到指标的定量化、数据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设计的指标体系应简明清晰,且易于操作和理解。

(5)导向性原则。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是通过对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科学地指导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动态监测,认清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从而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

1.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在,资源高效利用具体体现在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原则,以国家循环经济宏观指标和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基本依据,结合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从减量化、循环利用、环境优化和循环支撑条件4个方面考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项指标,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4大类共20项指标组成。

1.2.1 减量化指标

减量化应当包括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精选5项指标组成减量化指标。需要说明的是CO2排放量是一个重要的减量化指标,但由于缺乏统计资料,这里暂不考虑。

(1)单位GDP能耗:主要是指报告期内,某地区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消耗的总和与该地区可比价格GDP的比值。该项指标的比率越低,表明能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越好,能源的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和改善。

单位GDP能耗(t标准煤/万元)=全省能源消费总量(t标准煤)/可比价格GDP(万元)

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能源损失量三部分。

a.终端能源消费量:指一定时期内生产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

b.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与产出各种能源产品之和的差额。

c.能源损失量:指一定时期内能源在输送、分配、储存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和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量,不包括各种气体能源放空、放散量。

(2)单位GDP水耗:指报告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总量与可比价格GDP的比值。

用水总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按用户特征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四大类。

单位 GDP 水耗(亿 m3/亿元)=用水总量(亿 m3)/可比价格GDP(亿元)

(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指报告期内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重。

(4)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指报告期内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SO2总量。

工业SO2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SO2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中SO2排放量

(5)化肥施用强度:指报告期内化肥施用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比例。

化肥施用强度(t/khm2)=化肥施用量(t)/耕地面积(khm2)

1.2.2 循环利用指标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循环利用对于地球环境的保护、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循环利用包括资源的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从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出发,选择5项指标组成循环利用类指标。

(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数: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数就是通过若干个土地集约利用指标,反映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该指标可从省国土厅获取。

(2)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液)、工业废气等工业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水平。也指工业三废利用量与工业三废产生量的比例关系。由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工业废水(液)利用率和工业废气利用率三项指标组成。计算公式为: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t)/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t)×100%

工业废水(液)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液)综合利用量(t)/工业废水(液)产生量(t)×100%

工业废气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综合利用量(m3)/工业废气产生量(m3)×100%

(3)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率:新型墙体材料是指不以消耗耕地、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适应建筑部门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改善建筑功能等现代建筑业发展要求所生产的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率是指报告期内新型墙体材料使用量占墙体材料总用量的比例。为便于统计,可用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体材料总量的比例表示。

(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报告期内企业生产用水中重复利用的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比重。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量(万t)/工业用水总量(万 t)×100%

(5)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清洁能源是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潮汐、沼气、天然气、煤气、电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是指农村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百分比。

1.2.3 环境优化指标

环境优化指标是以发展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为出发点而设定的指标。环境优化指标由5个二级指标组成。

(1)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数量尺度方法,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2)城市声环境质量综合评分: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一个区域的声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量评定。

(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报告期内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量比率。在统计上,由于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易取得,可用清运量代替。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生活垃圾产生量×100%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报告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量占城镇污水总量的百分率。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量(万 t)/城镇污水总量(万 t)×100%

(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人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它是衡量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总人口(常住人口)

1.2.4 循环支撑指标

循环支撑是指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及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入方面的条件。循环支撑指标由5个二级指标组成。

(4)矿体形成与海底基性火山喷发成因的硅、铁质成分密切相关,初始在海底形成含铁矿基性岩与硅质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成矿物质迁移、结晶富集,形成了“鞍山式”变质沉积型铁矿。

(1)人均GDP:指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人均GDP(元)=全年GDP总额/年末常住人口

(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在报告期内所创造的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GDP(万元)

(3)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投入即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企业内部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和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科技投入(万元)/GDP(万元)

(4)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指在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中,用于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包括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和“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两部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与“三同时”项目环保投资之和。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万元)/GDP(万元)

1.3 指标体系的特点

1.3.1 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该指标体系在指标遴选上,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国家相关文件所确定的目标相对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资源产出率方面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等指标都是国家相关文件明确提出的核心指标和奋斗目标。

1.3.2 既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特征,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

该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和指标选取都紧紧围绕循环经济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保护环境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原则。同时又把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有机结合,专门设立循环支撑的类指标,体现经济发展水平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的动态联系。

