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理念在搬迁调整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0-02-14朱继民
朱继民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为我国拉动内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相比,产业集中度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压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总体上还处于“由大转强”的发展阶段。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促使中国钢铁工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首钢作为国家批准率先进行钢铁业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新的理念,在搬迁调整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以创新驱动的理念,引领首钢搬迁调整,为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探索经验
创新驱动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实施创新驱动,就是要为我国钢铁工业优化布局调整、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探索经验。
由于历史原因,全国75家重点钢铁企业有18家建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有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的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内陆运输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等,大城市钢厂都面临调整空间布局、改善环境的任务。
首钢是国家第一个批准从大城市整体搬迁到沿海港口的大型钢铁企业。2005年2月,国家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一是逐步压缩北京石景山厂区钢产量,2007年底压缩400万吨,到2010年底全部停产;二是结合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联合唐钢,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首钢京唐钢铁厂);三是在北京发展首钢总部经济,建设顺义冷轧项目,同时发展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我国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提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示范;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和国家对首钢搬迁调整高度重视。2006年7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曹妃甸和首钢京唐钢铁厂视察时指出,一定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园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2008年1月5日,在首钢召开北京地区压产发布会时,胡锦涛总书记转达两点指示,一是对首钢前期搬迁调整所做的各项工作表示满意;二是希望首钢继续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完成好搬迁调整各项任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温家宝总理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五一”劳动节到首钢视察并指出,要把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国家提出的建设“四个一流”、示范性、标志性工厂的要求,是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实施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
首钢按照国家要求,建设“四个一流”的新钢厂。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一步工程已于2009年5月建成投产,5500m3高炉以及炉顶设备、新型热风炉、全干法除尘、全三脱洁净钢冶炼工艺、一罐到底工艺、260吨干熄焦、海水淡化等新技术装备相继顺利运行,日产水平和技术指标目前已基本达到设计要求;第二步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主体设备将于2010年内陆续竣工投产,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技术先进、装备大型、产品高端、流程紧凑、管理高效、循环经济、环境清洁的先进性特点。北京顺义冷轧厂于2008年5月全面建成投产,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居当今世界前列。体现循环经济要求,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成为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的示范工厂。
首钢在搬迁调整中体现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可以说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起点是搬迁,关键是调整,体现在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体现在技术自主集成创新,体现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创新。首钢搬迁与一些企业以原有城市钢厂为基地向外发展不同,是原有城市钢厂全部搬迁。各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企业搬迁、淘汰落后、环境治理、原厂址的产业转型、布局调整、产业升级、管理创新、职工安置、构建和谐等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的理念,建设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温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这为我们企业的科技进步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大型钢铁企业的许多硬件设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从行业总体情况看,在核心技术、自有知识产权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首钢要通过搬迁调整,为提高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经验。
首钢要在搬迁调整中建设“四个一流”的新钢厂,特别注重开放合作,加强产销研、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解决新钢厂的先进技术来源。广泛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与欧洲、日本、美国许多钢铁和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深化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的技术交流,制定实施了首钢板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与中国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联合成立了多种研发平台,按照“同一个队伍、同一个机制、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合作体制,建立长期长效实体式的联合研发模式,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研究,已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投入运行。2009年首钢技术研究院在全国569家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排名第4,比2007年上升3位,被评为“国家优秀企业技术中心”。
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按照“先进可靠、节省高效、系统优化、集成创新”的原则,采用了目前我国最大、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系列大型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占2/3以上,设备国产化率约占价值的70%、占重量的90%。例如,首次在5500m3大型高炉采用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包括首钢自主研发的无料钟炉顶技术,自行设计的全干法除尘技术,联合设计的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大型高炉—转炉界面采用首钢自主集成的“一罐到底”技术。其炼钢厂是目前国内第一个按“全三脱”冶炼模式设计的炼钢厂,是世界上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炼钢厂。整个首钢京唐钢铁厂构成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运行系统。