1.3.3 浙江特色与全国的普遍适用性相结合

在指标体系的四大类20项指标的构成和分类上,既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特性和原则,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对全国具有普适性,同时,又与浙江实际相结合,符合浙江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比如浙江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大省,也是自然资源小省,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行新能源的开发、新型墙体改革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指标体系中相应设置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率、科技投入占GDP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

2 指标权数的确定和指数编制方法

2.1 权数的确定

虚拟性权数本身不具有实际经济内涵,只是通过其数值的大小来揭示各个相应指标在事物运行中所发挥的功能和所起作用的相对大小。但是,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评价指标权数分配不同会直接导致评价对象优劣顺序的改变,因而权数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权数的设置方法分为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主观赋值法有专家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判法虽然操作简单,原理清楚明了,但是它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智慧、经验等无法量化的带有很大模糊性的信息形成对各方面的评价权数,权数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层次分析法虽然是在专家评价法的基础上对人们的主观判断进行科学的整理和综合,但是要求评价者对评价本质、包含的要素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掌握透彻,普适性不强。客观赋值法常见的有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相对而言,这类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是其权数的分配会受到样本数据随机性的影响[5]。

在指数编制过程中,尝试许多方法编制权数,并利用权数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测算,其中包括最新的权数确定方法——概率法。但是在测算过程中发现,由于部分指标为“十一五”规划后浙江省新设立的考核指标,缺乏前几年的样本数据,且浙江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在探索阶段,指标体系会有所改变,所以样本数据的稳定性不强。同时,由于各地区间存在差异性,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体系中有所不同,因此利用客观赋值法确立的权数不能公正地反映各指标对整个指标体系的贡献率。

因此,在该指标体系中,决定采取等权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见表1),一来能够减小主观因素对权数设置的影响,二来对数据样本的数量和稳定性要求也不高。但是,给每个指标赋以相同的权数不能体现指标对整个体系的重要性程度,因此仍然有待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表1 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指标权数分布表

2.2 循环经济指数的编制方法

根据上述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和赋权,采用定基和环比的方法,可以编制出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并分别编制减量化、循环利用、环境优化和循环支撑4个类指数,以动态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2.1 基期的确定

将2005年确定为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基期。以2005年为基期是基于以下考虑:(1)2005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基年,对于考察规划期内各年成果有较好的对比意义;(2)浙江省从2005年开始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因此2005年可视为浙江省进行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转折点;(3)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2005年后的数据最为完整。

2.2.2 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线性加权法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既可得到所评价地区的综合指数,也可计算四类的综合指数,对每一地区的4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

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计算公式:Zx=∑Wxi×Si。其中:Zx为循环经济发展指数;Wxi为单项指标指数(或类指数);Si为相应指标权重。

2.2.3 指数值的计值规定

(1)正、逆指标处理。当指标值Wxi为正指标时,相对化处理值为:Wxi=Xki/Xxi。其中:Xki为指标的实际值;Xxi为指标的基期值。当指标值Wxi为逆指标时,相对化处理值为:Wxi=Xxi/Xki。

(2)缺省值处理。当指数值出现缺省时,通过将该指标的现有数据加权平均的的方法计算平均值,以此代替缺省的数值。

(3)归一化处理。对于绝对数指标采用对数的方法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为:Y=log10(X)。其中:Y为归一化后的指数值;X为原指数值。

2.2.4 部分指标取数方法的说明

(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该指标是省国土厅近年来新设立的指标,仍处于完善当中,前后年间的数据口径不尽相同。因此,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只有2007和2008两年数据。2005和2006年的数据在此视为2007和2008年的平均值。

(2)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指标:由于目前还未有对该项指标统计的数据,考察现有的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均不能准确地反映工业废弃物的利用情况。因此在指标体系中仍然保留该指标的设置,但在本次发展指数的编制中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代替。

(3)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指标:由于对清洁能源的范围很难界定,且该指标的计算涉及到农村能源的使用基数,由于统计非常困难,目前相关部门尚未统计。但是,该指标是反映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于考察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仍然将其保留在指标体系中,但在本次发展指数的编制中暂不考虑。

(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标:该两项指标的统计范围均包含城市和乡镇两方面。但2007年以前仅对设区市以上的城市作统计,2007年以后的统计范围才扩大到县以上城市,但也不包括乡镇。为保证数据可比性,在本次研究中,暂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的数据代替。

(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该指标是近年来新设指标,只有2006—2008年3年数据,2005年为有关部门测算数据。

3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分析

3.1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

根据上述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编制方法和所给定的权数,以2005年为基数,分别编制2006—2008年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见表2)。