首钢建设创新型企业还包括,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每年培训职工达20万人次左右,促进职工增长才干;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营造“人人是创新主体、处处有创新课题”的浓厚氛围。适应产品结构调整,建立板材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加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对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岗位工人,分别建立了职务晋升的“绿色通道”,激发全体职工学习进步的积极性。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人才开发培训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表彰奖励。实施高级技工工程,2009年高级工占技工人数的比例达到36.9%,首钢前几年已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三、以“人、技术、环境高度和谐一致”的理念,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哥本哈根国际会议的召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首钢坚持“人、技术、环境高度和谐一致”的理念,把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履行社会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任务,长期以来一直走在钢铁行业的前列。为了适应北京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促进“绿色北京”建设,首钢服从大局,通过搬迁调整,压缩北京钢产量,早在2000年开始就陆续停止了特钢公司和铁合金厂的电炉、一炼钢厂、初轧厂、冷轧带钢厂、五号高炉、二号焦炉的生产。特别是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又压缩400万吨钢产量,其中三季度月产量压缩到仅相当于原产量的27%,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70%以上,全年同比下降50%以上。从2001年到2009年,首钢在北京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2.36亿元,完成治理项目171项,粉尘、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73%、74%、78.6%;到2010年底北京钢铁主流程将全部停产,不断为北京市提高环境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首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包括建设钢渣和高炉水渣超细磨生产线,利用焦化工艺大规模处理废塑料,充分利用尾矿生产精矿粉;开发世界前沿的清洁生产技术,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熔融还原项目,进行了工业性试验;与新日铁合作共同开发干熄焦项目,已在国内多家钢厂应用;结合搬迁调整,在河北迁安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包括11个资源利用项目。
特别是首钢京唐钢铁厂,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建设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对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废水、固体废弃物零排放。设计吨钢可比能耗要达到649㎏标煤, 吨钢耗新水3.84m3,水循环率97.5%,吨钢粉尘排放量0.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0.5㎏,达到同类工厂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海水淡化,每年节约淡水2000万吨,为社会提供浓盐水1800万吨。电站采用海水直流冷却,年节水1070万吨。通过自发电每年节约社会供电55.1亿度。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和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每年减少石灰石开采250万m3,节约山石开采约35万m3;还可向社会提供200万-300万m2居民住户采暖热源等。通过以上措施,努力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示范企业。
四、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高端形态的理念,推进首钢在北京的转型发展
随着首钢北京钢铁主流程的停产,在北京实现转型发展,是首钢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与钢铁业搬迁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首都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新阶段。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高首都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高端产业。首钢要抓住北京市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产业定位,结合首钢实际,在北京大力发展高端金属材料、高端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初步设想,经过3-5年的努力,首钢在北京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另外,通过土地开发吸引其他企业投资发展,在首钢工业区范围内再形成新的产值。
高端金属材料,立足首钢在北京的北冶功能材料公司、吉泰安合金材料公司、顺义冷轧公司的发展,形成180亿元销售收入。北冶公司要增加高端冷带和高温合金生产能力;吉泰安公司要做好HRE高温合金向国防、电力、石油领域推进工作,提高微晶带材和非晶带材生产能力;顺义冷轧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其中镀锌板55万吨。推进与钢研科技集团、铁科院、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开发高速列车用钢产业化研究,力争早日落户北京。
高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首钢机电公司要加快高端工程机械的开发生产,继续发展高端冶金设备和环保设备,提高市场占有率。首钢控股的京西重工有限公司,2009年收购了美国德尔福公司汽车制动和悬架系统业务,包括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的8个工厂、5个研发中心、900多项专利和一流的研发团队。目前正在进行北京房山基地建设,一期建设产能400万支汽车悬架项目,适时启动二期400万支汽车悬架和制动器工厂建设,最终在房山形成京西重工的管理和研发中心、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总成中心。
现代服务业,包括首钢的设计、技术研发、原燃料物流、钢铁产品交易、节能环保、生活服务等,规划销售收入630亿元。要通过首钢在北京的国际工程技术公司、自动化信息公司、销售公司、供应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实业公司的发展,积极开拓内外市场,扩大在北京业务量。首钢特钢公司要实施产业转型,在北京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基地。要加强与北京汽车企业的合作,发展汽车板加工配送业务,包括与北汽控股合资建设的汽车板剪切加工配送项目,已具备了生产条件;去年底又启动了年产10万吨汽车外板的开卷落料线建设,还将与北汽控股合作建设汽车板冲压中心,与北汽福田研究合作建设汽车发动机缸盖、曲轴等铸造中心项目等。石景山厂区停产后,首钢氧气厂要加快在北京顺义的气体产业基地建设,做好首钢部分外地钢厂制氧的委托经营。通过以上工作,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利用现有大型厂房、历史文物、人文景观、文化遗产等资源,积极推进“中国动漫游戏城”项目、首钢博物馆建设、文化产品的开发交易等,除租金收益外可形成2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目前,在国家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与中国动漫集团公司合作,利用首钢第二通用机器厂的厂房,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项目,已于2009年10月份开工建设。
房地产及建筑业,规划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首建集团和房地产公司现在已经具备做优做强的基础,要抓住有利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提高市场运作和总承包运作的综合能力,形成首钢的优势产业。
做好北京钢铁主流程停产后的土地开发,按照《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正在制定完善详细规划。目前先期启动古城南路项目、特钢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基地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为整个首钢工业区的土地开发积累经验,推进首钢在北京地区的转型发展。
以上是首钢在搬迁调整中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正在进行的探索与实践。首钢要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发展机遇,继续推进搬迁调整的各项工作。
(作者为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本文为作者在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的发言)