表2 2006—2008年循环经济发展类指数及综合指数

3.2 浙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从2006—2008年的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优化、清洁生产等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分析显示,循环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循环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如图1,2006—2008年,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分别为104.03%,108.9%,115%,年均增长率达到4.77%,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类指标指数也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年减量化指数、循环利用指数、环境优化指数和循环支撑指数依次为112.15%,135.63%,108.48%和103.69%。说明浙江省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水平逐年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循环利用在浙江循环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循环经济的各项指标的发展都保持了较好的趋势,尤以循环利用指数对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增长的拉动最为突出。循环利用指数从2006年的112.79%到2008年的135.63%,增长了20.25%,年均增长率为10.69%。在循环经济发展指数体系中,减量化、循环利用、环境优化、循环支撑各大类指数对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0.25%,59.38%,14.13%,6.15%,以循环利用指数的贡献最大。循环利用指数对发展指数的贡献率比减量化指数、环境优化指数和循环支撑指数的贡献率分别高出了39.13,45.25和53.23个百分点。

(3)减量化指数增幅平缓,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显现。从减量化指数曲线上看,虽然从2006—2008年减量化指标指数曲线一直保持向上的趋势,但是其上升幅度较为平缓,对发展指数的贡献率较低。这一方面,说明浙省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已经在经济发展中显现效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浙江省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压力进一步显现出来。2008年浙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1%,相比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基本在60%以上的产业构成明显偏低,浙江省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进一步显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对于缓解浙江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6]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4)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新技术开发投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从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环境优化指数和反映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条件的循环支撑指数情况分析,环境优化和循环支撑指数增长都比较平稳,增幅相对较小且对循环经济发展指数的贡献率不高,环境优化指数和循环支撑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5%和1.22%,比循环经济发展指数4.77%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低2.02和3.55个百分点,比循环利用指数10.69%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低7.94和9.47个百分点。可见,在环保及新能源开发投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循环支撑指数的环比数据逐年增加,说明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政府投入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是巨大的。

4 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浙江省循环经济领域的组织建设、规划引导、典型示范、产业共生、政策扶持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推进,已形成良好的基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资源消耗高、综合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大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和废弃物排放问题,必须针对浙江自身的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

4.1 强化宣传攻势,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舆论氛围

尽管绿色生产、消费的方式已逐渐渗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政府的事,企业和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积极性,对资源节约与再利用缺乏参与性。因此,强化循环经济的宣传十分必要和迫切,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引导企业和社会自觉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只有这样,发展循环经济才有群众基础,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循环经济的模式上来。

4.2 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浙江是自然资源小省,同时又是资源消耗大省,资源短缺历来是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是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现阶段,一要从浙江制造业基地的客观现实出发,不断提高工业“三废”回收利用率,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医药、石化、造纸、建材、轻纺等行业的“三废”循环利用;二要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废弃物回收拆解市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链的形成;三要总结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现有的工作基础,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工业固废利用、中水回用和污泥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秸秆、农副产品、塑料薄膜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4.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属于资源消耗少、产出高的绿色朝阳产业。浙江省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就应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步淘汰或升级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物流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生发展的转变,从而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

4.4 加大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政府应运用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大力扶持循环经济项目,通过激励性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和鼓励对循环经济发展有促进意义的活动,限制和处罚对资源环境有危害的活动。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教育和研发力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加快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4.5 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作为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为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强调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浙江省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意见、纲要和办法,这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但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必须有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因此首先是要明确《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执法主体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相关的统计制度,形成循环经济监控预警体系;第三是要根据各地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循环经济发展与政绩评价结合起来,纳入政府考核体系。

[1] 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2] 柳兴国.循环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34-138.

[3] 李延旺,王 婷.西安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2):58-53.

[4] 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46.

[5] 杨 宇.多指标综合评价中赋权方法评析[J].理论新探,2006(7):17-18.

[6] 陈德全,何 云,梁秋琍.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4):288-290.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index of circular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SHEN Qiang,HU Yongfang,DAI Lianying,WEI Yujie
(Zhejiang Local Bureau of Survey and Statistics,Hangzhou 310006,China)

Adhering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principles of indicator design,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which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With this index system,this study drew up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ex(2006-2008)of Zhejiang province,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 of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a dynamic view.Finally,some promotion suggestions were raised.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index;Zhejiang province;index system

F049

A

1674-0912(2010)07-0016-08

2010-02-26)

沈 强(1957-),男,浙江湖州人,本科学历,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局局长,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指标经济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